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三季报:金融业务收入首次曝光,有多少爱可以重来

“有多少爱可以重来”——这估计是港股腾讯控股走出了经典戴维斯双杀行情后,对市场的一句问。

腾讯今日发布三季报,第三季度营收805.95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增长24%;净利润233.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0%。略超市场预期。

“愉见财经”观察腾讯三季报,旧有的曾经傲人的板块:

游戏板块被掀下暂停键,三季度收入为258.12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下降4%,拖累整个增值服务收入部分同比增速创下新低。

游戏业务是具有周期性的,一款游戏火爆的周期大约是半年到一年,超人气游戏的周期也就是两年,人气值就会回落到平均值。从腾讯来看,“王者荣耀”已然冷却、新手游无法推出、“吃鸡”好吃却变现乏力。就往年的经验,6月到10月是腾讯游戏收入的高峰期(交叉学生的暑期),但在缺乏新爆款补位的今年,腾讯的游戏板块表现差强人意。

广告收入倒是扛住了“今日头条”的冲击和移动端流量人口红利的天花板,第三季收入录得162.47亿元,同比增长47%。

- 社交及其它广告收入增长61%至111.57亿元,腾讯方面称其主要反映广告资源的增加(如微信朋友圈)及新的广告形式(如小程序)发展,以及移动广告联盟及QQ看点的收入增长;- 媒体广告收入增长23%至50.90亿元,腾讯方面称其主要受益于电视剧及自制综艺节目而带动的腾讯视频广告收入的增加。

不过尽管如此,市场对于腾讯未来能否保持住广告收入增幅,仍怀有担忧。最大的担忧来自于所谓“流量人口红利”的天花板: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数据,我国手机网民规模7.88亿,网民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比例高达98.3%;而截止到2018年三季度,QQ月活跃账户已超过8亿,微信及wechat月活跃账户已达10.83亿。

这意味着,只要能用手机的人都已经被拉入了移动互联网;腾讯已经网聚到了接近目前天花板的用户量,要新增用户也没有太大空间了。

增量增不动了,市场就变成了存量博弈。此消彼长会是一种常态。

再观腾讯三季报,流量赋能及社交圈的核心逻辑已经定格,未来该如何用好这个核心,该怎么走呢?真正让投资人愿意现在掏口袋的,恰恰是其对未来的布局。

腾讯也在努力改变。9月末,腾讯调整公司架构,将七大事业群改为六大事业群。

- 社交网络事业群、移动互联网事业群和网络媒体事业群被拆分,部分业务划入新成立的平台与内容事业群;- 新成立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将整合腾讯云、互联网+、智慧零售、教育、医疗、安全和LBS等行业解决方案,推动产业的数字化升级。

挪动的板块,是否会孕育新的生命力?目前来看,架构调整后,腾讯的股价仍没能停止下跌的趋势,投资人似乎还没有投出“乐观票”。腾讯也需要用未来的财报数据来证明,他辉煌的不止是过去,还有跟得上科技及时代变化的布局。


腾讯三季报:金融业务收入首次曝光,有多少爱可以重来


图片援引自:王雅媛港股圈

而在说完了这些传统的视角之后,作为观察金融行业的公众号,我们更关注的,是腾讯金融业务收入的首次曝光。“馨金融”评价称,腾讯的金融科技,一改过去分散而低调的风格,开始以更统一和鲜明的形象示人;腾讯在支付线上的投入明显更甚以往,微信等超级流量入口上也上线了不少金融产品。

下文是“馨金融”对于腾讯金融的角色、牌照的布局、成长的挑战的进一步分析。


腾讯三季报:金融业务收入首次曝光,有多少爱可以重来


腾讯在财报中强调,收入的增长主要受益于支付相关业务、网络广告、数字内容销售及云服务的增长,腾讯也在财报中首次曝光了金融业务的数据。

财报显示,腾讯前三季度云服务的总收入超过60亿元,而前三季度,腾讯以支付及相关服务和云服务为主的其他收入累计金额为538亿元左右,由此推算,三季度腾讯的支付及相关业务累计营收额约为478亿元。

金融的角色

与前面几个面对增长压力的业务板块不同是,曾经在马化腾口中的“半个”战略——金融,在今年突然走到了台前,扮演起了更为重要的角色。

数据显示,腾讯的“其他业务”在2018年三季度实现营收203亿人民币,同比上涨69%。根据财报说明,这主要来自于腾讯的支付及相关金融服务以及云服务的贡献。

之所以说“突然”,是因为这个版块的收入占比在去年同期还不及广告业务。但二季度财报显示,该业务在整体营收中占比已到25%,高出网络广告业务5个百分点。

收入贡献大涨的背后,自然少不了腾讯的战略倾斜和大力投入。

以最近一年以来腾讯推广力度最大的乘车码业务为例,从技术投入到营销推广,腾讯一改往日的低调作风,小马哥多次亲自站台,其背后的支付业务便是乘车码最大的受益者之一。

在二季报中,腾讯便提到将重新调配资本到高优先级项目,而所谓的高优先级项目,一是服务于游戏业务的支付服务,二则是可促进支付及云服务发展的智慧零售机遇。

这也印证了此前国金证券在一份报告中的分析,“腾讯大举投资布局扩张新零售,本质意在支付。通过场景的扩张,线上线下交互培养用户支付习惯,反哺腾讯金融。”

