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动物种群数量 44 年来减少超过一半,再现第六次大灭绝的讨论|好奇心小数据

全球动物种群数量 44 年来减少超过一半,再现第六次大灭绝的讨论|好奇心小数据

世界自然基金会(以下简称 WWF )发布的《居住星球报告 2018》显示,1970 到 2014 年间,脊椎动物种群(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和鱼类)数量平均下降了 60 %。

像巴黎气候协议一样,科学家和环境研究机构正试图在 2020 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会议上,让各国作出保护自然的新承诺,并达成具有约束力的、量化的行动目标。

“这是我们的最后一次机会。” Barrett 说,究竟是不是最后一次机会,这其实也很难说。

动物种群数量减少 60% 乍一看很骇人,并很快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尽管大部分都误读了 —— WWF 报告最核心的这句话被理解成“ 45 年以来,人类杀死了地球上 60%的动物”。

“如果人类总人口下降 60 %,将相当于清空北美洲、南美洲、非洲、欧洲、中国和大洋洲。这就约等同于是我们所做的事情。” WWF 科学与保护执行主任 Mike Barrett 表示,很具有冲击力的类比,只是这让误会变得更深了。

种群数量变化和动物总数增减其实并不是同一回事。报告中 WWF 所使用的指标,被称作地球生命力指数(以下简称 LPI),代表的是所评估物种种群的平均变化率。

通过翻阅过往涉及全球 4005 个物种中 16704 个种群的研究报告, WWF 的团队用一套复杂的计算体系,得出 LPI 的数值,用以衡量世界生物多样性随时间的变化状况。值得注意的是, WWF 会根据不同物种的代表性和数量予以其相应的权重。

比如仅剩 10 只的大象中失去 5 只,比还剩 1000 只的青蛙失去 5 只要重要许多。平均下来,两个种群的平均 LPI 可能下降了 25 %,可实际总量仅减少了不到百分之一。

全球动物种群数量 44 年来减少超过一半,再现第六次大灭绝的讨论|好奇心小数据

但情况仍然很糟糕。

“在一个物种完全消失之前,它首先会在本地消失。”《大西洋月刊》去年的一篇文章这样评述,引用了另一项针对种群 LPI 的研究。这项研究分析了大约 27600 种陆基脊椎动物种群的数据,发现其中三分之一的数量正在下降。

一些曾被认为安全的物种现在也濒临灭绝。自 1980 年代以来,长颈鹿数量下降了 40 %、并从 2015 年的至少 152000 只降至现在只有 98000 只。过去十年中,热带草原大象数量下降了 30 %。 2016 年,世界仅约存 7000 只猎豹,苏门答腊猩猩也只有大约 5000 只。

报道认为,许多动物因为整体数量的缘故仍处于“低危险等级”,带来了一种虚假的安全感。

LPI 的下降,意味着世界物种的多样性正在下降,虽然大部分都尚未到达灭绝的边缘,这些消失的动物已经丧失提供生态系统服务的职能。

比如说近年来全球都很关注的蜂群生存问题,因为和粮食问题紧密相关,很多国家已经开始采取行动,例如禁止农药使用,来保护蜂群数量。因此,不仅是动物灭绝这件事本身重要,它们在自身所在生态圈内的消失也同样值得关注,而 LPI 就像是一张晴雨表。

科学界对现在地球是否处于第六次物种大灭绝存在争议

对于生物多样性的量化研究,引发了一场关于地球是否处于新一轮大规模灭绝中的,更广泛的争议。

在过去 4.5 亿年中,地球曾发生过 5 次大规模灭绝,每一次都带来了生物物种突然性的大面积消亡,并彻底改变星球之上的生态架构。其中最近也是最为人所知的,是约 6600 万年前的白垩纪恐龙的灭绝。

