「魯西南記憶」大氅

  • 小時候魯西南的冬天應該比現在冷。
「魯西南記憶」大氅

琉璃掛的


  • 那時候沒有羽絨服,冬天都是穿棉衣棉褲,我們鄉下人還沒有那麼愛美,棉衣棉褲穿起來顯得特別臃腫。條件好點的男人會有件大氅,一般是那種家裡有“吃國糧的”人家才有大氅,就是帶毛領的大衣,大衣哥朱之文穿的那種。大氅可以披在棉衣外面,或者是穿在身上,特別是那種雙排扣的,穿著威武且有風度。能擁有一件大氅是生活在農村年輕人的期望,有時候鄰居家的叔叔或者大哥去相親,專門借別人的大氅穿,會大大增加相親成功的幾率。大氅既是身份的象徵,又能增加小夥子的帥氣。
「魯西南記憶」大氅

藍色的大氅


「魯西南記憶」大氅


  • 現在的年輕人都不知道“大氅”這個詞語了。在寫這篇文章之前,我也真不知道“氅”字怎麼寫,反正小時候我們都管“大衣”叫“大氅”,一直以為是方言土語。今天特意百度了一下,原來還真有“大氅”這個詞語,並且歷史還很悠久,是漢族的傳統服飾之一。丁玲在 《太陽照在桑乾河上》寫道:“不知道是哪一年還上過北京,穿了一件皮大氅回來。” 老舍 在《趙子曰》寫道:“ 武端披上大氅,趙子曰換了一件馬褂。”看來魯西南真是文化底蘊深厚,連鄉下人說的方言土語都這麼歷史悠久。
「魯西南記憶」大氅

穿上大氅多帥氣


  • 母親是裁縫。那時候農村賣成衣的還很少,一到冬天做衣服的就很多,特別是過年時每人都要做件新衣服,母親當然很忙,白天還有家務,有時半夜我睡醒了,還看到母親在蹬著縫紉機給別人做衣服。我和妹妹、弟弟的衣服都是到最後才做,一般是臘月二十九下午母親把別人的衣服都做完了,再給我們做。但無論多晚,我們都會有新衣服穿。記得小學五年級的時候,母親給我做了一件大氅,雖然不比買的板正,穿著比較肥大,款式也不好看,但還是很招小夥伴們羨慕,自己穿著也很得意。這件大氅一直穿到了初中畢業,中專畢業時還有,但已經不想穿它了,畢竟年齡在長大,生活水平在提升,審美觀念也提高了嘛。
「魯西南記憶」大氅

老式縫紉機


  • 現在,我的那件大氅早已沒有了,留在記憶裡的只有那個穿大氅少年的影子。
  • 不知道對大氅的理解對不對,請批評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