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如何解释「关心他人反被嫌弃」这一现象?

教你摄影教你美


有人失意难过,我们便自然地给予关心安慰,看似正常的社交反应,却常会引起我们的困扰:为什么发自内心对别人关心,得来的却是别人的嫌弃。

如果你也有同样困扰,不妨与有书君一起聊聊嫌弃你关心的人究竟抱着何种心理。

1、悲伤情绪——拒绝""错误对象""的关心

像歌词里说的“喜欢的人不出现 出现的人不喜欢”,希望关心自己的人没有在身边,而身边关心的人却是自己认为的""错误对象""。

这种希望破灭的失落感会让人感觉悲伤。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拥有悲伤情绪的人,会经历否认、愤怒、迷茫、消极和接受这五个阶段。

如果能够顺利度过这五个阶段,他们也就自愈了,倘若未能顺利度过的话,可能就会出现你所看到的,关心反被嫌弃的效果。

也许,你关心的人也正处于悲伤情绪中的第一阶段——否定,这时的他们很难听得进你的任何忠告或关心,与其关心反被嫌,不如保持安全距离,等他们自行接受已发生的事。

2、舒适区心理——""自愈""比""他愈""更安心

从心理学角度,舒适区是一个你认为构想出来的让你保持安全感和免受不舒服的感觉的边界。通俗的说,就是让你觉得最舒服且没有压力的心理边界。

习惯自愈的人,在过去很长的时间里都是自己难过,自己治愈。别人突然的关心,对他们来说不是好事,反而是麻烦的事。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他们已经长时间处于自己编造的可自愈的舒适区里了,一时要他们接受你的关心(他愈的方式),会让他们觉得别扭。

也正因为这种突然的关心超出了他们认为舒适区,才会使他们产生抗拒的样子。

而他们只需要,一点点时间去适应,去适应你给于关心而已。

3、面子心理——""接受关心""等于""示弱""

马斯洛需求中第四层次【尊重的需要】提出为了个人能力和成就被社会认可。

我们会更热衷于努力得到别人尊重、信赖和高度评价,而面子就是社交中非常重要的衡量指标。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面子就是个体的声望、成就、社会形象、个体能力的表达载体。

好面子的人,觉得接受别人关心,伤自尊。更有甚者认为别人的关心,其实是带着嘲笑或者侮辱。

对于好面子的人而言,有困难就接受别人的关心或者帮助,就等同于承认自己是弱者。

一言概之就是""死要面子,活受罪""。要面子的人,只愿意自己蹲在角落自行解决问题,然后再风光出现在人前,而不愿让别人看笑话。

这样好面子的人,与其强求他们接受你的关心,不如看他们自己的造化,是死要面子,还是真有能力撑起自己面子,时间久了,自会分晓。

4、消极心理——""关心""无用论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认为关心无用,甚至连他人的关心都懒得去回应的心理,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狭义上,持有消极心态的人会有多疑、易虑、恐惧、过分自我保护和强烈排斥的表现。

他们认为任何人都无法了解自己,也没人能够帮助他们。没有人值得信任只有自己信任自己。

认为很多烦恼不是别人的一句:""你还好吗?""就可以忘掉,认为关心起不到任何作用,反而需要费心去回应别人的关心。

这样的关心,他们既不需要,也不想回应,只想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有书君以为,关心一个人有时候并不需要太多言语,你可以在他身边安静地坐着,给他第一杯水,一个拥抱,便足矣。

你的关心并非要别人给予回应或道谢,你只是想要给失意的人以宽慰。

在别人难过烦恼时,你已经做了当下自己认为该做的事,至于别人是嫌弃或者无视都已无所谓。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人们时常会有此类困惑,“我明明是好心关心他,他怎么不领情?”

