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数产品丰富化,助力沪深300指数增强FOF发展

指数产品丰富化,助力沪深300指数增强FOF发展

1、沪深300指数剖析

指数编制

沪深300指数是由中证指数公司发布,由沪深A股中规模大、流动性好的最具代表性的300只股票组成,综合反映沪深A股市场龙头股的表现。

指数特征

行业特征:金融消费占比超过5成

中信一级行业分布上看,截至2017/11/30,前5大行业分别为非银行金融(18.46%)、银行(17.09%)、食品饮料(6.55%)、房地产(5.63%)、家电(4.95%),其中金融(非银行金融+银行)占比为35.55%,消费(食品饮料、家电、医药)占比为15.12%,两者合计占比超过5成。

指数产品丰富化,助力沪深300指数增强FOF发展

市值特征:数量覆盖A股不及1成,市值占比超5成

截至2017年11月30日,上市A股共计3444只,而沪深300包含300只股票,数量占比为8.71%;全部A股总市值为60.98万亿,沪深300涵盖股票总市值为33.26万亿,市值占比为54.54%。

典型龙头特征,超千亿市值A股数量占比达23%。市值分布上看,截至2017/11/30,超过千亿的个股为69只,数量占比达23.00%,其次是200-300亿元,为61只,占比达20.33%。

估值特征:价值风格,估值偏低

截至2017年11月30日,全部A股的PE-TTM中位数为39.02,沪深300的估值中位数为26.71,仅为全部A股的68.45%,相比全部A股更为便宜

估值分布来看,近5成分布在10-30倍估值区间,其中,10-20倍有69只,占比23.00%,20-30倍有74只,占比24.67%。

指数产品丰富化,助力沪深300指数增强FOF发展

2、沪深300指数产品发展

产品类型:类型不断丰富,涵盖指数基金、ETF、指数增强

围绕着沪深300指数的产品不断的推广:

①普通指数基金。2005年8月29号,第一只挂钩沪深300的指数产品面世——嘉实沪深300;

②指数增强基金,2009年9月3号,第一只沪深300的指数增强产品面世——国富沪深300;

③ETF基金,2012年5月4号,第一只沪深300的ETF产品面世——华泰柏瑞沪深300ETF。而伴随着ETF的面世,很多跟踪沪深300的普通指数型基金转型为ETF联接基金,如嘉实沪深300转型为嘉实沪深300ETF联接基金,此外,还有广发、南方、华夏、易方达旗下基金转为沪深300ETF联接基金。

产品数量和规模: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伴随风格牛熊而变

产品数量不断增加。 2006年1季度时,市面上仅有1只跟踪沪深300的指数基金,2009年以来数量明显提升,后稳步增长。截至2017年12月8日,共有43只沪深300指数产品。

规模伴随数量、市场牛熊、风格变化有所变化。规模主要受到产品数量、股市牛熊及风格变化的影响而变化,2007年属于典型的市场走牛导致规模上升至600亿的水平,2009年伴随数量增长叠加市场反弹上涨到1300亿水平,2014年Q4市场风格极度价值增长到1700亿,为历史以来的新高;2017年Q3接近950亿。

指数产品丰富化,助力沪深300指数增强FOF发展

3、沪深300指数增强FOF构建

构建思路:4维度出发精选基金

伴随着产品的丰富,沪深300指数增强FOF的构建也具有了可行性。凯石金融产品研究中心从下面4个维度,层层把关,筛选优质基金进行配置。

相关性:保证基金池与投资目标的匹配性

收益情况:筛选出业绩优秀且持续的基金

规模属性:根据FOF规模、子基金规模及申赎情况匹配

团队构建:定性研究,了解基金经理及团队构建

指数产品丰富化,助力沪深300指数增强FOF发展

业绩展示:2015年以来超额收益达到35%

根据上述条件,凯石金融产品研究中心构建了沪深300增强FOF组合。

①业绩优秀: 2015 年以来相对沪深300平均年化收益达到9.67%,复利计算超额收益达到35%;

②胜率优秀:2015 年以来相对沪深300月度胜率为77.78%;

③换手率低:年化平均换手为146.67%。

指数产品丰富化,助力沪深300指数增强FOF发展

FOF组合展示

根据上述条件,2017年12月的精选基金如下:

指数产品丰富化,助力沪深300指数增强FOF发展


本报告中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上海凯石财富基金销售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公司”),如欲引用或转载本文内容,务必联络本公司研究中心并获得许可,并需注明出处,且不得对本文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引用和删改。本报告是基于已公开信息撰写,本公司力求可靠,但不保证其准确性或完整性。本公司不对因使用此报告的材料而引致的损失负任何责任。本报告不构成私人咨询建议,也没有考虑到个别客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本报告所载的资料、工具、意见及推测并未作为或被视为出售或购买其他投资标的邀请或向他人做出邀请。获得报告的人士据此做出投资决策,应自行承担投资风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