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故事,中國可能有,但是隻有外國人會拍成電影


這樣的故事,中國可能有,但是隻有外國人會拍成電影


上週,我們公司組織了一次體檢。

體檢前,我心情很複雜,一方面,擔心查出什麼問題,另一方面,到一個陌生環境,在陌生人面前脫衣服…

所幸的是,這次遇到的醫生非常親切,還跟我閒聊,碰到這樣的醫生,真是幸運。

這讓我想起了一部電影:《心靈點滴》



這樣的故事,中國可能有,但是隻有外國人會拍成電影


1971年,美國,維吉尼亞醫學院。

這所醫學院裡的學生,被公認為是頂尖的醫學高材生。

在十八九歲的年輕大學生中,亞當的身影尤為突兀,因為他已經三十好幾了,居然是醫學院的大一新生。


這樣的故事,中國可能有,但是隻有外國人會拍成電影


這樣的故事,中國可能有,但是隻有外國人會拍成電影


但亞當想要當一個好醫生的願望,比誰都強烈。

兩年前,亞當因抑鬱症住進精神病院。那是一段糟糕的經歷:醫生總是很不耐煩,都不正眼瞧病人,護士也總是冷嘲熱諷…



這樣的故事,中國可能有,但是隻有外國人會拍成電影


這樣的故事,中國可能有,但是隻有外國人會拍成電影


亞當反而跟病友處得不錯,精神病人雖然神神叨叨,但只要耐心和他們交談,嘗試去了解他們,他們就會顯示出正常的情感:開心、感動、難過…

這段經歷,讓亞當下定決心:病好了以後,去當一名醫生。



這樣的故事,中國可能有,但是隻有外國人會拍成電影


終於,亞當如願以償的坐進了醫學院的課堂。

這時,亞當才發現,他在精神病院的遭遇,並非個例。在當時的美國,很多病患都在遭受醫生的“冷暴力”。

這是因為,當時的醫學界有這樣一個共識:醫生醫治病人,要避免和病人有情感交流,這樣才能保持客觀判斷。

可亞當卻認為:病人最需要的,是關懷和鼓勵。醫生的“冷靜”,對病人的心理和生理,有負面影響。



這樣的故事,中國可能有,但是隻有外國人會拍成電影


醫學院有明文規定:大三以下的學生不允許到醫院探視病人。

可是亞當不管這些,隔三差五就去醫院和病人聊天,逗他們開心,聽他們嘮叨。

亞當說:醫病很重要,醫人更重要。


這樣的故事,中國可能有,但是隻有外國人會拍成電影



亞當還有一個不切實際的理想:創辦一間歡樂的醫院。醫生和病人之間的關係不是冷冰冰的,而是有溫度的。

亞當的行為遭到了同行的鄙夷,有人說他破壞規矩、投機取巧、譁眾取寵,還有人罵他神經病…

他被一次次趕出病房,甚至被告上法庭…

然而,那些被他陪伴過、逗樂過、安撫過的病患,卻牢牢記住了他…



這樣的故事,中國可能有,但是隻有外國人會拍成電影


這部《心靈點滴》在1998年上映,由喜劇大師羅賓·威廉姆斯主演,豆瓣得分8.5。

有網友說:缺愛的人可以感受到愛,悲觀的人可以從中找到前行的力量。我希望所有學醫的同學都能看看,因為你們不僅僅醫身病,更是醫心病。



這樣的故事,中國可能有,但是隻有外國人會拍成電影


電影中有很多細節,我們現在看來非常荒唐,卻是當時醫院裡的常態。

比如,在精神病院裡,當迷茫的亞當向醫生傾吐自己的不安和絕望時,醫生面無表情,毫無反應,自顧自喝咖啡。彷彿坐他對面的,是一個紙皮箱…

這讓亞當很困惑:我是病人,不是犯人,我不應該獲得一點點尊重嗎?



這樣的故事,中國可能有,但是隻有外國人會拍成電影


醫生管病人叫“幾號病人”“這個糖尿病”“那個癌症”,拒絕稱呼他們的名字。

電影中有這樣一幕,醫生們圍著一個病人的小腿,熱烈討論著是否要截肢的問題...絲毫不顧忌一旁瑟瑟發抖的病人...


