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心态,商业手法,从整个保险“跑道”中看见“相互保”的价值

近期,蚂蚁金服联合信美人寿相互保险社(以下简称“信美相互”)推出了一款名为“相互保”的互联网保险产品。

公益心态,商业手法,从整个保险“跑道”中看见“相互保”的价值

短短几天内,“相互保”就圈粉1500多万。这一现象级新产品的出现极大冲击了大众对保险的传统认知,给行业带来新气象的同时,也引起社会各界议论纷纷。

有网友就发现“相互保”作为新兴保险但仍然有等待期的存在,这是为什么?其实,支付宝“相互保”作为互联网保险的代表之一,它根本上还是属于重疾险,一般情况下重疾险的等待期为90天或180天,而“相互保”的等待期仅为90天,比一般保险缩短一半。

就是在这个期间内发生保险事故(非因意外伤害)受益人不能获得保证金。

公益心态,商业手法,从整个保险“跑道”中看见“相互保”的价值

“这样一来是不是有一段不给钱的时期?”其实道理很简单,我们加入“相互保”等待期是在加入次日零时开始计算,这么做目的是为了防止投保人明知道将发生保险事故,而马上投保以获得的行为,这样是对其他投保人是非常不公平的。

当然在等待期内如果发生意外伤害导致的重疾是可以申请保证金的,比如“交通事故导致的多个肢体缺失”、“因火灾导致的严重Ⅲ度烧伤”、“猛烈撞击导致的深度昏迷等。

公益心态,商业手法,从整个保险“跑道”中看见“相互保”的价值

所以,“相互保”的这样设置也是为了大家不被乱扣钱,也为了大家更好的相互依靠,相互帮助!

当然大家还可能想知道 “相互保”的保障情况、安全情况等情况。我们特地找到了湖南大学风险管理与保险精算研究所所长——张琳教授,为大家答疑解惑。

公益心态,商业手法,从整个保险“跑道”中看见“相互保”的价值

张琳老师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本着效力于民的初衷,先不细谈“相互保”的产品形态,仅

从民众是否能获得切实保障的角度进行剖析。小编举双手赞同,毕竟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喵!

保费中不中?面对“相互保”,脑中浮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相互保”保费真的划算吗?

张琳老师强调投保人缴纳的保险费包括风险保障成本和管理费用。如果抛开费用、投资、风险管理等问题不看,相互制保险和股份制保险的风险保障成本并没有本质区别,二者均是采用损失均摊的模式。那么这款产品到底便不便宜呢?这还是要看“相互保”成员的风险水平,若年龄结构或性别结构较好,就会有较低的风险保障成本。

进一步考虑管理费用,可以发现在理赔时,“相互保”的管理费用率仅为10%,远远低于传统保险20%的平均管理费用率。“相互保”这种更便宜的费用成本控制成功地引起了小编的注意力。那么他们有什么制胜法宝呢?小编从张琳老师那里了解到这主要是因为,中间费用低!

“相互保”约定单起案件分摊额不超过一毛钱,但具体到每一位用户每期的保费还要考虑理赔案件数!!!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可能会出现个别或少数参与者没有扣款成功而导致退出“相互保”的情形,那么这个赔款缺口的产生,到底由谁来填补呢?

这个问题困扰了很多用户,也是业内人士讨论的热点。

张琳老师给我们普及,“相互保”发起人——信美相互是我国去年成立的首批相互保险社之一。人家是正规军,是正经拿到相互保险牌照哒!有牌照,就意味着信美相互是被监管机构认可的,具备开展保险业务的实力;有牌照,就意味着要受监管,就必须要有充足的偿付能力。

所以赔款缺口会让用户来承担吗?对此小编只想说:不能!不中!不存在!信美相互作为一家保险公司,必须承担作为保险公司应该承担的责任,对每一位出险的相互保用户均按约定金额进行赔付。所以这里张琳老师给了大家一颗定心丸,我们的权益是有切实保障哒!

公益心态,商业手法,从整个保险“跑道”中看见“相互保”的价值

在大病互助野蛮生长的当下,总有投机者不断碰触政策红线,引发非法集资、卷款潜逃等事件。对此,张琳老师表示“相互保”的诞生反而能起到维护市场环境、规避风险的作用,将以往不规范的互助模式优化成了标准的保险产品。

大手拉小手——商业保险&“相互保”

“相互保”与中长期重疾险,

鱼与熊掌需要兼得吗?

张琳老师在这里借用了蚂蚁金服保险事业群总裁尹铭说过的一句话来回答这个问题——“ ‘相互保’跟传统的重疾险绝不是替代关系,而是一种补充和前期用户教育的过程。”

鱼为什么不替代熊掌呢?

原因有二:第一,“相互保”保额低,以癌症为例,数据显示我国平均治疗费用在50-60万,显然30万的保额不足以支付全部费用;第二,保障期限有限,“相互保”条款中明确指出年满60周岁则自动退出,一般中长期重疾险会保障至70岁,而60-70岁是重疾的高发区。

鱼的独特营养

尽管不能替代,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相互保”有其独特的作用。它是综合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双方特点的一种保险产品。由于其保额设置不高,提高了客户的可负担性,同时以支付宝作为平台,操作方便。不论是作为自己的第一份商业保险产品,还是已经购买了中长期重疾险后再为自己增添一份保障,“相互保”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有一种眼光,叫做站在未来看现在。“相互保”这一新生事物在我国方兴未艾,但目前的它仍有一些待完善的地方。有人说它产品形式非保险,有人说它分摊缺口无人担,有人说它逆向选择风险大……可说一千道一万,“相互保”确实秉承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保险初心!我呼吁大家不妨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去拥抱这一新兴的保险产品,期待它更灿烂的未来!!!——张琳教授

(以上内容部分转自: 湘财精算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