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咏去世,才50岁!盘点人类对抗死亡的办法,竟有13种之多

在死亡面前,几乎所有人都是脆弱的。

早上刷朋友圈,发现大家都在转李咏老师去世的新闻,他其实也才50岁,不过是我们父辈的年纪。对于80、90后来说,我们确实是看着李咏老师长大的,这突如其来的噩耗让人心惊。昨天又听朋友说,自己一个27岁的同学,突然因为脑梗去世,才27岁呀。

其实日常生活中我们未必会时时想到死亡,但是这种消息总会提醒着我们死亡就在我们身边。那么人究竟应该如何对待死亡?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令人焦虑的不仅是死亡终将降临的必然性,还有它随时可能出现的不确定性。死亡焦虑成为了悬在我们头顶的一柄随时会落下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无论主动或被动,人们总要去面对它。美国存在主义心理学大师、心理治疗学家欧文亚隆这样说:“直视死亡如同直视骄阳,会给你带来痛楚,但在深入地思考每个人终将会面对的死亡之痛后,你会获得内心的和谐、平静。”

我们梳理了一下,一共有这样十三种方法被经常用到。

1. 寻找一个英雄

一类人觉得,自己的力量没有那么强大,根本做不到抵御死亡,于是,他们试图求助英雄们,他们认为,英雄力量比他们大,一定比他们强,于是,集体生活中的领袖、宗教社会里的圣徒、以及一些神话传说里的英雄,都成了他们追求的对象。

当投靠到英雄的旗下,就相当于把自我彻底的交出,因此获得了一种“自然有人管这事,我不必操心”的安全感,从而摆脱了死亡焦虑。可以说,各群体里随大流的人,大体都用这种方法来抵御死亡。人类的早期文明,都在寻找英雄,古希腊史诗皆是如此。

2. 自己成为英雄

与第一类人相反,还有一类人相信自己的力量,他们摆脱死亡焦虑的方法就是自己成为一个英雄。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他们在人间自由搏击,展示力量、创造功绩,借助战胜一个又一个“身外之物”,获得力量感,从而获得未来也能“战胜死亡”的自信。

譬如著名作家海明威,当过记者,上过战场,拿过勋章,获过诺贝尔奖。他过着硬汉的生活,笔下的人物也都是硬汉,他借自己笔下的人物说出自己内心的话:“即便一个人注定要失去一切,至少不该使自己落到要失掉那一切的地步。他应当去找不会丧失的东西。那“不会丧失的东西”,就是成为英雄获得的力量感。集体的英雄化身成个体英雄主义,简称个体主义,拜伦笔下皆是如此。

3. 用生活中平凡的小幸福转移注意力

一类人觉得,人活着,要做的事情很多,根本没有时间去考虑死亡这件事,生的意义且没有完成,不必去讨论死亡,孔子的“不知生,焉知死”就是这个道理。

生活中有很多平凡的小事,只有做好这些小事,就能获得幸福,当幸福无时无刻地来临时,痛苦自然就烟消云散了,何必去浪费时间担心死亡这种久远且不知所云的事呢?普通人的世俗生活在对抗死亡方面,还是有优势的,心理学家也会告诉你这样做。

4. 创造有意义的事物

这种方法最受艺术家们偏爱。他们觉得,人确实是有一死的,死亡确实会带来中断,这点让人绝望。然而,他们想到了一种高明的方法,来摆脱死亡焦虑,就是创造一种有意义的事物,以变相的方式永存。

强调创造,是说它的独一无二性,强调有意义,是说它对人们有用,因此能长久的留下。

艺术家创造优秀的作品,历史豪杰创造历史,甚至女人养育一个孩子,都是以这种“树立丰碑”的方式来摆脱死亡焦虑。

5. 虚构死后世界

一类人对于世界的认知十分具体,他们对于死亡的焦虑,更大程度上是来自于对现实世界的依依不舍。那么对于他们,虚构一个死后的世界,以拯救者、使命感与价值感等冲淡死亡焦虑,就成为了非常合适的解决方法。死后可以被拯救、上天堂,或者为传播主训而死是分外光荣的,想到这些,死亡也就没有那么可怕了。如果熟悉历史,我们就可以看到,宗教经常使用这样的方法。

历史上,中东地区的暗杀组织,就是用类似的方式驯化手下的杀手。在艰苦培训之后,通过药物麻痹他们的神经,让他们享受天仙般的乐园招待,再宣称这就是天堂。从此之后,杀手们令行禁止、不畏求死,因为他们都认为死后就可以回到那个美妙无边的天堂。放眼历史,各种宗教的做法其实大同小异,都在用死后世界的想象来帮助信众抵抗死亡焦虑。

6. 通过破坏来释放自己的死亡焦虑

一类人觉得,死亡焦虑实在无法摆脱,甚至严重到这些焦虑已经深入到了他的灵魂中,使他们备受煎熬,为了排遣和释放这些焦虑,他们选择了一条破坏性之路,弗洛伊德和弗洛姆对此都有过精彩的分析,那些发动战争的人,破坏世界的造反者,在资本世界剥削他人的人,在权力世界奴役他人的人,甚至毒舌和虐待狂,都是在释放自己的死亡焦虑。

然而,这种思路是错的,因为被害者不会坐视不管,哪里有压迫,哪里就会有反抗。这样的路必定是一条饮鸩止渴的路,行不通。

7. 唯物论,生物性地看待死亡

在近现代的科学发展到了相当程度之后,人们对于身边的世界,有了更加科学和符合自然规律的认知。在科学之光的照耀下,死亡不再是笼罩着人类的可怕的阴影,科学家们告诉全世界:死亡只是生物系统维持机能的终止,它是生命的必然结局,也是自然能量流通链条中的一个正常的环节。如果我们每天都在看着花儿盛开与凋谢,生命中也看过许多动物的生死,那么人类的死亡,又有什么特别之处呢?不过是自然规律的体现而已。

