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麼外向的藍孩紙,一定很容易無聊吧?

這麼外向的藍孩紙,一定很容易無聊吧?

無聊不是一種陌生的體驗,每個人都有感到無聊的時候。作為擁有智慧和自我意識的生物,無聊大概是我們為此所需付出的代價吧。儘管這種情緒在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見,卻很少有研究關注它。隨著人們對無聊這一情緒越來越感興趣,情況正在改變。

研究者正在探討一些有趣的問題:到底什麼是無聊?為什麼有些人更容易覺得無聊?無聊對我們的生活有什麼影響?它究竟是好還是壞?當感到無聊時,我們應該如何應對?其中有些答案引起了激烈的爭論。這表明,“無聊”這一話題一點也不無聊,反而非常令人興奮。

  • 無趣的人才會感到無聊嗎

有人說,只有無趣的人才會感到無聊。這種說法當然是不公平的,但的確有些人比其他人更容易感到無聊。測試一個人是否容易感到無聊的標準方式是填寫無聊傾向量表(BPS)

。該量表最早於1986年由美國俄勒岡大學的法瑪爾和桑德博格提出。

那麼,什麼樣的人容易感到無聊?通過無聊傾向量表發現,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感到無聊。那些外向的人、自戀的人、焦慮的人和缺乏自我意識的人同樣會比較容易感到無聊。一些非常喜歡競爭和追求感官刺激的人尤其會感到無聊。這暗示無聊可能與較強的尋求刺激的慾望有關,而這種較強的慾望可能是因為體內與快樂有關的多巴胺神經遞質水平較低。另一方面,具有創造力的人和那些高心理需求的人在一定程度上不容易感到無聊,也許因為他們通常能在所做的事情中找到興趣和意義。

對無聊的測量,不僅僅在個人傾向方面,你體驗無聊的強弱程度也很重要。“你的無聊傾向得分可能並不高,但也許某些時刻,你的無聊感的確非常強烈。”加拿大約克大學的伊斯特伍德說道。他更傾向於認為無聊是一種狀態,而不是一種特質。因此,伊斯特伍德編制了一份多維度狀態無聊量表,用來測量個體當前感受到的無聊程度。

受困於情境中,對選擇沒有控制力,最容易引發無聊。所以,這與事情本身是否無聊沒有關係。“只有受限制的人才會感到無聊”可能是一種更準確的表述方式。

測測你是否容易感到無聊

(請將手機調轉90°)

這麼外向的藍孩紙,一定很容易無聊吧?

計分方式:

低於81分:你很少會感到無聊。你在生活中能找到很多樂趣並且享受生活。恭喜你!

81~117分:你有時會感到無聊,但分數反映的是你在不同時刻的平均情況。試著好好利用你低落的時刻,並嘗試在生活中找尋樂趣吧!

117分以上:你很容易就會感到無聊,甚至你都無法堅持讀完這篇文章。試著想想無聊的好的一面吧。通過前面有關無聊的類型測定,如果你擁有的是好的類型,那麼你將從無聊中獲得創造力,從而幫助你應對無法忍受的單調生活!

  • 無聊分多種類型

我們都知道無聊的感覺——無法集中注意,感覺時間變慢,迷迷糊糊,做什麼事情都不能讓你好受一點。但是準確定義無聊,以便在實驗室中研究它,卻非常困難。首先,無聊不僅僅是簡單的

厭惡感或受限制感,它還包含很多其他心理狀態,如沮喪、冷漠、抑鬱、漠不關心和厭倦。甚至,無聊是否一定意味著情緒低落,焦躁、坐立不安是否也算某種類型的無聊,對於這些問題科學家尚未達成一致看法。

德國康斯坦茨大學的格茨教授認為,無聊可以包括以上所有情緒狀態。通過詢問人們有關無聊的體驗,格茨和他的研究團隊區分了五種類型的無聊情緒:放空型、標定型、搜索型、焦躁型和冷漠型。有趣的是,格茨發現,儘管人們能感受到所有類型的無聊,也可以在特定情境中從某一種無聊狀態轉換到另一種,但總體而言每個人都傾向於表現出某種類型的無聊。不過,是否存在特定的人格特質能夠預測個體屬於哪一種類型,目前還不清楚。

