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的失控,竟从表情包泛滥开始?

没有表情包,我们笨拙得像只大猩猩

她说自己经过三个多月的努力,终于成功减肥。

“减多少?”

“一斤!”她满怀骄傲,并且催促道,“快夸夸我!”

这个任务有点艰巨。因为既要夸,还要带点打击和嘲讽。毕竟减肥一斤,也好意思吹牛?

但是,我绞尽脑汁想了半天,也没能在对话框中打出一段满意的文字。正在满头大汗,抓耳挠腮之际,突然灵机一动,发了这样一个表情:

21世纪的失控,竟从表情包泛滥开始?

不出所料,效果极佳,完美地表达了我的各种微妙的情绪。

朋友也很开心,“哈哈”大笑。

但事情结束之后,我不禁沉思:我已经不会用文字和语言进行表达了吗?聊天只能靠表情包来救场了吗?又有多少人经常遇到同样的情况呢?

不会聊天,不会说话,缺乏沟通技巧,一旦开场,笨拙得就像是一个还没有习得语言能力的大猩猩。这是我们经常陷入的困境。

这个时候,我们往往求助于表情包。或者在大多情况下,我们第一时间想到的回复方式就是表情,而不是组织一套语言和文字话术。

尬聊的时候,一个表情能立马激活死水;不知道该说什么时候,一个表情能瞬间续命。

表情包已经成为我们日常沟通的必杀技,我的一个朋友拥有整整九季的嗷大喵表情包,在斗图的战场上,他从来没有输过。

但是,这样真的好吗?

表情包将取代文字和语言,成为人类主要的沟通工具吗?

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乡村教师》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高维度的外星文明要毁掉太阳系的大部分星球,除非判定这个星球拥有高度发达的文明。在故事中,当他们的探测仪扫过地球的时候,发现在这个星球的某个乡村角落,孩子们竟然会牛顿的力学三大定律。

于是,地球被判定拥有5B级文明,成功逃过一劫。

但是,我们想象这样一种可能,有一天要毁灭低维度文明的事情真的发生了,当外星文明的探测仪扫过地球的时候,看到的满屏信息都是如下符号:

21世纪的失控,竟从表情包泛滥开始?

他们会做何感想?

当然,以上只是假设,而且判定表情包将取代文字和语言,也有些危言耸听。但是,我们不妨从两种符号系统的区别上去做一番研究,看看表情包的大量使用,将会产生什么重大影响?尤其是对人类的思维系统!

表情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其实,表情包的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距今5000年左右。那就是各种岩画:

21世纪的失控,竟从表情包泛滥开始?

这类岩画出现在全球各地的古文明中,主要刻在巨大的石壁上,描绘宗教祭祀、狩猎耕种等场面,风格朴拙、简约。

21世纪的失控,竟从表情包泛滥开始?

它们能够传达简单的信息,比如那个时代的生活面貌。但更多的,是传达出一种情绪,不管是笔触,还是色彩,都能相对清晰地传达出他们的精神状态,情绪,以及情感。或激昂,或战栗,或古朴,或凌厉。

这就是我们要说明的重点,岩画也好,表情包也好,这种视觉符号,核心诉诸于情绪,在传达微妙情绪方面得天独厚。但是,它们的叙事能力,信息传递能力都比较差。

这就是为什么文字,而非岩画被视为文明的核心标准的原因所在。

相对于岩画这种视觉符号,文字拥有三种明确优势:

首先,输出成本低,更容易普及和使用。创作岩画,你需要一大块光滑的石壁(这不是好找的),然后创作过程复杂而琐碎。而文字,刻刀+骨头,就能实现。

然后,文字的信息承载量远比岩画高,因为更擅长叙事,以及表达理念。而且传达更加明确和单一。对于上古那么岩画,其实直到今天,仍然存在解读上的困难,因为表达的含混和模糊。

最后,文字的存储占用内存更少,这一点在信息时代尤其重要。

综上所述,文字在传播、存储人类文明成果方面,相对岩画、表情等视觉系统,拥有更明显的优势。所以被视为高级创造,是文明的核心标准。

因此在1968年,英国考古学家、剑桥大学考古学系主任格林·丹尼尔在其著作《最初的文明》中,将文字判定为文明最核心的标准之一,其他两个标准是容纳5000人以上人口的城市,还有复杂的礼仪建筑,比如宗教性建筑。

后来很多考古学家认为同时满足三个标准太难,于是讨论只要拥有文字,然后再满足其他任何一个条件,就被判定为文明。

文字,始终被视为文明不可或缺的标志。

在中国的考古学界,关于夏朝是否存在,以及夏朝是否达到了我们所说的文明级别,之所以迟迟没有定论,最核心的一个原因就是还没有发现当时的文字。

但是,我们今天核心想证明的,并不仅仅是文字相对于表情包,因为在传达信息上的高性价比,所以是一种高维度文明,是进化的产物这么简单。我们更想说明的是,语言,除了传达信息,更是一种思维工具。不同语言系统的使用,会反过来影响我们的思维和认知。表情包的使用,会严重削弱我们的抽象思维。

