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刚的电影《芳华》为何落选第34届百花奖提名?

读剧慧眼


我觉得这不是芳华的问题,是百花奖的问题,大家看看这个名单里,战狼、红海行动2、建军大业的提名有多少你就知道这次百花奖评选的风向是什么了,多余的我就不说了,再说有风险,当然也请各位看破不要说破,风险真的挺大。


当你明白了这次百花奖的评选风向,你再看看芳华这部电影的风格和主题,你就知道这电影为啥没有任何提名了。其实金鸡百花奖自从把最佳男配女配给了李易峰和杨颖之后,这个奖早就是个分猪肉的奖项了,其地位早就和金马金像不能比了。有点上进心的导演、演员对这个奖应该也没那么在乎了,作为金马奖最佳导演和最佳男配的冯小刚对百花奖可能也没那么在乎吧。


时代科技漫谈


《芳华》落选第34届百花奖提名,这是意料之中的事,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这部电影与时代发展要求格格不入。

社会发展和进步需要文化繁荣的支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是我们国家一贯倡导的繁荣文化事业的基本方针,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齐放的百花一定要求是芳香泽人的,争鸣的百家一定要求是积极向上的,只有那些真善美,能给人们带来教育意义和生活启示、激励人们奋勇前行的作品才能纳入百花和百家的范畴。

但是,很可惜,《芳华》不符合上面这些要求。看过的人都知道,这部电影让人悲叹甚至愤恨,名字叫做芳华,却根本就不能从中领略到芳华的美妙。

女主人公何小萍因为有狐臭,遭到战友们歧视,不仅是室友,跳舞的男战友搭档都嫌弃她,最终被迫离开文工团进入战地医院,虽然在战地救护中表现英勇也立下战功,但却由于精神上一直压抑,竟然成了精神病。

男主人公刘峰本来是文工团德艺双馨的优秀演员,却由于一次触摸事件被他所在这个集体抛弃,战场上断了一只胳膊成为战斗英雄,却在复原走向社会后成为了时代的弃儿,被人侮辱,妻离子散,日子过得很是艰难。

最终,一个残疾人,一个曾经的精神病患者,两人凑合在一起相依为命,似乎是在向观众传递这样一种意思,社会不需要英雄,好人未必就有好报!

不可否认,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有被埋没的英雄,也有没受到公正对待的好人,但绝对不是主流,从1949年建国到现在,中国取得的巨大进步和成就,如果没有社会正能量的支撑,没有弘扬真善美的推动,这一切都是不可能实现的。

正能量、真善美的例子举不胜举,英雄辈出,模范无数,这里就不一一道来。

但是,很可惜,《芳华》无视了这些,却刻意把人性的丑恶面和社会阴暗面聚焦并进行放大,这样一部片子,肯定与社会的发展进步和我们现在所弘扬的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格格不入,如果让它入围一个国家的电影奖项,岂不是笑话。

片子末尾,《绒花》歌声响起,但是你要知道,这首当年电影《小花》的插曲,是歌颂英雄的。剧中,刘晓庆饰演的游击队长何翠姑和战友一起用担架抬着解放军伤员爬台阶,走在前面的何翠姑为了不让担架前高后低而使伤员滚落,跪着用膝盖当脚前行,这样就能保证担架前后同高,而付出的代价是,何翠姑膝盖磨破,台阶上一步一步都洒满了鲜血……

此时,李谷一老师的《绒花》歌声响起,“世上有朵英雄的花,那是青春放光华,花载亲人上高山,顶天立地迎彩霞……”看到此处,无数观众潸然泪下。

可是,放在《芳华》的末尾,却是有点不伦不类,除了歌中第一句歌词“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那是青春吐芳华”中的“芳华”二字契合了这部电影的片名外,可以说与电影反映的主题毫无关联。歌颂什么?除了高干子女陈灿、郝淑雯,上海小姐林丁丁的芳华堪称完美外,两个主人公都是悲剧收场,用《绒花》来烘托,来讴歌,合适吗?

行文至此,其实还有很多话要说,鉴于篇幅不再赘述,但我想,除了上面这个关键原因,还有一点也是不容忽视的,那就是最近导演冯小刚深陷娱乐圈偷税门事件,在真相没有水落石出之前,考虑到社会舆论和百姓情绪,都不宜将其作品列入百花奖项,否则,可能会产生错误导向。

最后提一句,很喜欢冯小刚导演的《集结号》、《唐山大地震》、《非诚勿扰》(第一部)等作品,但对《芳华》这部电影所揭示的社会意义和表现方法不敢苟同。

红枫文史娱一家之言,欢迎吐槽,欢迎批评,欢迎指正!


红枫文史娱


凡事有果必有因。

其实在今年六月份的“阴阳合同事件”发生之后,娱乐圈的江湖就已不复当初。坊间关于冯小刚的故事和传闻,关于《芳华》的传闻大家想必也听到过不少。当然,这里指的是负面的传闻。

大家觉得,一个身负众多负面传闻的导演导的一部带着一些负面传闻的电影,即使曾经再热,在今时今日,还能够被提名吗?谁人想提?谁又敢提?