這樣的故事,中國可能有,但是隻有外國人會拍成電影


這樣的故事,中國可能有,但是隻有外國人會拍成電影


這樣的故事,中國可能有,但是隻有外國人會拍成電影


只有亞當,會想方設法,和病人們拉近距離,扮小丑,到兒童病房和老年病房做遊戲,說笑話...

他堅持詢問病人的名字,叫他們的名字,耐心回答病人的問題...


這樣的故事,中國可能有,但是隻有外國人會拍成電影


這樣的故事,中國可能有,但是隻有外國人會拍成電影


生命垂危的病人,他不強迫對方接受治療,而是握著他的手,默默陪他走完人生旅程…



這樣的故事,中國可能有,但是隻有外國人會拍成電影


電影中有一個情節:病房裡有一個久病不愈的老太太,沒有家人和朋友。孤獨的她總是悶悶不樂,拒絕交流,開始絕食,身體越來越差…

她的心裡,藏著童年時的一個場景:媽媽每次做意大利麵時,總喜歡讓她捏捏麵條,看看熟了沒。

可是,母親早已去世,自己也病魔纏身,日子過得黯淡無光…


這樣的故事,中國可能有,但是隻有外國人會拍成電影


於是,亞當弄來了一個充氣泳池的麵條,拉著老太太跳進“麵條堆”裡,讓她捏麵條,重溫童年記憶...


這樣的故事,中國可能有,但是隻有外國人會拍成電影


這樣的故事,中國可能有,但是隻有外國人會拍成電影


你也許會說:這樣“雞湯”的醫生,只能存在於電影裡吧!

可是我要告訴你,這個醫生,真實存在。

這部電影改編自美國著名的“小丑醫生”的真實事蹟,他的名字叫:亨特·帕奇亞當斯。



這樣的故事,中國可能有,但是隻有外國人會拍成電影

演員與人物原型

這樣的故事,中國可能有,但是隻有外國人會拍成電影


亨特·帕奇亞當斯

亨特·帕奇亞當斯從小就有兩個理想:當一名醫生,和小丑。

和電影中的亞當一樣,亨特·帕奇亞當斯,在保證病人的生理健康情況下,對病人情緒積極干預。

他認為,病人大多憂鬱,用幽默和笑聲來給病人“治病”,讓病人看到生活的希望,也是醫生的職責。


這樣的故事,中國可能有,但是隻有外國人會拍成電影


亨特創辦了私人醫院,踐行他的醫學理念。多年來,他和朋友們以花樣百出的幽默方式,走進阿富汗等50多個國家的福利院、孤兒院和農村...

他還曾來到中國黃山潛口民宅,和50多個同事一起,穿著色彩鮮豔的奇裝異服,扮小丑、扮猩猩,和病人們一起載歌載舞...


這樣的故事,中國可能有,但是隻有外國人會拍成電影


這樣的故事,中國可能有,但是隻有外國人會拍成電影


眾所周知,講到醫患關係這個問題,很敏感,現在的病人和醫生常常被放到對立的位置上,稍有不慎,就劍拔弩張。

醫患關係的緊張,有醫療體系的問題,有醫生的問題,也有病人的問題。

但可以肯定的一點是,人在求醫時,心態是微妙的。因為信息不對稱,人難免會感到緊張...

這個時候,醫生的一個微笑,就有可能起到雪中送炭的作用。


這樣的故事,中國可能有,但是隻有外國人會拍成電影


正如一位網友所說:記得小時候去做胃鏡,醫生看我病歷,非常同情的說:“這麼小的年紀,辛苦了這孩子啊。”我頓時對治療充滿了希望…


這樣的故事,中國可能有,但是隻有外國人會拍成電影


制度和規則雖然冰冷,可是我們的交流卻可以有溫度。

醫患之間,如果抱著彼此接納,而不是互相忍受,那麼,很多悲劇,就不會發生了。



這樣的故事,中國可能有,但是隻有外國人會拍成電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