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破解中小民企“融資難”問題

□李興華

商業銀行應在準確把握民營企業發展特點和小、急、頻、散等需求規律的基礎上,圍繞民營企業缺乏有效抵押或擔保、融資渠道單一等癥結,一企一策、一事一議,為民營企業“量身打造”特色服務。同時,也要正確處理支持民營企業發展與防範金融風險的關係。

破解民營企業融資難問題,需要多措並舉,既要優化融資結構,又要豐富金融機構組織體系,還要政府出臺政策大力支持。

基層商業銀行直面民營企業尤其是中小民企的融資需求,應在做好傳統信貸業務的同時,大膽探索,積極推進金融產品創新和融資渠道拓展,創新適合民營企業的融資模式,擴大服務民營企業業務,提升服務民營企業能力。

推進金融創新,著力滿足民營經濟的多層次需求。探索確立以“保證還款來源”為標準的新型貸款思路,適當弱化和降低抵押擔保條件,有針對性地創新多種適宜民營企業融資的信貸品種和融資工具,如提供小額短期貸款,隨時保證企業急需;加快貸款審查、發放速度;推出多樣化的信貸方式,增加信用貸款;一次授信,在其額度內隨貸隨還;對前景好的企業,可以分等級減化手續,提高貸款額度,適當延長貸款期限;拓寬存貨質押、倉單質押、應收賬款質押貸款、保理等業務的運用空間,探索以專利和商標等無形資產為標的的質押貸款;在產業轉移、升級、調整方面,嘗試向併購方或其子公司發放用於支付併購交易價款的併購貸款;對符合條件的重點建設項目,推出在一定額度內向非生產性項目發起人或股東發放搭橋貸款業務等。要積極研發新的信貸品種,增強產品期限、還款、擔保方式的靈活性,積極開展網絡貸款、自助循環貸款等方式,簡化貸款流程;合理設定貸款期限、採取續貸提前審批、設立循環貸款等方式,甄別經營良好、有貸款需求的企業辦理續貸。並根據中小民營企業對貸款成本比較敏感的現實,把握數量型工具調控方式的尺度,鬆綁信貸規模控制,充分發揮貸款定價機制的作用,使資金自動選擇配置到最有效率和潛力的行業或企業。

改進服務方式,努力提升金融服務的效率和水平。基層商業銀行要根據當地產業佈局規劃和經濟發展特點,立足於民營企業發展實際,改進金融服務,創新服務品種,針對不同行業、不同產業、不同規模民營企業的需求,服務開發更多更新的金融服務項目,提供信貸、票據、結算、結售匯、信用證等綜合性服務,探索通過對民營企業信貸資產證券化,以及根據民營企業營銷成本的實際撥付更多營銷費用、允許在市場不發生大的波動情況下提高民營企業不良貸款的容忍比例、協調地方財政建立“臨時還貸扶持資金”等方式,分散民營企業信貸風險,提高金融支持民營企業發展的水平。商業銀行要在準確把握民營企業發展特點和小、急、頻、散等需求規律的基礎上,圍繞民營企業缺乏有效抵押或擔保、信貸服務滯後、融資渠道單一等“癥結”所在,採取擴大抵(質)押物範圍、推出信貸新業務、拓寬融資渠道等方式,為民營企業分憂解難。同時,要走差異化服務道路,一企一策、一事一議,為民營企業“量身打造”特色服務;適應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要求,以服務民營企業客戶為目標,實行差異化定位,引導支持從事傳統行業客戶向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電子商務商業模式轉型,調整產品、定價、服務、銷售策略,不斷優化調整客戶結構,將金融支持政策和服務創新做出實效。商業銀行要正確處理支持民營企業發展與防範風險的關係,建立完整科學的覆蓋貸款調查、審查、審批、合同簽訂及貸後管理各環節的運作機制。放款後,及時跟蹤瞭解資金使用情況,幫助企業總結經驗、改善經營、規範管理、提高效益。牢固樹立在發展中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的理念,不能盲目抽貸、壓貸,以免金融風險顯性化。對於有市場、有訂單、有效益的民營企業,要加大力度扶一程;對暫時出現經營困難但正常生產的,要“雪中送炭”幫一把;對資金鍊斷裂、出現風險的,要依靠地方政府聯合處置,發揮好金融合力穩定一方。此外,銀行還要加強與擔保、基金、信託等各類新型金融業界的對接合作,延伸拉長金融服務鏈條。

多方聯動合力,積極營造優良金融生態環境和誠信觀念。當前,我國經濟下行壓力有所加大,支持民營企業發展不但是一個經濟問題,也是一個重要的社會問題。為此,商業銀行和政府有關部門應多方聯動,共同營造優良金融生態環境和誠信觀念。一是規範行政執法,搭建政、銀、企協作平臺,大力推動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淨化社會信用環境,積極創建優良金融生態環境的工作運行機制。二是依託人民銀行的徵信系統,加快推進和完善民營企業徵信系統建設,實現信用信息的高度共享,為企業信用增級助力,消除銀行信貸因信息不對稱而帶來的一系列問題。三是推進民營企業服務中心、諮詢公司、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資產評估公司、稅務代理公司和工商代理公司等在內的社會化中介服務機構的發展,規範融資中介服務行為,最大限度減輕企業財務負擔。四是民營經濟主體應規範經營創新發展,將產業升級作為重中之重,瞄準市場需求,選準符合國家產業政策、信貸政策、環保政策等宏觀調控政策的項目,提高項目投資成功率。要積極通過股份改造、租賃和聯合經營等方式,逐步做大做強做活;要健全企業法人治理結構,嚴格按照會計法規和商業銀行要求,建立全面、準確、真實的財務制度,以此實現總體信用資源的自升級或自增強,提高對金融機構的吸引力、粘附力,將自身打造成為優質的投資載體。(作者單位:農業銀行山東安丘市支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