这可能是由于你所表达的关心,在他人看来不是关心,而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心理学家总结出了以下三种错误的关心方式,我们先来看一看。

当你的朋友向你倾诉生活的不开心时……

第一种:“哎,听你这么说的确是挺糟糕/惨的。不过,你至少还有份工作啊,很多人可能连这些都没有呢。想开点吧,生活还不算太糟。”

这种关心看似是在安慰对方,实际是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评价对方的生活,“生活不算太糟”更是对他目前感受的否定。

第二种:“我之前也遇到过和你一样的状况,我也经历过这些痛苦,你的感受我都有过,一切都会好起来的,相信我。”

这种关心看似是感同身受的,但实际上是贸然地假设对方此刻和你过去的感受是一样的。其实,即使遭遇相似的经历,每个人的感受并不会相同。如果你过早地假设对方和你过去是同样的感受,说明你对对方的真实感受毫不在意,这会让被关心者失去倾诉的欲望。

第三种: “不开心也没有用的。我觉得你现在遇到的这种状况属于…,你可以这么做:首先,…;其次,…;然后…”,“你应该这么想…,然后,应该这么处理…”

这种关心方式看似满腔热忱地想要帮助对方,但可能根本没弄明白对方是否真的需要帮助、以及需要什么帮助。

这种错误的关心方式在亲密关系中时常会出现,当一方向伴侣抱怨一件事时,他可能只是需要情感上的支持,而他的伴侣有时会忽略情感的部分,直接给出解决方案。这会使被关心者觉得对方不懂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没有在真正地关心自己。

(图自Pexels)

上面三种错误的关心你中招了吗?那么,正确的关心是什么样的呢?

正确的关心是一种“共情”的关心,它表达的应该是“无论我是否经历过,我都会从你的角度去相信你的遭遇、你的感受。我不会贸然给出帮助,但我愿意了解你的需求、并尽力提供你所需要的支持。”

比如,“我能想象你现在遭遇的这些事情,也能想象你在经历这些时候的那种痛苦感受。你是不是遇到…,你是不是觉得…?你需要我做些什么?”

这种真正从对方角度想象对方的遭遇和感受,试着去了解对方的需求并尽力给予支持的关心,能够让他人感受到被懂得、被爱着、被在乎着。

这种关心才是正在经历困难、伤痛、低谷的人所需要的。

欢迎点赞并关注头条号知我心理学,最犀利的人性与心理分析、人际交往与恋爱技巧都在这里。 关注KnowYourself 微信公众号,可预约国内最专业的心理咨询师。

References:

Stern, R. & Divecha, D. (2016). Theempathy trap. Psychology Today.

Burton, N. (2015). Empathy vs. Sympathy.Psychology Today.

Chase (2015). The Consequences ofEnmeshment. Narcissismschild.com.


知我心理学


关心者也分为主动关心和被动关心,一般被动关心是 受关心者主动需求移情,主动关心是 受关心者被动强加移情。

一个自恋,耿直,说话带刺的人不当的主动关心别人一定会招人烦。

拿《欢乐颂》这部电视剧来举例子吧。

邱莹莹为什么讨厌曲筱绡?而邱莹莹为什么把樊胜美当做知心大姐大?为什么邱莹莹能和关雎尔能成为知己?

邱莹莹就是被关心者,曲筱绡是主动关心者,樊胜美是被动关心者,和关雎尔是平等关心关系。

曲筱绡就是那个自恋,耿直,说话带刺的貌似关爱弱小的关心者,邱莹莹与白主管谈恋爱,她找人去调查白的各种信息,使用一些极端的手段逼迫白显出原型,然后把自己对渣男的厌恶感,通过刺耳的言语移情到邱莹莹身上,强迫邱莹莹接受她的主张。这就是物极必反,原本是白主管与邱莹莹的矛盾,因为言语不当,转变为邱莹莹与曲筱绡之间的矛盾。

曲筱绡人坏吗?不坏,很正义很讲义气,但是她的关心只会给别人添堵,不能正确的引导他人接受她的关心和建议。在她看来邱莹莹是个单纯幼稚的孩子,关雎尔是个没主见,胆小怕事的小白,樊胜美是一个拜金虚荣,整天想着嫁个有钱人的现实大龄剩女,唯一把安迪视为榜样。

她的对别人的关心总是把自己对别人的偏见,毫无掩饰的统统移情至受关心者身上,总是想着去打击别人,去改变别人自己对自己的看法和主张,那么就会得到适得其反效果。

而樊胜美和关雎尔关心邱莹莹的方式和方法就完全相反,都是委婉的引导她,不是命令式的口吻也不是讽刺性的语言,这样她们就可以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邱莹莹得到一些开导反而会主动的去寻求关心,寻求帮。