所以这样的结果,早就应该是板上钉钉,毫无悬念的了。当然,在这里大家应该也没有什么好疑感的了。


凡心读天下


《芳华》没有上领奖台是必然的。

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基本上不会认可《芳华》中的情节。他只能诱导80后、90后的一部分青年人。

暂不言冯小刚的人品。只谈他玩电影的手法。人们常说,相由心生。拍电影、玩电视也是如此。你的心里阳光,你肯定拍出的是带有正能量的电影、电视剧。你心里阴暗,你拍出的电影、电视剧将是阴晦、充满灰色基调的。

冯小刚拍出的电影也就是这么一个路子。在他捣弄下,人物亦晦、亦邪、亦正义,混淆三观,正义得不到张显、阴邪大行其道……。

冯小刚《芳华》中的刘峰,到前线,保家卫国成了一种惩罚。受重伤从前线归来的功臣成了弃儿、被辱弄、被丑化……。

我不知冯小刚哪来这么大底气,竟把他那双肮脏的手指向了人民军队。

作为那个时代过来的人闻所未闻。你想当然的搬弄是非,总想去扭曲人们的心灵,但最终你自己的心地被严重扭曲。

扭曲的心态如何能拍出阳光电影?如何能正确行使一个电影人的应有职责?

当你迎合庸俗、低俗、恶俗时,你所吹嘘的通俗已成为一种媚俗。

媚俗只是低级趣味的人才有。

与其说你是导演,倒不如说你是个油漆工。你把你捣弄的电影全部涂上了灰色基调。也许你认为自己很会玩,能把电影玩出你心中所期望的花来。

但你过高地估计自己能量。

出来混,总是要还的。千万别自己当回事,否则成屁事!

希望你在宣嚣中看清自我。否则,你前面的路将很难、很难。





孤峰散人


亲亲网友:晚上好!

我是凡尘观视界!今日头条的用户,这个号专以视频、图片见长!欢迎大家浏览评论。

看到“冯小刚的电影《芳华》为何落选第34届百花奖提名?”这个问答,很有话要说!

我个人认为,《芳华》落选第34届百花奖提名,是理所当然的。由我国电影家协会和我国文联联合主办的电影大奖,让《芳华》落选,不得入围,是非常正确的。捍卫了正确的文艺路线!肯定要点个赞!

《芳华》在镜头唯美、音乐唯美、声效唯美的“香花”下,贩卖的却是非常负面的的东西。

一个身体不健康腰部受伤的军区文工团文艺兵刘峰,因他突然就“耍流氓”抱林丁丁的作风问题下派连队任副连长,带兵参加边境作战,中埋伏死伤严重。在那个年代,刘峰范那样的作风问题是有的。但是,把一个文艺兵下放到边境带兵打仗,就有点想不通了,也不合情理呀。这是对刘峰的惩罚?如果是,为什么还要让一个不懂带兵打仗的外行带那么多兵上前线。这是在以无辜的生命做代价!电影的这个情节是想说什么呢?是说部队干部管理出问题了还是说刘峰有问题呢?

文艺兵何小苹因体温作假抵抗演出,而政委却采取了阳奉阴违的手法,把何小萍也下放连队。政委当着大家的面说没有一个表现不好的。然后却把何小萍下放连队,而且档案上也记了一笔。部队政委的思想工作在冯小刚的眼里就是这样做的吗?

仅此两点,拿现在的话说就是有意“抹黑”。表面上看抹黑的是政委,抹黑的刘峰,其实质到底是在抹黑谁呢?抹黑什么呢?这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非常值得深思!

看明白了这两点,就不难理解《芳华》为什么落选百花奖了!

欢迎网友发表评论!

谢谢!再见!


凡尘观视界


当过文艺兵的冯小刚,非常怀念当初的青葱岁月,于是叩响严歌苓的门下,请求同为文艺兵出身的严老师,为他圆一个遥远的梦——回到从前。电影《芳华》由此诞生。

其实,小说《芳华》,只是严歌苓在其从前所写的短篇小说的基础上,添枝加叶,又虚构杜撰,属于二次创作的小说。可以说,完全背离了真实的生活及她本人的初衷,只为讨好冯小刚的偏好及自己的言犹未尽吧!

