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过25%的利润不做,他却打造出市值千亿的公司,他如何取舍?

一家靠倒腾玉米起家的中国最大的房地产公司,靠什么完成了连续十余年稳健的发展?在几经政策波动、宏观调控的政策影响下,什么让万科不仅活下来,还能够不断壮大自身?万科董事会主席王石对于取舍二字,用万科的经历做了详尽的注释。

这其中的故事,可能会给我们的企业更多的借鉴意义。比如我们熟悉的万科和他的创始人王石。

超过25%的利润不做,他却打造出市值千亿的公司,他如何取舍?

每一个卓越的商人,都会看到很多市场机会,如果说为了200%的利润资本家敢于拿性命做赌注,王石显然不属于此类人,他显得那样的保守。

王石语言中既有思考,也很有感情。他说:“实际上我们不是没有机会,而是机会太多,不是你会失败,而是你会获得各种各样的成功,什么都赚钱,这时候你反而会发现那些进入世界500强的公司,他的成功是他取舍的结果。”

在王石看来,万科的稳健发展,同样得益于取舍之道。万科曾经做过进口录像机的生意,利润达到200%~300%,这种超额利润使得许多公司都挤进这个行当,供过于求,利润急转直下。

王石对1984~1992年的贸易做过统计,赚钱的用黑字表示,赔钱的用红字表示,结果红字多过黑字。这说明市场很公平,之前你怎么暴利,之后你都要吐出来。此后,王石提出万科超过25%的利润不做。

超过25%的利润不做,他却打造出市值千亿的公司,他如何取舍?

在那个屯地就能增长利润的年代,万科坚持快速开发,而这也让万科躲过了更多的危机。同时在1998年,万科开始了一个舍弃的过程,退出了很多赚钱的行业。

在王石看来,能有所放下才能有所坚持。几十年的人生经历,让王石记忆犹新的也始终是那三次人生中的放下。他说:“1983年,我第一次放下。”那一年,王石33岁,当过兵,做过工人,在政府机关工作了三年,有阅历,有信心。

那时的他不甘平庸,有野心。1983年5月,王石坐火车抵达深圳,丢下过去,准备开始一番全新的事业。机缘巧合之下,王石在深圳的事业越做越红火,用他的话说,“一直粗放式地赚着钱”。

超过25%的利润不做,他却打造出市值千亿的公司,他如何取舍?

直到1988年,他有了人生的第二次放下,在推动完成了当时还名为深圳现代科教仪器展销中心的万科进行股份制改革后,放弃自己的个人股份1988年3月,随着深圳市政府红头文件的推出,大型国有企业先后进行股份制改革。王石所在的深圳现代科教仪器展销中心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

此后,万科的地产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在风雨飘摇中,万科脚步稳定地向前迈进。成功的秘诀之一就在于将平凡的事,做得不同凡响。人的一生都会经历过两难的选择,既然选择了就有取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