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常遇到这个关心的困扰

比如想去创业,很多人都会说:创业就是一条死路,你有经验吗?你有能力吗?你知道现在某某行业很多人做了,已经很难做了。不可否认说的是事实,但是说这些话有意义吗?这些情况肯定了解了的,做为被关心者,我需要的是解决办法,是突破困难,不是那些无意义的盖棺定论,一棍子打翻一船人的定论。通过几个成功的案例分析,可以证明不是一行人不说一行话,外行人只会道听途说,内行人看门道。

还有一种比较特立独行的人,这类人很有主见,也不太喜欢别人主动的去关心他,因为他们完全清楚自己做的是什么,目前事情是什么状况,该怎么有效的去处理一些问题。一些好心人明明想去关心他的状况,但是会被他视为一种八卦心理,又不是一个领域的人也没什么好细说的,会厌烦关心他的人。

还有很多很多,等你来补充!


晨东社角


这是你自己的问题,毫无疑问。因为你在关心他人时,没有适当把握,反而过度关注心造成干扰。



举个例子,我姐经常关心我这我那,我就觉得烦。通常告我,这样该怎么做,你那样不行,或者说知道了吧,明白了吧。



干扰正常思维和正常生活,就是把自己的经验和处事方法,复制加于别人,这就是干扰了。

每个人的经历不同,生活方式不一样,不能说你为什么星期天不去找朋友呀?你应该去了,你为什么不去找朋友,每天呆在家里做什么,这样就是干扰。



每个人都有计划,不能复制自己的行为方式,给别人关心,打错特错。


古书堆


关心别人,但是被嫌弃了,简单来说就是你所表达关心的方式,可能并不是对方所需要的。比如有的母亲非常关心自己的孩子,呵护备至,凡事都包办了,而孩子却不领情,还嫌母亲干涉太多。又比如两个人谈恋爱,女生对男生十分关心,整个生活都围绕男生展开,把他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但男生嫌她太烦,管的多。题主的疑惑,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少见,所以这就很有意思了。

当我们在表达对他人的关心时,其实是在表达我们对这个人非常的重视,所以心甘情愿地想去为Ta付出。同时,我们也渴望对方能够看到我们的这种付出,并给与积极的回应。人和人之间,就是因为有了相互的关心,而感觉到温暖和爱。所以我觉得想去关心他人的心情是很美丽的。那么为了让我们的关心能够更好地传递给他人,我们要了解对方的需要是什么,以及用何种方式去做,是合适的,对方是能够接受的。另外,你也可以在与对方的互动中去观察,当你做什么的时候Ta会很欣喜并感谢你,做什么的时候Ta会不喜欢并觉得你很烦。既然这个人是你所关心的,那么花点时间去更好地了解Ta,并调整和Ta的互动方式,想必你也是愿意的吧。

此外,人与人之间,其实是有一定的边界的,这个边界看不见摸不着,却是人际交往中需要留意的。即便关心他人作为一种出发点是好的,但也不是说对方一定、必须要接受我们的关心,Ta是有权利表达不接受的。就像如果一个男生喜欢一个女生,他可能会用各种方式去表达关心,但女生若是不喜欢他的话,他做的越多可能越是会让女生感觉到很烦。

因此,了解对方的需要,从真正为对方着想的角度合适表达,尊重互相之间的边界,你的关心一定可以很好的传递给对方。


鹈鹕心理


一番好意的关心他人反而遭到嫌弃,这确实让人很委屈。但是,这个委屈全部怪对方吗?

关心他人肯定需要我们和他人的沟通。按照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沟通有意识层面和潜意识层面之分。这两个层面的心理感受是相反的。也就是说,你在意识的层面上发出的关心,对方在意识层面上接收的肯定是关心,但是,你潜意识里发出的却是伤害,对方接收到的当然也是伤害。

所谓意识层面的沟通就是你们都听到或看到了的信息交换;潜意识层面的沟通是你不知道的,让你想也是非常难以想出来的,除非你经过了专业的训练或者是在精神分析师的帮助下才能将其意识化,所以这部分也是我们常人最会忽略的地方。我们的常识告诉我们,我就是在关心他么!可是对方心理就是会不舒服!