语言更是一种思维工具

我们在上面曾说过,表情,作为一种视觉符号,主要是诉诸于情绪。这也是为什么表情包如此流行的原因所在,它们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能够巧妙地表现各种幽微的情绪,实在是太方便了。

它们是情绪的,直觉的,具体的,感性的。

而与之相对的文字、以及语言,则是抽象的,形而上的,诉诸于理念和逻辑的。更明确地说,语言、文字,代表的抽象思维。

这一点在神经科学上已经得到了明确的验证。根据对大脑的解剖研究,人类负责语言、文字的中枢系统,以及负责抽象思维的大脑皮层,都位于大脑的同一半球,通常情况下,位于左半球。

这也就是为什么左脑通常被称为“学术脑”,它通常更擅长处理语言、逻辑等问题,具有线性、秩序性、系统性等特点。而与之相对的右脑,则是更擅长处理视觉、空间等问题,更具想象力,是跳跃的,直觉的。

另一个能证明语言与抽象思维关系的是“内心演讲”现象的存在。

所谓内心演讲,在认知科学圈,专业的术语叫做“inner speech”,具体就是指,一旦当你开始进行思考,内心就有个声音将它默默念了出来,就像大脑的自言自语一样。

很多人应该都清晰地体验过这种情景。认知科学表示,这充分表明,语言是思考的媒介,是思考的表现形式。

也就是说,语言,不仅是信息传达工具,更是一种思维工具。

它先天就带有抽象思维的特征。

语言的学习过程也证明了这一点。

英国语言学家维维安·埃文斯在其著作《语言神话:为何语言不是本能》中,充分表明语言是后天习得的,而这个过程充满了抽象思维的特征。

他记录道,小孩最开始只会迸出零星的单词,然后才逐渐将多个单词按照一定的语法组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语句,然后再将多个语句整合起来,形成更具表达能力的段落。

他强调,在这个过程中,小孩需要推理每个单词的意思,分析和总结在一个句子中,每个单词之间的逻辑关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语法。

推理、分析、总结、归纳、演绎,这是抽象思维最核心的特征。

而语言的习得、表达、接受、理解,这所有的过程都需要动用这些特征。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认知科学最终发现,语言习得和思维的发展是同步的。

抽象思维的本质是一种“间接能力”

这就是我们想核心说明的问题:语言,包括文字,是一种抽象思维,是逻辑的,形而上的;而表情包,是具象的,感性的。

而抽象思维,是一切复杂学科的基础,比如哲学、数学、天文学等。

这些学科的一个核心特点是一种强大的“间接能力”,即虽然无法直接观测研究对象,但却可以通过推理、归纳、演绎而研究、分析、以及把握对象。

黑洞无法观测,但霍金可以研究,甚至预言。

爱因斯坦也从未进行过时间旅行,但却通过相对论证明了这种可能性。

叔本华和尼采等哲学家也不可能穷尽人世间的各种具体现象,但却总结出“意志论”“超人哲学”等方法论。

我们需要认识到的一个真相是,人类从来不可能直接地把握现实世界。人类就像在大路上奔驰的马夫,只能通过缰绳来控制那匹名为“真实”的马。

缰绳,是我们与马的唯一链接,也是我们掌控它的唯一工具。

这就是抽象思维作为一种“间接能力”,为何如此重要。

失去这种能力,我们将对现实彻底失控。

具体到现实生活,这种能力起码拥有这样两个核心作用:

一,从具体困境中跳出来,通过提炼复杂的表象,直抵事情本质和核心。拥有更敏锐的洞察,更广阔的视野,也即大局观。

二,通过推理、分析,具备一定程度的预判能力,即所谓“君子知机”。

分析至此结束,我们总结一下。

语言,文字,除了在信息传达上,比表情拥有更明显的优势以外,更核心的是,它代表着一种更高级别的抽象思维,而这种思维对我们把握现实世界至关重要。

还有一点需要强调的是,语言会反过来刺激思维的运作。根据神经科学,大脑是拥有极强的可塑性的,也就是说,“脑回路”是能够发生变化的。

巴普洛夫的条件反射实验证明,大脑是会形成惯性的。如果我们习惯性地用表情包来沟通,它带动的是具象的、情绪化的思维运行,久而久之,大脑就开始偷懒,趋向于这种简单化的表达。对应地,语言、文字所代表的抽象思考能力就逐渐退化。

当然,我们并不是说表情包所代表的具象的、直觉式思维不重要,也不是说我们应该拒绝使用表情包。而是希望我们认识到,语言、文字、还有表情包这些符号系统,不仅是一种信息传达工具,更是一种思维工具。因此在使用任何一种符号的时候,我们都应该有清晰的认知,并且拥有明确的主动性,而不是被惯性左右。

PS:符号学、语言分析好玩、有趣,但又幽微奥妙,所以以上分析或有不当之处,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21世纪的失控,竟从表情包泛滥开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