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河曲 娘娘滩上看美景听传奇

行走河曲 娘娘滩上看美景听传奇

行走河曲 娘娘滩上看美景听传奇

黄河河曲段简介

黄河从河曲坪头村入境到窨子村出境,全长76公里,最宽阔处大约1500米以上,最狭窄处340米。有较大的弯6处,卡口2处,总落差53.1米。

黄河河曲段属万家寨峡谷,两岸峭壁、石灰岩河床,河岸高度均在70米以上,俗称“龙壕”,峡谷出口为“龙口”,从寺沟河口至龙口长约14公里。黄河在河曲境内有一半流向为从东向西,长度大约为23公里,流到巡镇死河碛急转南下,到窨子村出境。

河曲县城以下9公里的天然峡口石窑钵为黄河上中游的最下封冻点,其上至河源基本冰封,其下到山东一般不冰冻。

10月13日9时 桃山村、岱岳殿村、柏鹿泉村

大山深处藏着一个“画家村”

沿着黄河边行进,都是风景。黄河一路奔涌,挺拔险峻的山崖一路相伴。而在河曲县巡镇的桃山村内,则是另外一番风景,沟深坡陡,大塬广袤,红色砂砾岩层被流水、风力等风化侵蚀,形成了堡垒状的山峰和千奇百态的奇石。就是这一特殊的丹霞地貌特征,使得藏在山头深处的桃山村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今年7月底,“中国丹霞地貌画家村”“山西省美术家协会桃山写生创作基地”正式挂牌成立,昔日里不被人知的小村落,焕发了新生机。

桃山村海拔1700米,始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因满山桃树而命名。站在村口远眺,层层梯田错落有致,丹霞地貌的沟壑和奔流的黄河交相辉映,红、黄两色不断跳跃,充满视觉冲击力。“丹霞是最具有神奇力量的自然,就像天空给大地摁下的一枚传世印章。”河曲县画院院长张瑞欣诗意地描述着。桃山村对于画家来说,是不可多得的写生素材。正因这一特点,2015年山西省社科院帮助桃山村脱贫,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把这里打造成画家基地。

山西晚报千里走黄河记者刚刚走进村子里,迎面就见到了68岁的吕洪发老人,老人家肩膀上扛着锄头,领着3岁的孙子吕佩欣要去地里干活,手里还拎着爷孙俩的午饭,“我们村现在有了路了,交通方便,所以趁今天周末,小娃娃从城里回来,领着到地里,让他耍着,我还能干点活。”吕洪发老人的农田在一处山尖上,从那里远眺,风景格外好,这就是他坚持要带小孙子去地里玩耍的原因,要让孙子见见祖辈人生活的地方,“我们村,美着哩!”

今年55岁的彭汝云,是四川人,30多年前嫁到桃山村,深切感受到了这个小山村的贫穷,当省社科院工作人员告诉大家要把桃山村打造成画家村,带领大家脱贫时,彭汝云率先行动,她第一个建起了颇有规模的“农家乐”——把自己住的房子翻新后改成了集体宿舍,每个房间都增设了洗手间,购买了全新的被褥,专门建了厨房、餐厅。“7月28日,画家村挂牌时,我们村里来了100多位画家和摄影家,我是第一次在村子里见那么多人。他们特别喜欢我们这里,还说要带更多的画家来我们村。”对于沉寂过久的桃山村来说,这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张瑞欣告诉山西晚报千里走黄河记者,为了吸引更多的人来到这里,他们为写生者免费提供床位,“农家乐”主人们提供餐饮,每天只要花30元钱就可以。

从百位画家、摄影家,到暑期里的大学生写生团,虽然“画家村”挂牌时间不久,但却有越来越多的人涌进了桃山村。彭汝云对自己的“农家乐”越来越有信心了,她准备进行“第二期工程”。除了继续修建“集体宿舍”,还要在院内打造一个写生观景台,让画家们不出自家院子就能搞创作。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生活在黄河边上的人们,在新时代下,迎来了最美的时光。

结束了桃山村的采访,山西晚报千里走黄河采访团一行来到了文笔镇的岱岳殿村,这里因金代所修的岱岳殿而出名,还有着其他丰富的文化遗存。该村是二人台的故乡,在历史上有位叫李法子的“西口传人”,村里也出了很多二人台名角儿,以及河曲二人台项目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938年,李法子曾为国民党35军驻河曲司令部的官兵演出,并得到军长傅作义赠送的军衣为奖赏。如今,岱岳殿村紧抓文化建设,二人台中的《挂红灯》《打金钱》等经典剧目的卡通画印在村内围墙上,而且该村还主打农耕文化园,将体验和实践融为一体。

在柏鹿原村,则是精神扶贫的一种体现。村内环境优美,墙上挂满了河曲风光的照片。一张张精美的图片展现了河曲不同乡镇和农村的精神风貌,一路陪同采访的河曲县宣传部副部长田琦说:“就是要让村民们从内心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从而增添努力奋斗的力量,共建美好家园。”在村内采访期间,经常能看到来自内蒙和山西境内的货车穿梭其中,车上满载的都是大葱,仔细一问,原来红葱是柏鹿原村一村一品重点打造的农产品,非常畅销。

10月13日14时30分 罗圈堡

娘娘滩,娘娘滩,传奇故事听不完

黄河是“母亲河”,因为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摇篮,孕育了中华文化,而让河曲人民倍感自豪的“娘娘滩”,则是在广阔的黄河中,以真实的历史故事,塑造的一位母亲形象。九曲黄河十八弯,传奇莫过娘娘滩,这,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