一个很常见的例子。你出门的时候,你的爱人会说:“开车慢点,注意安全!”我想最初我们都会回答:“好的,放心吧!”之类的语言吧。慢慢的,每当你开车出门,对方都会提醒你“慢点,注意安全”,你可能就会慢慢的失去了耐心,最后甚至来一句:“知道啦!”然后小声说一下:啰嗦!更有甚者,直接来一句:“好啦!烦不烦啊!”这让对方很是不爽。但是,这并不全怪你。

潜意识的信息接收演变为我们真实的体验时间比意识上的信息接收到演变为体验要慢得多,所以会出现一开始还好,到后来就会好心没好报了。中国的俗话说的好:一碗米养恩人,一斗米养仇人!其实就是这个道理。并非对方变坏,而是你的潜意识信息日积月累变得强大,对方已经受不了了!

所以,关心也要有度!


希朴羊


“关心”,说起关心,我想起心理学中的一个词:“利他行为”。有本书名字叫《自私的基因》,其中有关社会行为动机的内容值得深思:人类仿佛生来自私。

在此,且不论“人类是否生来自私”这个命题,但自私的现象在社会中是很常见的:“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在社会中善行带来的除了赞许,更多地是质疑。某明星捐了多少多少给灾区,人们开始议论捐赠的金额与收入的关系,开始探究这样的行为是否带来了该明星好处;某好心人将积蓄捐给贫困地区的孩子们,人们第一反应在想这个人是不是脑子坏了,还是专门这样做来博取关注。

在对待“利他行为”的时候,由于其无私性,大部分的人们的第一反应,是质疑。

其二,关心的种类及方式。

# 当A生病时,B给A做了爱吃的东西或是买了礼品,送给A,A很开心。

# 在课堂作业时B提前完成,然后来帮助A,A的想法会有两种:1.B是来真心帮我 2.B在嘲笑我。嘲笑我没有做完。 取决于B帮助的方式及帮助的频率

两个例子中可以很明显的看出不同种类的关心,效果不一样。当只涉及到单方,且没有竞争关系利益关系之时,只要方法不是太离谱,关心都能为人所接受(比如例子一中生病看望,送礼品,只要你不送“钟”,一切都好)。

但是,当涉及到竞争关系和利益关系时,关心很容易被误解。例子中B的行为很容易被A认为是一种炫耀,一种嘚瑟。而且,在此类关心中,你的关心次数太多,会让别人觉得你很强势,说白了,会让他觉得你在干预着他的决定,或是你在显示着你的地位,他觉得嫌弃,反感也就很正常了。

怎么办呢?注意你关心的方式,千万不要过于强势,让他的自尊受到伤害。

我曾经遇到过一个事儿,高中的一个老师,心地挺善良,就是有点“直”。她想资助一个班里的贫困同学。平时她会把自己儿子的衣物给这个同学穿,但是,有几次她都当着全班的面问衣服合不合身, 需不需要改,就让这位同学很尴尬。她没有顾忌到这个同学的自尊,后来这位同学很长一段时间都不想和这老师说话。

资助也好,平时生活中的关心也罢,牢记一点,千万别因为给予关心而太过于感觉良好。你的关心,方式对了是关心,方式不对,就是干涉。

此外,换位思考,也是必要。

我们对外界的认知,完完全全是靠自身来感受,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鼻子嗅。从出生开始便是如此。这也导致了我们在对我们自身以外的事物认知的局限和片面性。我们总是习惯性地,不自觉地,用自己的角度去解读,去行动。

当我们给予关心的时候,有可能,所给予的关心并不是别人所需要的。同样地,上面提到的给予关心的方式,同样需要通过换位思考来决定。


蚂蚁科学


关心他人会遭人烦,因为你给他的不是他需要的

我们在关心人的时候总是以我们自身的角度去关心人,而不是以对方的角度去思考。举个例子:在家里吃饭的时候,家人总是叫你吃点这个,多吃点海鲜。但是他却不知道你不能吃海鲜,还一直叫,你就觉得烦了。

确实他是在关心你,让你多吃点,他站在他自己的角度认为:你多吃点对身体好,叫你多吃点。他是在关心你,但是你没站在我的角度去想,你不知道我不能吃海鲜,你这时候再叫我吃,反而遭人烦

我们在关心人的时候不要一味的从自身的角度出发,虽然我们的本意是好的,但是往往会遭人烦。我们应该站在其他的人角度去看待问题,去思考他们需要什么再给他们什么,而不是一味只是给予和关心

真正的关心是站在他人的角度去关心他人

真正的关心是给他,他所需要的东西


深度读书了吗


关心一个人遭人烦?