不只是支付,整个腾讯的金融科技业务近一年来也一改原本低调潜行的形象,开始走向台前。与前几年腾讯金融业务和产品分属于各个事业群不同,腾讯开始有意地将这些业务逐个梳理,打造统一的平台和品牌形象。

去年末,腾讯的的支付基础平台与金融应用线(简称FiT,英文全称Financial Technology)官网上线,首次将全部业务线展示在公众面前。今年,腾讯又再次将FiT的中文名称改为了 “腾讯金融科技”。

从最新的官网信息来看,除了2C的理财(腾讯理财通、腾讯微黄金)、支付微信支付、QQ钱包、财付通、证券(腾讯微证券)、创新业务(一生保、腾讯征信、腾讯金融云、腾讯区块链、微信信用卡还款)四大类外,腾讯金融科技还包括偏2B的金融生态和金融安全业务线。

业务线不断完善的同时,腾讯也加紧了牌照的布局和产品的推出,去年三季度至今,腾讯接连拿下基金代销和保险经纪两张牌照,微保填满了九宫格最后一个空缺,可以直接用于消费的“零钱通”也已上线。

凭借着超级流量入口的优势,腾讯对于金融产品和服务的积极拓展也在短期内收获了不少市场份额。

但不容忽视的是,与游戏行业一样,甚至更甚,金融一直是一个强监管的领域。眼下,包括腾讯在内所有涉足金融科技业务的公司都要面对严苛而充满变数的监管环境。


腾讯三季报:金融业务收入首次曝光,有多少爱可以重来


成长的挑战

随着金融科技业务的崛起,不少观点认为,它有望接棒游戏成为腾讯下一个业绩增长引擎。只是,知易行难。

相比腾讯过去所擅长的游戏、社交、内容等,金融科技本身业务的复杂性、外部市场环境的多变性、以及严苛的监管政策都给它的未来发展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和挑战。

纵观过去几年,中国金融科技行业的发展,最高门槛不在于领先的科技或者对于金融的理解,而是需要将两者有效融合并且落地于新的场景。而在这个过程中又少不了与金融机构、合作伙伴、甚至内部各条线高度协同。

而这恰恰与惯于小团队、多线程作战的腾讯风格相悖。

就支付产品为例,腾讯就有QQ钱包、微信支付和财付通几个团队。尽管支付牌照只有一个(财付通),但从前端产品入口到中后台的管理团队都相对独立,各自为战。

这也是腾讯在没有FiT事业线之前一直被诟病的问题,金融业务分属不同的业务条线和团队,分散而割裂,缺乏统一的形象。尽管现在的FiT将一部分业务线整合起来,但还是有不少金融科技产品游离于体系之外,甚至有左右互搏的趋势。

比如,保险业务——微保(腾讯控股持股57.8%%的股份)就并没有被纳入FiT金融科技平台内,FiT上提及的保险业务还是2016年腾讯与和泰人寿推出的“一生保”产品(腾讯的子公司曾投资和泰人寿,持股15%)

再比如,前不久腾讯大力推广的信用卡代偿业务“微乐分”与微众银行旗下的“微粒贷”产品在功能上也多有相似,但前者通过财付通小贷提供借款,属于金融科技体系内,微众银行却并不在这个体系之内。

其实,这种战略协同性问题,放在支付上则更为明显。

都说“得账户者的天下”,作为金融业务的基础设施,支付的价值不言而喻,它是数据的入口、交易的起点、更是金融生态最底层、最关键的一环。那反过头来看,有了支付这个“管道”网络,也需要其它业务与之形成合力。

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腾讯金融科技业务的收入还相对单一。根据财报,其他业务主要包括支付及相关服务和云服务,据多位业内的朋友透露,由于云服务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支付业务及相关服务在该项目中的贡献占比占据绝大多数。

但支付业务本身的增长也逼近天花板,而且在国内的市场环境下,服务费率低、沉淀资金又受到尽管越来越严格的限制,营收和利润并不算丰厚。要保持业绩快速增长,腾讯可能需要支付务撬动尽可能多的业务带来新的收入。

不久前,腾讯也启动了近几年来最大一轮架构调整,组建六大事业群,为全面转型to B服务做准备。这种转向的背后透露出了腾讯弱化“赛马机制”,加强协同能力的决心。

但就金融科技这一项,我们尚未看到更为清晰的前景。作为一个战略级的业务,金融科技并未独立出来,而是被保放在企业发展事业群(CDG),而其金融科技最核心的业务线——微信支付又被留在了独立的微信事业群(WXG)。

腾讯的金融科技板块能否给我们带来更大的惊喜?能否接棒成为新的利润增长引擎?相信很快便可见分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