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簡史》解讀之九:歷史是二級混沌系統

《人类简史》解读之九:历史是二级混沌系统縱觀人類歷史發展,我們或許會有一個疑問:為什麼歷史會是這個走向,而不是其他呢?


比如說,為什麼現在的全球語言是英語而不是丹麥語?為什麼世界上有大約20億基督徒、12.5億穆斯林,但其他宗教已近消失?

拿中國歷史來講,為什麼統一六國的是秦國?為什麼三國時期在北方脫穎而出的是曹操?

認識歷史,應該認識到這三點:

第一,很多必然性其實是馬後炮

上述這些問題,我們可能不屑一顧,這些歷史,事實明擺著,理由很充分,有什麼好疑惑的呢?

其實,這些事情是經過數百年、上千年的拉遠後,變成了一種必然。

我們聽理由的人,也覺得是一種必然。

《人類簡史》解讀之九:歷史是二級混沌系統

實際上,只是一種事後諸葛亮罷了。

真正最知道當時情況的人(也就是活在當時的人),正是最看不出歷史走向的人。

我們很疑惑,明明知道朱元璋能統一天下,為什麼老百姓都愛戴張士誠;
《人類簡史》解讀之九:歷史是二級混沌系統​明明聯繫日本人會遺臭萬年,汪精衛為什麼還要這麼做?

歷史的鐵則就是:事後看來無可避免的事,在當時看來總是毫不明顯。


直到今天,情況仍是如此。

君士坦丁大帝在公元306年即位的時候,基督教不過就是一個神秘的東方教派。如果當時有人說基督教會成為古羅馬的國教,一定會引來鬨堂大笑。

歷史就是這樣,在同一時間,有多方力量互相影響、互相牽制,只要某方力量有了極小的改變,結果就會有巨大的不同。

所以,它是所謂的“二級”混沌系統。

混沌系統分成兩級,一級混沌指的是“不會因為預測而改變”,例如天氣。

二級混沌系統,指的是“會受到預測的影響而改變”,永遠無法準確預測。例如市場、政治都屬於二級混沌系統。

這麼說來,究竟為什麼還要學歷史?

我們之所以研究歷史,不是為了要知道未來,而是要拓展視野,要了解現在的種種絕非“自然”,也並非無可避免。

第二,歷史的客觀性

按照作者的觀點,歷史的選擇絕不是為了人類的利益。

隨著歷史演進,毫無證據顯示人類的福祉必然提升。

沒有任何證據,證明對人類有益的文化就會成功擴張,而對人類無情的文化就會消失。

《人類簡史》解讀之九:歷史是二級混沌系統

沒有任何證據,證明基督教是比摩尼教更好的選擇,或證明阿拉伯帝國比波斯帝國對人類更有利。

沒有任何證據,證明歷史是為了人類的利益而進展;而原因就在於“利益”並沒有客觀的衡量標準。

不同的文化對於“善”的定義不同,並沒有客觀標準可以決定何者為佳。

甚至還有學者認為,文化就像是精神感染或寄生蟲,而人類就是毫不知情的宿主。

任何一個文化概念,都可能讓某個人畢生致力於傳播這種想法,甚至為此犧牲生命。於是,人類死亡了,但想法持續傳播。

根據這種說法,就像小麥馴化人類,基因操縱人體一樣,文化是因為種種機緣巧合所出現的心理寄生蟲,從出現之後就開始剝削所有受到感染的人。

不過,在江雨讀書看來,可沒有感到優美的中華詩詞在剝削我。

《人類簡史》解讀之九:歷史是二級混沌系統​作者這裡所說的文化,應該是指與金錢、帝國一樣整個人類間的想象,是一個整體性的抽象概念。就像演化一樣,歷史的演進並不在意生物個體是否幸福。

這不由讓我們想起中國一句古話,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