电影《芳华》,给人一种唯美、怀旧、凄怆、相互倾轧、人性扭曲的故事情节。有些人看了,仿佛回到了过去,看到了自己;有些人看了,感觉那个年代人性的丑陋、阴暗与好人没有好报的悲哀。虽然小说需要跌宕起伏的戏剧性,但着意暴露人性的恶,的确会让许多人感觉不舒服甚至心寒,不过十分满足冯小刚的意趣和美学理念。

文学需要批判,电影亦然。褒与贬,虽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与当今创建和谐社会的主旨,却有背道而驰的晦暗之感。令人看了不仅只有唯美和怀旧,还有多种的心酸和愤恨,尤其是人性上的扭曲和背叛。

电影拍的不可谓不美,只是美的背后是丑陋,而且是不真实的丑陋。因为那个时代的人其实都很单纯,尔虞我诈的人和事肯定会有,但大都体现在较高层次的争权夺势上边。在平头百姓之间,友好、友情与友爱的氛围普遍存在。

所以说,电影《芳华》落选百花奖实属正常,见怪不怪。


怡人之人148633009


一个被中国军队清除并且已经向美国国旗宣誓效忠的人来写中国军队的小说的作者可信吗?集结号里讲上级有意放弃了谷子地的连队,让他们死战到底,这种欺骗行为事件在中共军队中曾经有吗?在芳华里,中国军队最珍贵的战友情却变成了勾心斗角和互相内斗,历来传统是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军队允许这种现象吗?芳华里战斗英雄成为落魄者,医护模范成疯子,是军人的普遍现象还是极小部分情况?是否中国对退伍军人和功臣极不重视?综合上面各种晴况,结论是冯导在动摇中国军心!所以,就是十亿票房收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报却无一字评论评价就是答案!军队题材应该由军队政治宣传系统操作!更何况我军从来就是高度政治性团体。


云灵问道


作为观众我个人的感觉是,这部电影也许有票房价值,但他的艺术价值恐怕要形成反比,这部电影本身就有很大的问题,也许可以一时的哗众取宠,但却无法真正地映入观众的内心,就像网友评价的,也许几十年之后再去回看高山下的花环和孔雀等反映上世纪70年代的电影,仍然感到意味悠长,但再去回看芳华这部电影,恐怕已经索然无味。

这部电影去年上映时,号称是一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反应上一代前辈生活和遭遇的作品,但在我看来,这倒更像是一部基于70年代背景的现代言情剧,打着怀旧的旗号却很难看到旧时代的影子,现代各种充满偏见的思想倒是随处可见,这也难怪,毕竟这部电影的基础——同名小说本身就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为啥有问题不用多说,作者本身就有问题!



虽然冯导演经历过那个年代,但他导演的这部作品恐怕是一部让很多老兵叫骂的电影,电影当中出现的东西,跟老兵们经历的东西完全不一样。

新兵何小萍来到部队,结果被队伍的人四处欺负,甚至发展到连领导都不管的常态化;郝淑雯,一个高干子弟出身的女孩,竟然成天在部队以高干子弟身份自居,自视高人一等。问问经历过那个年代的老前辈们,那个时候的队伍是这样吗?确切的说敢这样吗?

政委看不惯发生在文工团的现象批评了几句,事后文工团的一个成员竟然在院子里公开拿政委的话进行取笑,竟然还博得周围人的满堂彩,堂堂的队伍就是这样的政治觉悟?无论是那个时代还是现在,敢出现这样的情况吗?现实当中如果有人敢这样,那去伐木连干活的恐怕就是他了!



所以芳华这部电影,初期观看也许觉得新鲜,但事后恐怕已经感受不到太多的意味,跟很多反应同时代的电影相比,它丢失了太多的原味东西,一部打着怀旧旗号的电影,最后反倒变成了旧不旧新不新,除了获得了票房利益,电影的艺术含义却变得越来越少。

对比提名百花奖的红海行动七月与安生唐人街探案等电影,有的弘扬了国威,有的反映了百姓故事,有的做到了创新和搞笑,他们都具备着一个共同点,就是抓住了观众的心,但芳华这部完全脱离实际的电影,很难再让人有第二次观看的冲动,其他提名的电影相比,恐怕就要差上至少半个档次了。

当然除了电影本身之外,冯大导演最近的事恐怕也影响了这部作品的提名,毕竟现在连公开场合都无法出现,更别说拿着这部电影去外面招摇。


辽宁资深球迷


在网上看的《芳华》,本来没有看的打算,即使在网上也没有打算看。朋友圈里有一看了的,不停的在那夸(这位朋友以前是舞蹈演员),夸得我觉得特烦人,于是有一天,把这片子看了一下,觉得朋友太夸张。

冯某把自己的文工团情结放在电影《芳华》里,这只是他个人或者是和他有相同经历的人对逝去青春的意淫式祭奠。人物是灰色的,内容也是灰色的,只有他从电影《小花》借用过来的“绒花”能给人一点亮色,但这是《小花》的亮色,不属于《芳华》。

冯小刚就是一个个人才华被严重高估了的所谓的“大导演”。


影視藝術專業


没看《芳华》前,就被铺天盖地宣传所感染,真的看了后,感觉不是那么回事。我也是那个时代的一员,也算是中越自卫反击战的参战人员(后方保障),而且家就在成都军区,影片的背景应该是成都军区后勤部下属的一个宣传队,影片内容与事实完全不符,或者说导演将1%的瑕疵扩大到100%,将那个年代的一切妖魔化。估计是觉得自己很了不起!想学莫言,做反体制的急先锋。过来的人都清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