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系強調的“熱效率” 為何德系避而不談?

發動機熱效率,簡單來說就是發動機將熱能最終轉化為驅動能的效率。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日系品牌熱衷於宣傳自己的發動機熱效率,一時間,讓很多人“不明覺厲”。

日系強調的“熱效率” 為何德系避而不談?


相反,在德系汽車品牌的營銷中,我們幾乎看不到關於發動機熱效率的字眼。即便是在很多技術解析會上,德系品牌也不喜歡拿發動機熱效率來說事兒。難道是因為德系品牌的熱效率技術不行,比不過日系品牌嗎?

日系強調的“熱效率” 為何德系避而不談?


當然不是,實際上,在F1賽車上,梅賽德斯·奔馳採用的1.6T發動機的綜合熱效率已經超過了45%。雖然直接拿F1技術和豐田熱效率41%的民用車發動機進行對比並不公平,但也能說明,德國人在發動機熱效率相關技術上並不落於下風。

只能說大家對技術的宣傳營銷和發展方向上,有著極大的不同。

日系車更願意塑造自己綠色環保的形象


日系強調的“熱效率” 為何德系避而不談?


一直以來,日系車在大眾心中都是省油、可靠的代表。日系品牌也喜歡營銷自己的節能、環保。超高的熱效率的確是一個值得宣傳的產品技術亮點,但實際上,熱效率並不能完全和節油畫上等號。

一般來說,廠家宣傳的38%、40%熱效率都是在發動機最低燃油消耗率工況下達到的數值。在汽油發動機的萬有特性圖上,最佳熱效率區一般位於2000rpm~3000rpm的中高負荷區。切換到我們日常使用的情況,最佳熱效率區一般就是指我們用較大油門進行加速的工況。

日系強調的“熱效率” 為何德系避而不談?


但從實際使用的角度來說,這恰恰是大家平時開車不太會用的一種工況。所以,嚴格意義上來說,超高的熱效率並不能完全代表高效和節油。像豐田THS混動系統+2.5L自然吸氣發動機的動力組合,平時使用確實非常省油,這和豐田強大的技術實力和調校水平息息相關。我覺得超高熱效率更應該被看作是優異的天賦,究竟能不能實現超低的油耗,更多還得看後天的調校和匹配。

日系強調的“熱效率” 為何德系避而不談?


不過,超高熱效率對於一輛車來說確實是一個非常好的標籤。如今一提到發動機熱效率超過40%的車型,大家就會想到豐田凱美瑞。2018年1~10月,凱美瑞累計銷量達到了136949臺,同比增長88.6%。細化分析可以發現,凱美瑞主銷的並不是低價入門車型,2.5L(40%熱效率)+HEV(41%熱效率)車型(指導價20萬元以上)的銷量佔比達到了60%。

除了本身不錯的設計(沃德十佳內飾)和基於全新TNGA架構開發而大幅提升的行駛質感外,豐田宣傳良久的超高熱效率,也為新凱美瑞的持續暢銷提供了強大的助力。從營銷效果來看,豐田對於熱效率的宣傳無疑是成功的。

降低油耗,德系車也有別的招數


日系強調的“熱效率” 為何德系避而不談?


豐田THS和本田i-MMD為什麼很省油?這是因為超高熱效率發動機其實和油電混動車型是絕配,日系廠商把汽車變速過程中負載的波動交給了電動機來處理,發動機始終處於最優的工作區間。

以i-MMD為例,在車速處在100km/h以下時,車輛始終處於電機驅動模式,發動機維持恆定的轉速和輸出,輸出發動機和電池所需的電力。維持恆定轉速和輸出意味著發動機一直處於最高效率區間(也應該是最大熱效率區間),如此才是真正好好利用了最大熱效率。

日系強調的“熱效率” 為何德系避而不談?


對於德系品牌來說,並不是技術不行,大眾的EA888系列發動機也能實現超過37%的熱效率。同時和一些僅使用米勒循環,犧牲一部分動力性,滿足更好效率和油耗的日系品牌相比,德系品牌對於性能依然有不低的要求。

日系強調的“熱效率” 為何德系避而不談?


以大眾最新的EA888 GEN3 BZ發動機為例,這臺低功率的2.0T發動機目前被用以取代原先的1.8T發動機。與1.8T發動機相比,新的2.0T發動機在功率小幅上漲6kW,扭矩上升20Nm的情況下,綜合工況油耗反而下降了0.6L/100km(數據來自途觀L)。

大眾在這臺發動機上採用了奧托和米勒雙循環,低負荷、低工況使用米勒循環,高負荷、高工況使用傳統的奧托循環。未來隨著48V弱混等技術的大規模應用,德系車的油耗還有望進一步下降。

寫在最後

在我看來,說德系或者日系誰更先進都是不客觀的。目前市面上我們能夠看到的,只是豐田、大眾這些大型汽車集團技術儲備中的鳳毛麟角。而且,不同的設計理念,也讓雙方的產品有著較大的不同。至於超高熱效率這個東西,的確能夠代表強大的技術水平,通過宣傳也可以讓很多消費者感到高大上。只能說德系或者歐系選擇了另外一條技術道路,小排量渦輪增壓加上48V弱混,從節油效果來看也是相當不錯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