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西南记忆」大氅

  • 小时候鲁西南的冬天应该比现在冷。
「鲁西南记忆」大氅

琉璃挂的


  • 那时候没有羽绒服,冬天都是穿棉衣棉裤,我们乡下人还没有那么爱美,棉衣棉裤穿起来显得特别臃肿。条件好点的男人会有件大氅,一般是那种家里有“吃国粮的”人家才有大氅,就是带毛领的大衣,大衣哥朱之文穿的那种。大氅可以披在棉衣外面,或者是穿在身上,特别是那种双排扣的,穿着威武且有风度。能拥有一件大氅是生活在农村年轻人的期望,有时候邻居家的叔叔或者大哥去相亲,专门借别人的大氅穿,会大大增加相亲成功的几率。大氅既是身份的象征,又能增加小伙子的帅气。
「鲁西南记忆」大氅

蓝色的大氅


「鲁西南记忆」大氅


  • 现在的年轻人都不知道“大氅”这个词语了。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也真不知道“氅”字怎么写,反正小时候我们都管“大衣”叫“大氅”,一直以为是方言土语。今天特意百度了一下,原来还真有“大氅”这个词语,并且历史还很悠久,是汉族的传统服饰之一。丁玲在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写道:“不知道是哪一年还上过北京,穿了一件皮大氅回来。” 老舍 在《赵子曰》写道:“ 武端披上大氅,赵子曰换了一件马褂。”看来鲁西南真是文化底蕴深厚,连乡下人说的方言土语都这么历史悠久。
「鲁西南记忆」大氅

穿上大氅多帅气


  • 母亲是裁缝。那时候农村卖成衣的还很少,一到冬天做衣服的就很多,特别是过年时每人都要做件新衣服,母亲当然很忙,白天还有家务,有时半夜我睡醒了,还看到母亲在蹬着缝纫机给别人做衣服。我和妹妹、弟弟的衣服都是到最后才做,一般是腊月二十九下午母亲把别人的衣服都做完了,再给我们做。但无论多晚,我们都会有新衣服穿。记得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母亲给我做了一件大氅,虽然不比买的板正,穿着比较肥大,款式也不好看,但还是很招小伙伴们羡慕,自己穿着也很得意。这件大氅一直穿到了初中毕业,中专毕业时还有,但已经不想穿它了,毕竟年龄在长大,生活水平在提升,审美观念也提高了嘛。
「鲁西南记忆」大氅

老式缝纫机


  • 现在,我的那件大氅早已没有了,留在记忆里的只有那个穿大氅少年的影子。
  • 不知道对大氅的理解对不对,请批评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