娘娘滩离县城10公里左右,是黄河河床中间的一座小岛。如果你行进在249省道上,大致可以看到它的位置,但要想看到它的全貌,去罗圈堡村是最好的选择。

在河曲县图书馆馆长刘喜才的带领下,山西晚报千里走黄河采访团来到了罗圈堡村。

该村始建于明朝初年,属于明朝大同镇外长城,主要是防止蒙古铁骑在冬季踏冰强渡黄河,是黄河边上最重要的边塞,所以当采访团成员站在昔日的古城墙上时,向东望去,能看到密布的烽火台。而向北望去,娘娘滩以及黄河周边的一切景致尽收眼底。

黄河和长城紧密相伴的故事,在河曲依然延续着。刘喜才说:“娘娘滩上,是汉人和匈奴人混居的地方,包括现在的249省道,曾经都是黄河河道,所以曾经的罗圈堡村周围,全都是长城,就是防止当时的草原民族入侵。”

当山西晚报千里走黄河记者望向娘娘滩时,在茂密的森林植被覆盖下,隐约能看到几处民居。想必也正是看中了隐秘这一点,才能成为刘恒母亲薄姬所选择的避难之所吧。传说西汉初年,刘邦去世之后吕后专权,刘邦的妃子薄姬带着襁褓中的儿子逃难于此,为了防止儿子刘恒被害,薄姬忍痛把刘恒送到了东边的小岛上,她则隐姓埋名留在了娘娘滩,总是在夜深人静之时才偷偷坐着船去给襁褓中的儿子喂奶。“我们常说黄河是母亲河,而娘娘滩上的传说,为黄河塑造了一位鲜活的母亲形象。”刘喜才把娘娘滩的传说写成了剧本,不久后将被拍成电影,这对于河曲文化界来说,是件大事,也是喜事。

其实,娘娘滩的“母亲”形象之所以伟大,还源于薄姬将中原文明、农耕文明进行了推广。2000年前,娘娘滩的地域界限不分明,穿着兽皮的匈奴人也在此生活,薄氏教他们开荒种地,给当地的妇孺儿童看病,而且还教他们织布,让中原先进的文化惠及到了更多民众。后人为了纪念薄姬,就将此地称为娘娘滩,而刘恒住过的地方则被称为太子滩。

如今的娘娘滩上依然有人在此居住,人在岛上,地处晋、陕、蒙三省的中间区域,真正应了那句话,“鸡鸣三省”。

10月13日16时20分 路铺村—龙口峡谷—弥佛洞

龙口峡谷水声隆 崖壁深处弥佛洞

从罗圈堡出来,山西晚报千里走黄河采访团一行赶往了河曲县路铺村,这里正在进行着一场送戏下乡演出。村子的大戏台紧邻249省道,戏台上正在演出河曲二人台《蜜果园》。因为正值秋收,看戏的多是老人孩子。戏台前的八角凉亭两侧围墙上有两条长龙蜿蜒,引起了山西晚报千里走黄河采访团记者的注意。站在凉亭往北看,看到了上书“峡谷景区”四个字的文化石,原来路铺村就位于龙口峡谷景区的北岸上。

从路铺村的八角凉亭向西望去,不远处可见一处山体伸入河道,河上有一处水坝,正是龙口水电站大坝。大坝建在峡谷出口处,大坝东面河宽不过两百米,一出大坝,河面骤然加宽到2000米左右。路铺村一位老人说,大坝所在位置就是龙口,大坝尚未建成前,黄河水流到此处便汹涌而下,吼声隆隆,甚为壮观。当年紧邻河岸的249省道还是条羊肠小道,黄河往来的船只特别多,到了这段河道,必须要换上当地熟悉情况的艄公帮忙才能安全通过。

从路铺村出来,山西晚报千里走黄河采访团一路往东,来到了龙口峡谷。相传龙口峡谷是大禹治水时劈开的一段河道,其实据刘喜才介绍,在《禹贡》中记载,这里是大禹治水开始的地方。“你看这两边的山,地貌和结构是一样的,中间被劈开了一条龙口一样的痕迹,黄河水才从这里通过了。”而今来看,峡谷两岸石壁垂直于河面,果然非神力不可。

见过了峡谷的壮美,接下来就要领教它的险峻了,因为在峡谷南壁的半腰处,有一条宽约半米的石头路,完全顺着崖谷开凿而成,崎岖处要顺着岩石攀登。而就在这崖壁深处,有一个自然形成的天然溶洞,洞里供奉着一尊弥勒佛,被当地人称为“弥佛洞”。

相传,古时候有一位放羊倌,住在洞口附近,有一天晚上,突然听见有人在喊:“放我出去,放我出去”,羊倌并没有在意,但是连着三天,这个声音总是在夜晚出现,最后羊倌终于没忍住,说了一句“你想出来就出来吧!”只听见山上有一阵巨响,石崖上出现了个洞,里面坐着一尊弥勒佛的佛像。自远古留下来的美好传说,为“弥佛洞”增添了些许的奇幻色彩,但就其所处的地势而言,确实是大自然赐予人类最为神奇的礼物。

夕阳西下,太阳的余晖洒在黄河水上,波光粼粼,两旁的石崖也披上了一袭金色的盛装,在大自然的美景中,在母亲河的环抱中,让人尽享其美好。

山西晚报记者 孙轶琼 李雅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