五種類型中,最具破壞力的是焦躁型無聊。因為這一類型伴隨著極高的喚起度和極負面的情緒狀態。它導致焦躁不安、憤怒,甚至急需發洩。

最有益處的是放空型無聊。處於這一類型中,儘管人們不會感到滿足,但他們也不會感到厭煩,而是處於放鬆、平靜的狀態。因此,格茨認為在某些情境下,放空型無聊是一種積極的情緒狀態。“如果你已經勞累了一天,晚上還要去聽課,授課聽起來會有點無聊;但是這沒有關係,因為你已經承受了一整天的壓力。時間就像是靜止了,但這不是壞事。”他說。

這麼外向的藍孩紙,一定很容易無聊吧?

  • 無聊有好處嗎

英國中央蘭開夏大學心理學家桑迪曼深入研究後認為,這種正面的類型,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所有類型的無聊,都可能是有益的。她說:“所有情緒都有存在的意義,包括無聊。”無聊,除了驅使我們做更有趣的事情,還能讓我們變得更有創造力。“我們都討厭無聊,但事實上,它能拓寬我們的思路,引導我們去發現神奇的事物。”她說道。

在一項實驗中,桑迪曼發現被安排進無聊組的參與者更具有創造力。在實驗中,無聊組的參與者需要在前15分鐘裡從電話簿中機械地抄寫電話號碼,之後他們需要創造性地回答如何使用塑料杯這一問題;而對照組的參與者無須抄寫電話號碼,直接回答使用塑料杯的問題。有趣的是,僅僅是閱讀了15分鐘電話簿的參與者也表現出了更多的創造力。桑迪曼認為,被動而無聊的行為之所以能提高創造力,是因為無聊使人的思維更遊離。她甚至建議,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應該追求更多無聊的情緒。

這麼外向的藍孩紙,一定很容易無聊吧?

對此,加拿大約克大學的心理學家伊斯特伍德有不同看法。“處在思維遊離狀態,其實並不會感到無聊。”他說道,“我認為,根據定義,無聊具有厭惡感,人們並不想要這種狀態。”當然,這並不意味著無聊在進化上不具有適應性。他補充道:“疼痛具有進化上的適應性——如果我們不能感受疼痛,那很多危險刺激將直接傷害我們的身體。但難道這就意味著我們要主動引起疼痛嗎?”換句話說,就算無聊對生存有幫助,當它變得嚴重時依舊是有害的。

其實,所有情緒都在提醒我們當前的狀態。無聊提醒我們處於壓抑狀態,有未施展的潛能和與世界互動的慾望。問題是,無聊的狀態很難應對。

  • 無聊致死

儘管還不知道具體原因,注意力無法集中或可解釋為什麼無聊是件很糟糕的事。美國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基林斯沃思和吉爾伯特曾用手機應用軟件做過一項調查。該應用軟件隨機在某些時刻讓參與者回答兩個問題:你此刻是否在集中注意力做事,當前你有多快樂。調查發現,那些最不快樂的人往往是那些最不集中注意力做事的人

這麼外向的藍孩紙,一定很容易無聊吧?

對容易感到無聊的人進行研究後,更多證據表明無聊具有不良影響。容易感到無聊的人在學業和職業生涯中前景更為暗淡,日常生活也更容易受到負面影響。他們更容易發怒,更具有攻擊性,也更喜歡參與冒險行為,如嗜酒、吸毒和賭博。

有一項研究甚至提出無聊可能致死。倫敦大學學院的研究人員查閱了一批公務人員在1985年主觀報告的無聊程度。對這批公務人員追蹤研究至2009年,結果發現那些持續處於無聊狀態的人,更容易早死。


本文選自《科學畫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