这样的唯物论观点,倒也帮助了许多人走出死亡焦虑。

8. 想象独特的生死关系

如果上面的方法令人觉得太过冷冰冰、没有人情味,还有一种更有趣的应对死亡的方法,这种方法显然更依赖想象力与审美能力。对于一些生存方式本身就非常审美化的人来说,既然死亡不可知,他们选择更高明地想想一种生死关系,将这个过程巧妙地浪漫化,透出奇趣的意旨。

最有名的生死关系的奇妙想象,大概是先秦诸子当中,庄子的“庄周梦蝶”。梦中幻化为栩栩如生的蝴蝶,醒来才发现自己仍是庄子。究竟是庄子做梦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子?

这种对死生关系的独特想象,需要极佳的美学视角,不是谁都能够做得到的。

9. 练习死亡:把自我剖离出来

提前感受下身体死亡与中断的经验

接下来的这种方法,同样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

在世界各地种种不同的密修流派当中,有一些独特的修行方法,可以将自我从身体中剖离开来,让修行者提前感受到身体死亡,与灵魂的联结中断的感觉。

先别说这种说法不科学,在国外的许多医学记录当中,有病人讲述过自己曾经经历过类似的感觉。身患重症或是遭遇意外的人,在手术台上,生命垂危的同时,思维经历了奇妙的旅程,甚至看到了一些独特的景象。那种境况是非常独特的体验,而很多修行试图复制这样的过程。

冥想就是其中之一。冥想不仅有清心凝神的作用,同时也是一个把自我剖离开来的过程。在此之中,实际上,我们可以体会到对死亡的练习。经历了类似的体验之后,对死亡的焦虑当然也就不会那么严重。这是印度教的贡献,至今还保留在瑜伽当中,仍深受欢迎。

10. 在内心寻找更高生命形式

说到灵修,还有更加玄妙的方法。

一类人觉得,死亡焦虑,如同现实中的其他痛苦一样,都难以摆脱,于是他们试图在生命之内寻找方法,如果把生命看成是单纯的生命体,那么死亡几乎是毁灭性的。但如果把生命看成是多层次的生命体,那么很就有可能某些层次死亡了,比如肉体层次,但仍然有些层次会活着,这些层次叫做“超验自我”,不仅不会死亡,还能与宇宙万物结合在一起,获得永恒的快乐,永恒的生命,佛教把这种超验自我叫做“阿赖耶识”,印度教把这种超验自我叫做“梵天”,主张身心灵修炼的人,将其称为“小宇宙”。

这种的方法,可与万物齐一,是颇具玄机的法门,少有人能够达到这样的境界。

11. 死亡屏蔽

也有一类人,天性乐观,他们的眼中只有自己的人生与自己要做的事情,死亡太远,不是自己需要考虑的事情。这大抵是一种强有力的自恋型人格,死亡的威胁与恐惧被他们乐观的大脑屏蔽掉了。旁人认为这样是不智的,可在他们看来,为死亡担忧而愁眉苦脸、影响了应有的生活质量,才是最大的不智。看着他们乐此不疲的生活,有时也能够感染到我们:死亡,并没有那么令人担忧。

这种超级乐观主义带来的死亡屏蔽,其实还挺让人羡慕的。

12. 工作狂的生命累积

相比之下,另一类人的做法则显得苦大仇深一点。我们身边总会出现这样的人,他们被称为工作狂,努力工作、取得成绩、获取经验与进步是他们人生的核心目标。这种人的生活与工作紧密地融为一体,而他们对抗死亡焦虑的方式也与工作脱不开干系。

他们将生命看成是线性发展的过程,在其中寻觅持续向前的进步和成长积累。对于他们来说,人生是持续耕耘与收获的过程,走得越远,收获越多。这种积累可以抵御任何时间的中断,获得一种连续性的体验。对于他们来说,人生就像持续积攒的进度条,前进并不意味着终将抵达死亡,而是相当于走完收获的旅程。打拼在一线城市的你我他,很多都采用这种方法。

这种工作狂的生命累积模式,倒也能够让他们获得内心的安慰。赤条条来到这个世界,经过自己的打拼,获得了自己想要的,又何惧死亡呢?

13. 崇高精神

最后一种应对死亡的方法,和前面的几种都不太一样。相比于其他对于死亡的焦虑态度,有一些人则选择了拥抱死亡的态度。

在他们看来,死亡是人的最大意义的昭显,作为人类生命的终点站,它有着自己的崇高意义。没有人能够躲过这个必将到来的终结,那么是不是意味着,这是人类生命之中,共同的、最伟大的仪式呢?故而,死亡不是我们应当恐惧的事物,而是每个人都必须好好应对的崇高终结。在这之前,我们需要努力生活,才能够在最后一个伟大的瞬间,无怨无悔地离开这个世界。

这种毫无畏惧的崇高态度,尽管确实与常人迥异,但也彰显了人类思维的伟大尊严。遗憾的是,崇高精神日益稀薄,佛系对待一切,包括死亡,才是今天的景观。

以上,就是人类历史上常用的13种面对死亡的方法。在死亡这个终极命题上,每个人的回答,其实都反映在我们的日常践行中。反省自己属于哪一种,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生活。

李咏去世,才50岁!盘点人类对抗死亡的办法,竟有13种之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