研究认为,人类正在见证第 6 次大灭绝的开启,不同于以往的天灾,这次是由人类自己一手造成,这也是近年来很多科学家开始支持的一个观点。

今年 10 月,一个生物学家团队发表了他们关于人类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的研究结果。研究小组发现,如果人类没有增强对哺乳动物的保护,在接下来的 50 年里,更多的哺乳动物将会灭绝,以至于进化需要 300 万到 500 万年才能将其恢复。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也预测,在未来 100 年内, 99.9 %的极度濒危物种和 67 %的濒危物种将会消失。其中,大型物种比如大象和犀牛尤为引人关注,“大型哺乳动物,或巨型动物,如巨型树懒和剑齿虎,大约在一万年前灭绝,它们具有高度的进化特征。”

“由于亲戚很少,他们的灭绝意味着地球进化树的整个这条分支都被砍掉了。”

一些动物的数据很难获取,但通过对于同一生态圈内其他更大型的动物的观察,科学家们可以推算当地生态系统的发展状况。 WWF 的报告中,从地域上看,在受影响最严重的地区中美洲和南美洲,脊椎动物种群 LPI 平均下降了 89 %。

生物多样性在短时间内的急剧减少看起来和前几次大灭绝相似,但也有人对这个类比表示嗤之以鼻。古生物学家 Doug Erwi 是 5 次大规模灭绝之一的二叠纪大灭绝研究专家,他不仅不同意大灭绝的说法,还给出了一个更为黑暗的论点,“如果事实上我们已经处于第六次大规模灭绝,那么保护生物学就没有意义了。”

因为当大规模灭绝开始时,一切已经无法挽回。从大象到蛤蜊,大部分的生物都难逃灭绝的命运。

全球动物种群数量 44 年来减少超过一半,再现第六次大灭绝的讨论|好奇心小数据

同样存在争议的还有物种多样性减少跟人类活动有多大关系

WWF 的报告已经做到第 20 年,每两年出一份报告, 2014 年的 LPI 的下降幅度是 50 %, 2016 年,这个数字是 58 %,下降趋势正在加快。

报告认为,气候变化的确是一个日益严重的威胁,但今天,生物多样性下降的主要驱动因素仍然是栖息地退化和丧失、过度捕猎,而所有这些都是由人类消费的失控驱动的。

一个被 WWF 引用的数据是背景灭绝率,这是根据地球地理和生物历史计算出的,物种自然的灭绝速率,减少人类影响的权重。 2015 年的一项联合研究显示,当前的灭绝速率是背景灭绝率的超过 1000 倍,并且仍然在增长。

WWF 还对全球 3789 个种群进行了数据整合,整理出这些种群面临的 5 大威胁:栖息地退化和丧失、过度捕猎、入侵物种和疾病、污染、气候变化。

其中栖息地退化和丧失的影响最大。 2018 年发布的土地退化和恢复评估发现,地球上只有四分之一的土地实质上没有人类活动。到 2050 年,这一比例预计将下降到十分之一。湿地是受影响最严重的类别,在现代已经损失了 87 %。

据 2016 年一项对于人类狩猎影响的全球评估发现,占据了总数四分之一的 301 种濒危哺乳动物,面临的主要风险都来源于人类为了肉而开展狩猎活动。

全球动物种群数量 44 年来减少超过一半,再现第六次大灭绝的讨论|好奇心小数据

但实际上发生这些到底和人类有多大关系,目前仍存在争议。例如 WWF 这份报告花了很大篇幅来说人类消费是怎么“失控”了,但是没有量化对于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WWF 的观察数据针对的是 4005 个物种,较于世界上目前拥有的 62839 种脊椎动物,仅仅是很小的一部分代表。对于一些濒危、大型、数量稀少的动物,观测相对更加容易,也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偏差。

而且在濒危物种培育方面,部分地区已经出现反向的成功案例,比如南非 Simangaliso 湿地公园对于赤蠵龟,和法国对于欧亚猞猁的成功培育。全球老虎和大熊猫的数量也都出现了上升。

生态现实比报告的结果更加微妙,当试图把复杂的数据整合成一个简单的数字,必然会带来一定程度的夸大。数字之外,这个报告带来的启示也许是让人们从灭绝名目扩大视野,开始关注地球更不易察觉的生态变化。

制图:冯秀霞

题图为雪豹,来源于Wiki Commons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