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览千年古刹——灵岩寺,瞻仰天下第一名塑


灵岩寺,位于泰山西北麓灵岩山脚下。是泰山十二支脉之一,主峰海拔668米。灵岩山原名方山,因山顶平坦,四壁如削而得名,又因山形似玉玺,亦称玉符山。山之阳,是满月葱茏的灵岩峪,曲折起伏的山峦向东西两侧延伸,灵岩寺就坐落在这翠谷之中。进寺后首先是两尊大神守门,因进寺参佛比较忌讳,寺中的神像都为拍照,只写经过,有兴趣的可以亲自去参拜一下。

进寺后能看到的是左右两侧的两座钟鼓楼,是分开的;左侧的是钟楼,右侧的是鼓楼。一般情况下是不用的,只要在重要祭祀、法师之类重大活动时才撞钟敲鼓,钟和鼓都是流传下来的文物,很有历史文化意义;图片是左侧钟楼。

这是右侧的鼓楼,灵岩寺风景秀丽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吸引了很多人来此游览,拜佛祈福。有甚者把单位的拓展训练也安排在此,即欣赏美景也能接受历史文化的熏陶。

再往前是灵岩寺的大雄宝殿,两侧是有千年树龄的银杏树,宝殿内供有神像,时有香客信徒参拜进香,殿前烟雾缭绕,加上两侧黄橙橙的千年银杏树,确实一副美景在眼前、

大雄宝殿旁边的银杏树,一棵粗的和一棵细的相拥在一起;据介绍这是一颗“雌雄树”。相爱的恋人们常在此祈福。

寺院内修行的僧人,感觉这才像“真正修行的和尚”。

一位正在沉思的僧人,谈吐谦和,感觉每说的一句话都很有禅机。难道是我很有悟性吗,哈哈。

过了大雄宝殿,首先看到的是一棵很有寓意的古松树,因树的形状像如意所以又称“如意树”,古松旁边有两棵挂满柿子的柿子树,所以合在一起有“事事如意”的寓意。

千佛殿,因殿内供置众多佛像得名。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宋嘉祐和明嘉靖、万历年间重修,现存木结构为明代建筑。殿内正中塑有通体贴金的“三身佛”。中为“法身”,指佛先天具有的佛法体现于自身,东侧为“报身”,名卢舍那佛,西为“应身”,名释迦牟尼佛,千佛殿最受广大游客和专家们称道的是四十尊彩色泥塑罗汉,三十二尊塑于宋治平三年,八尊补塑于明万历年间。


千佛殿历经千年沧桑的石阶,见证了千年间不知有多少香客信徒来此参拜。

1912年,清末学者梁启超来此游览,赞誉千佛殿泥塑罗汉像为“海内第一名塑”,并亲笔写下的碑碣。

辟支塔为灵岩寺标志性建筑。宋代文学家曾巩有诗赞曰“法定禅房临峭谷,辟支灵塔冠层峦”。为唐朝高僧慧崇组织修建,并于宋淳化五年重建,竣工于嘉祐二年,历时63年完工。辟支塔为一座八角九层楼阁式砖塔,塔高55.7米,塔基为石筑八角,上有浮雕,镌刻有古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皈依佛门等故事。辟支塔气势雄伟、造型美观、结构复杂、比例适当,呈典型的宋代风格,

千佛殿北的般舟殿基址,为唐至清建筑遗址。昔日,般舟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今台基上尚保留般舟殿四周残墙及硕大的柱础。其中明间两座柱础雕刻龙凤花纹,甚为精美。残墙东、西、北三面竖有八棱石柱,南面殿墙前有唐代密檐式石塔一座和八棱石经幢两根,上皆雕刻精美的纹饰,为佛教艺术精品。

千佛殿东侧从这上去是御书阁、墓塔林等地方, 因时间关系加上没见有人上去,就未去游览瞻仰。灵岩寺不愧为四大名刹之首,千年古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