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舉措優化營商環境 激發企業內生動力

本報見習記者 孟 珂

近年來,我國政府持續推進“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為破解企業投資生產經營中的“堵點”“痛點”。據商務部有關負責人介紹,2017年以來,我國推動出臺了一系列優化營商環境的政策文件,從投資自由、投資便利、投資促進、投資保護等方面提出了65項政策舉措。連續兩年修訂外商投資准入負面清單,限制措施從63條減少至48條。

近日,國務院先後出臺《關於部分地方優化營商環境典型做法的通報》《關於聚焦企業關切進一步推動優化營商環境政策落實的通知》(以下簡稱為《通知》)等一系列文件,對優化營商環境作出具體部署。

在推動緩解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方面,《通知》要求,人民銀行要牽頭會同有關部門疏通貨幣信貸政策傳導機制。銀保監會要抓緊制定出臺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對民營企業加大信貸支持力度,不盲目停貸、壓貸、抽貸、斷貸的政策措施,防止對民營企業隨意減少授信、抽貸斷貸“一刀切”等做法。

對此,萬博兄弟資產管理公司總裁劉哲昨日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近年來,很多行政性壟斷領域已經降低了准入門檻,逐漸向民營企業開放,但在民營企業進入過程中,仍然存在著各種“玻璃門”、“彈簧門”、“旋轉門”等,企業在辦事過程中到處碰壁,因此,優化營商環境對企業的發展至關重要,有助於提升民營企業的參與度,激發市場活力。

近年來,我國全面改善營商環境讓一家家企業切實的感受到了政策的福利。一家做大數據的民營企業的高層管理人士告訴記者,“辦事難是公司一直都存在的大問題,比如以前申請一項專利,經常要跑很多的部門窗口,對申請流程不熟悉也沒有渠道能瞭解申請需要的材料,走了很多冤枉路,現在政府辦公信息更加公開透明,辦事流程和材料一目瞭然,更便捷的網上填報審核方式讓公司節省了大量時間和人力。”

萬博新經濟研究院近期公佈的《中國營商環境指數研究報告》顯示,上海位居榜首,在硬環境和軟環境兩方面均有明顯優勢。

談及上海在優化營商環境中有哪些措施可以複製到全國,中信改革發展研究基金會研究員趙亞贇昨日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上海最吸引企業的地方是“企業經營的法治環境”、“人力資源供應”、“政策公開、公平、公正”,特別是政府部門的服務意識,已經形成了一種氛圍,一種地域文化。

劉哲表示,目前中國各省份硬環境差距呈現收斂趨勢,但是軟環境差距仍然較大。具體而言,各省區市在硬環境建設上已經積累了相當的經驗,有了相對成熟的發展方式,面臨的主要約束是資源稟賦和當地財力。而對於軟環境建設,各地尚處於摸索階段,即使對軟環境重要性有所認識,也苦於沒有找到抓手而無從落實。

“對於資源相對薄弱的省份而言,在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在金融環境、技術創新環境和人才環境中尋找突破口,可能是一個效率較高的選擇。”劉哲認為。

同時,劉哲還指出,在助力民營企業發展方面,各地方政府應在以下幾個方面優化營商環境:一是,加快落實鼓勵民間投資的相關政策,穩定投資預期,通過“放、管、服”營造公平競爭的投資環境。二是,進一步放開民營資本准入門檻,建立完善市場規則,加強對民營資本權益的保護。三是,進一步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和稅收成本,提高企業的投資回報率和生產經營積極性。第四,加快深化要素市場改革,提高土地、資金、勞動等要素的供給效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