那肯定是你关心的方式不对,关心的时机不对。

当你关心一个人遭人烦时两种情况,

第一、是因为你关心的那个人的时候,他正在烦。

第二、你的频繁的关心打乱了他的计划。

第一种情况是,你关心他的时候,他正在烦恼中。他正应该是遇到了麻烦,他正在考虑如何应对麻烦。在这个时候,如果你不能切实的帮助他解决这个麻烦,你就不要去提及他所遇到的事。虽然你只是出于关心,但你的关心对他所遇到的麻烦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他都够烦了,你还跟他提这个事,那不是烦上加烦?

第二种情况是,他已经有自己的计划了,而你在他计划没完成之前频繁的打断他的节奏,他烦你才怪呢。

最明显的在是玩游戏的时候,你计划就是再撸一局就去吃饭。可是当正在撸的时候,你老妈反复催促你去吃饭,那你烦不烦?

如果你老妈聪明的话,看到你正在完,她只要留下一句话“玩完这局去吃饭”。这样你肯定不会烦。

对一个人正确的关心方法时,当你帮不上忙的时候,就不要给他添麻烦。这时候他不需要你关心,你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就行了。

还有就是不要用关心去打断对方的节奏,每个人做一件事的时候,都有他做事的节奏。对你来说,他这样子下去可能会对身体不好。其实不用你说,他也知道,只不过要不是重要的时候,他也不会这样子做。

如果那天你老公或者女朋友深夜还在整理资料,你什么都用说,默默的给他倒上一杯茶,自己一边玩去,或者睡觉就好了。千万别冒出几句关心来,这样可能会打断他的思路,那样子他有可能好不容易抓住的灵感就被你打断了,不对你发火才怪呢!


一号风手


很多时候,我们的关心之所以没有得到期望的回应,不在于“关心”本身,而在于我们关心他人的方式出了问题:

有些人以为,关心他人就意味着需要帮助对方找到问题的原因,所以一直在不停地追问对方很多问题,侵犯到对方的边界和隐私也不自知,这样的做法当然会让对方感到厌恶,感到你其实并不是在关心ta,只不过是在打探消息和八卦。

另一些人误以为,关心别人就是提供自己的意见,所以只听对方说了几句,就开始打断他人,滔滔不绝地提供自己的想法和态度,甚至给对方贴上很多标签和评判。这样的方式也会令对方感觉难过,感到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得不到尊重和理解。

还有一些人认为,关心别人就是逼迫对方进行改变。很多人也许都体验过打着“我是为你好”的旗号,对你指手画脚,命令你按照ta的意见来行事的人,相信也没有人会喜欢这种方式和被胁迫的感觉。因为这种将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强加于人的态度,等于在向对方表明:“你根本没有能力掌控自己的生活,只有我才能决定你未来的方向。”

心理学家们认为,真正的关心应该是一种共情式的关心,它包括以下几个要素:

1. 认真地听对方透露出的信息,能够站在当事人的视角,理解ta的观点和立场。

2.也许你不同意ta的观点或是做法,但是不要站在道德层面批判对方,更不要给对方贴上各种标签。

3. 除非对方邀请你发表自己的观点,否则不要轻易给出自己的意见。因为你不是当事人,并不了解当时的情况,盲目地给意见只会令对方感到厌烦。

4.不要摆出一副高高在上,掌握人生真理的姿态,要站在当事人的身边陪伴ta,而不是站在ta的头顶俯视指点ta。

相信如果我们能够坚持做到以上几点,我们对他人的关心就会更多地被对方感知和体验到,也会让对方感受到更多的温暖和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