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美國入侵格林納達始末

格林納達位於加勒比海東部的小安的列斯群島南端,西瀕加勒比海,與巴拿馬運河遙遙相對,東臨大西洋,扼加勒比海出入大西洋的東部門戶,戰略地位非常突出。格林納達於1974年2月7日宣佈獨立。

1983年美國入侵格林納達始末

格林納達風光

格林納達獨立後,成為英聯邦成員國,由統一工黨執政。以埃利克·蓋裡為總理的統一工黨政府奉行親西方和親美的政策,引起了在野黨“新寶石運動”的不滿。“新寶石運動”又稱“爭取福利、教育和解放的聯合進軍”運動,成立於1972年,由格林納達親蘇聯和古巴的人士組成,主張“恢復一切民主和自由”,舉行“自由和公正的選舉”,實行“經濟革命化”,建立“人民參政的國家”,走社會主義道路。該運動於1979年3月13日發動政變,推翻了蓋裡政府,成立了以莫里斯·畢曉普為總理的新政府。畢曉普政府成立後,在外交上奉行向蘇聯和古巴“一邊倒”的政策。大量接收蘇聯和古巴的經濟和軍事援助,成立“人民革命軍”和民兵隊伍;由古巴派出工程部隊在島上修建新的“旅遊機場”,其主跑道長達3000米。美國總統里根認為“格林納達已經成為蘇聯和古巴的殖民地,用來作為輸出恐怖行動和顛覆民主的基地”。如果格林納達被蘇、古完全控制,由格林納達、古巴和尼加拉瓜三國的機場構成的“鐵三角”,將使作為美國傳統“後院”的中美洲加勒比海地區處於蘇、古作戰飛機的威脅之下,美國海上運輸線的暢通和本土的安全將受到嚴重威脅。格林納達有成為“第二個古巴的危險”。由此,美國便不斷向畢曉普政府施加壓力,處心積慮地試圖推翻格林納達的親蘇古政權,將其納入自由國家之列。隨著格林納達形勢的發展,格實質上已逐漸成為美蘇爭霸和美古矛盾的一個鬥爭焦點。

1983年美國入侵格林納達始末

迫於美國的壓力,畢曉普政府開始採取措施緩和與美國和其它西方國家的緊張關係。1983年6月7日,畢曉普還親自訪問美國,並與美國達成了一項“諒解”。但是,畢曉普的上述行動引起了政府內部以副總理科爾德和政府軍司令奧斯汀為首的親蘇古“強硬派”的激烈反對,並且前蘇聯和古巴對此也耿耿於懷。10月13日,強硬派突然發動政變,將畢曉普軟禁起來。19日,數千群眾在首都聖喬治遊行支持畢曉普,並將畢曉普解救出來,隨之,這些人與政變者發生衝突,畢曉普又重新落到政變者手中,當天便被秘密處決。20日,軍方接管政權,併成立了以奧斯汀為首的“革命軍事委員會”,格政權落入親蘇古的強硬派手中。

1983年美國入侵格林納達始末

強硬派的上臺使美國里根政府有足夠的理由擔心,奧斯汀較之畢曉普將更為激進、危險,更能給美國帶來威脅,所以無論如何都要清除他。就在奧斯汀奪取政權5天后,里根政府以保護美國僑民為由,對格林納達毅然發動了軍事打擊。八千名美軍僅用了3天時間,以19人陣亡、116人受傷、損失9架直升機的代價,就將格林納達兩千多名守軍擊潰,基本肅清島上的抵抗力量,並控制了首都聖喬治,將奧斯汀等人抓獲歸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