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曉明:激發“共情”力,迎戰“疫”勝利

本文約3000字

閱讀大約需要15分鐘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日漸取得成效,疫情後的恢復工作日益引起人們的關注。其中患者及其家屬、病亡者家屬等的心理疏導無疑是恢復工作的重要內容。如何更好地開展心理疏導工作,我們邀請了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領導力與組織管理系教授鄭曉明為我們介紹。

3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北省考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時強調,要加強心理疏導和心理干預,尤其是要加強對患者及其家屬、病亡者家屬等的心理疏導工作。心理疏導可以幫助人們克服恐懼,建立彼此間的信任關係。在這一過程中,“共情”(empathy)是必不可少的力量。共情像一把梳子,幫助我們梳理調試紛繁複雜的內心;共情像是一束光,穿透痛苦和恐懼的黑暗,找到我們生而為人的共通之處;共情更像是一股繩子,把全球各國緊緊地維繫在一起,讓全世界為最終贏得戰“疫”勝利攜手共進。

美國心理學家亞瑟·喬拉米卡利將“共情”定義為理解他人特有的經歷並相應地做出回應的能力。“共情”可以教我們看透人心,具有心理療愈的重要意義,也對心理調試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共情對心理調試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激發情感共情(Affect empathy);第二,激發認知共情(Cognitive empathy);第三,激發行為共情(Behavioral empathy)。

清华思客 | 郑晓明:激发“共情”力,迎战“疫”胜利

共情激起我們對他人情感上的共鳴。蘇格拉底時期的學者將共情稱為“同理心”。正如亞當·斯密所言,我們把自己置於對方的處境之中,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有對方的感覺,甚至會感同身受,這便是情緒共情。疫情的宏大敘事,是由一個個普通人的心理記憶構成的。通過情緒共情,進行心理調試,可以來修補這些陰暗的心理黑洞。

共情讓我們在沒有共同經歷的情況下,能夠以認知能力準確地理解他人,這便是認知共情。學術上有“共情準確性”(Empathy accuracy)這個概念,是指站在別人的角度準確理解他人的想法。在與他人沒有同樣感受的情況下,認知共情讓我們能以敏感的、不傷害他人的方式進行溝通。通過共情式傾聽,我們把自己放在一邊,走進他人的體驗,對他人的行為有更全面的理解。

清华思客 | 郑晓明:激发“共情”力,迎战“疫”胜利

通過行為鏡像(Behavioral mirroring)和共情式溝通(Empathic communication)來理解體會他人,這便是行為共情。我們可以通過觀察他人的微表情、體會他人說話的語氣,通過諸如點頭這類小動作表達對他人的理解,進行共情式溝通。

讓我們打開共情開關,通過以下三個層次逐步激發共情的力量,進行心理調試克服恐懼心理,取得戰“疫”勝利。

共情力的三個層次——自己、他人、社會

荷蘭著名心理學家、動物學家和生態學家弗蘭斯·德瓦爾在其著作《共情時代》中打了一個形象的比喻:共情的層次像一個俄羅斯套娃,擁有一層一層的實質。最核心的層次是所有人和動物所共有的、自主性的功能:對自己內心的感知。外面的第二個層次是對他人的關心和撫慰。最高的層次是設身處地、帶著明確的目標去幫助他人。根據德瓦爾的理論,結合共情對象的不同,我們將共情力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與自己共情

擁有對他人的共情力,首先要與自己共情。疫情危機下,我們首先需要對自己進行心理調試。這種方式可稱之為“自我同理心”,簡言之就是善待自己、喜歡自己。心理學家克里斯廷·內夫借用佛教的慈悲概念,提出自我同理心的三大要素:自我寬容、共同人性、留心注意。“留心注意”這一要素告訴我們要持平常心看待疫情經歷,而非念念不忘。時常保持一個正念之心,與自我共情。正念是以一種不加評判的方式,專注於當下的內在體驗和外部環境,培養出敏銳、穩定的覺知。當出現抑鬱、焦慮的情況時,可以通過進行呼吸調整、正念冥想或做一些鍛鍊來穩定情緒,進行自我心理調試。

清华思客 | 郑晓明:激发“共情”力,迎战“疫”胜利

第二層次:與他人共情

具有自我共情力後,才與他人共情。3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武漢東湖新城社區實地考察。見到總書記來了,居家隔離的居民紛紛從陽臺向總書記問好,總書記頻頻向大家揮手致意、表示慰問。疫情隔離不隔愛,總書記的一舉一動展現出行為共情力,激勵了大家戰勝疫情的信心。總書記對社區工作人員說:“對群眾出現的一些情緒宣洩,我們要多理解、多寬容、多包容,更要做深入細緻的工作,包括心理疏導、解決實際困難。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群眾大事小事都在社區,大家就是臨時的‘小巷總理’。”這展現了總書記的情感共情力。此次疫情,社區工作人員的辛苦付出、與群眾共情,成為戰疫勝利的關鍵一環。

疫情期間,當我們感到心情沮喪時,可以與家人、朋友進行線上的共情式溝通。不僅如此,也要保持對他人的關心,與他人共情,關懷他人可以獲得愉悅感及自我價值感,贏得感激和尊重。

第三層次:與社會共情

共情不只侷限於個人層面,還可以進一步喚起大眾推動社會的發展。共情力的最高層次是一種“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境界。蓋茨基金會很早就加入全球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行動,習近平總書記在給比爾·蓋茨的回信中感謝了他對中國抗擊疫情的支持,並表示“人類是一個命運共同體。戰勝關乎各國人民安危的疫病,團結合作是最有力的武器。”古語有云:“能用眾力,則無敵於天下矣;能用眾智,則無畏於聖人矣”。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與歐洲呼吸學會候任主席安妮塔·西蒙斯視頻連線,向歐洲呼吸學會介紹中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成果和經驗。中國疫情暴發時,國內19省份馳援湖北16地市;現在疫情全球肆虐,中國的省份開始援助疫情嚴重國家——這就是國與國之間的共情,也是中國對全球“命運共同體”最好的詮釋。

那麼,如何培養共情能力呢?這需要激發共情的五種力量。

培養共情的五種力量——五力模型

1.覺知力

覺知力首先表現為清晰的自我意識、自我認知,其次要能夠準確感知他人的情緒。這首先需要做到與自己共情,保持一顆正念心,培養敏銳、穩定的覺知,然後準確感知他人的情緒。

2.溝通力

學會共情式傾聽與共情式溝通,用心傾聽,建立情感連結。要善用共情式傾聽:第一步,先拋開自己,不要進入“比慘”模式;第二步,讓對方充分表達想法和感受,穩住自己的情緒,進而幫助對方把情緒節奏放慢;第三步,評估自己是否清空了個人成見、是否歪曲了對方的想法;第四步,向對方表達感同身受,這也是共情的行動導向。

進行共情式溝通,本質不在於信息的發送者,而在於信息的接收者,要時刻注意對方的想法。

清华思客 | 郑晓明:激发“共情”力,迎战“疫”胜利

3.包容力

表達共情的同時,需要理解和包容。既要能準確理解他人的情緒,還要能帶著對每個人和每個情境獨特性的尊重來給予回應。不僅對個人,對社會也是一樣。此次抗擊疫情的工作中,隨著更多細節的披露,我們應該設身處地思考一線工作人員的處境,不能盲目指責。

4.信念力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華民族歷史上經歷過很多磨難,但從來沒有被壓垮過,而是愈挫愈勇,不斷在磨難中成長、從磨難中奮起。我們相信,有黨中央的堅強領導,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獨特優勢,有全國各族人民的團結奮鬥,我們一定能夠戰勝這場疫情,也一定能夠保持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良好態勢,實現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的目標任務。

善用共情,使內心感受到平靜的確定感,為自己和他人樹立堅定的信念。《大學》曰:“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我們需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才能在這場危機中保持鎮定,從而充分應對、取得勝利。

5.學習力

疫情雖然帶來了災難,但也讓我們從中學到了很多。比如,學到了如何在危機中運用共情力量自我成長;如何與家人、朋友更好地相處;如何擁抱成長型思維,做到終身學習、終身成長,等等。

總之,共情的力量堅不可摧。可以幫助我們調試心理,幫助他人走出困境,實現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理想。

清华思客 | 郑晓明:激发“共情”力,迎战“疫”胜利

鄭曉明,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領導力與組織管理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工商管理案例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領域:領導力、積極組織行為、員工激勵、勝任力模型、創造力與創新過程、組織變革與組織文化。曾主持4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及1項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在國內外重要期刊發表80多篇高質量學術論文。曾榮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結題評估“特優”稱號,美國管理學會年會最佳論文獎,愛墨瑞得/中國管理研究國際學會(Emerald/IACMR)中國管理研究基金獎,中國企業管理案例論壇最佳論文獎。曾獲清華大學2018年度優秀教學獎,並多次榮獲清華大學校級先進工作者稱號。

說明

清華思客 | 王有強:防控疫情有責,保障服務有方——清華大學圖書館在行動

清華思客 | 沈朝暉:註冊制的監管範式轉變——從政府監管到合作治理

清華思客 | 肖星:把疫情中失去的 “補”回來

清華思客 | 梅賜琪:“有時說服,經常引領,總在共情” ——社科類線上課程落實價值塑造的思考

清華思客 | 李賽 宋雨桐:生物安全領域的國之重器

清华思客 | 郑晓明:激发“共情”力,迎战“疫”胜利清华思客 | 郑晓明:激发“共情”力,迎战“疫”胜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