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報:中國醫藥轉型吸引海外藥企

【歐洲時報九天編譯報道】近日在上海舉行的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亮相的各大藥企引起法媒關注,中國政府努力扶植本土大型製藥企業,而中國龐大的市場也為包括法國賽諾菲在內的外國藥企帶來極大機遇。法媒指出,到2030年,中國有望超過美國,成為全球製藥業第一大市場。

《世界報》報道,全球各大製藥公司紛紛亮相於近日在上海舉辦的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幾無缺席。現場除了有阿斯利康、羅氏和拜耳的展位,默克集團更是邀請了法國記者,意欲蓋過諾華和賽諾菲的風頭。

作為行業精英,默克集團自然不願錯過這樣的機遇。因為有14億人口的中國在不到十年間成為高達1100億歐元的全球製藥業第二大市場。到2030年,中國有望超過美國,成為第一大市場。近年來,外國公司在這個龐大的市場獲得了25%的份額,他們當然不想放棄。

但中國有意扶植本國的大型製藥企業。根據中國政府實施“製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中國製造2025”,中國政府希望到2020年,藥品生產達到國際標準。目前中國約4100個藥廠大多實力不夠,將來至少有100家中國製藥公司能夠將產品出口到世界其它市場。

上述行動綱領還要求中國藥企屆時在歐美有關認證部門註冊5至10種新藥。獨立醫療顧問米勒康認為,“這是一個艱鉅的挑戰。因為本地藥企在研發方面的投入遠低於外國公司,雙方差距很大。”

需求龐大,利潤豐厚

賽諾菲中國區總裁彭振科向法媒表示,“去年,中國製藥行業整體漲幅在3%到4%之間,但該行業跨國公司的增長則達到了兩位數”。這些大藥廠在中國提供沒有本地仿製藥的最新藥物,藉由這個龐大市場獲得了豐厚利潤。“由於中國人運動不足和飲食習慣驟變,糖尿病和癌症等多種慢性病頻發,加之人口老齡化,中國目前在這一領域有巨大需求”。

以賽諾菲公司為例,《世界報》披露,今年中國有史以來第一次成為賽諾菲的全球第二大市場(第一和第三位分別是美國和法國)。賽諾菲去年在中國的營業額為23億歐元,增長15%,中國已成為這家法國藥企具有戰略意義的重要市場。中國14億人口中高血壓和糖尿病等慢性病發病率越來越高,賽諾菲研發的藥物正能滿足這部分需要,可見賽諾菲的增長潛力相當可觀。

據賽諾菲中國工業事務負責人張平介紹,目前有9條生產線每週6天日夜運作,公司“去年生產了2.03億盒藥品。從2005年起年均增長達到20%”。賽諾菲是中國第五大製藥集團,位列輝瑞、揚子江藥業、阿斯利康和江蘇恆瑞之後,目前佔有1.9%的市場份額。

法媒透露,賽諾菲集團計劃未來五年在中國投放15種左右藥品,主要是在美國和歐洲最近推出的新藥。據集團中國與新興市場全球事業部負責人夏立維披露,“中國也將參與我們新藥的臨床試驗行動,促進新藥在中國市場的推廣供應”。

法媒介紹,目前賽諾菲在中國銷量最好的藥品是抗凝劑波立維,營業額高達7.58億歐元,其中有四分之三來自中國市場。在美國、歐洲和日本,波立維的專利期已滿,營業額大幅下降。公司最暢銷的甘精胰島素注射液來得時也面臨同樣情況,雖然這種注射液在美國的專利期已滿,但在中國仍能創造3.19億歐元的營業額。

彭振科總裁向《世界報》透露,“現在中國的仿製藥還不夠水準。因此,如果原研藥價格在承受範圍內,患者會青睞原研藥。隨著競爭對手實力增加,我們會降低價格,這樣依然能夠大幅獲益。”法媒認為這是延長原研藥商業價值的絕佳契機。中國仿製藥的質量乏善可陳,民眾對醫療體系又缺乏信任,使得那些在歐美已有“仿製藥”替代品的專利產品能夠大量流入中國市場。

瑞士製藥集團羅氏公司也對中國市場採用了相同的策略。據法媒消息,羅氏近期剛成功註冊了治療乳腺癌的藥物赫賽汀,併為此作出讓步,降低了70%的費用,結果銷售額躍升400%。由此,這家大藥廠以開始定價時的損失換回了成倍的收益。

發展瓶頸

不過法媒也指出中國市場並非外國藥企的理想國。中國政府雖然許可並將外國醫療產品納入醫保,但這項工作的進展非常緩慢。去年開始,在美國和歐洲已經取得許可的藥物終於不再需要組織本地臨床試驗,今年夏天中國取消了28類藥物的關稅。

但是羅氏公司向法媒透露,要讓藥品進入國家和地區醫保目錄,“談判十分艱難”。雖然中國的醫保覆蓋率接近100%,具體落實的時候,大城市居民和郊縣居民還是有所區別。賽諾菲中國區總裁彭振科認為,“定價程序十分複雜,不僅要進行國家和省市層面的商談,還要與醫院協商。”

法媒同時指出,最大的障礙還是中國醫生、尤其是全科醫生短缺。中國平均每1000個居民有兩名醫生,且沒有全科醫生,因為中國一直以來培養的都是在醫院工作的專科醫生。隨著慢性病發病率增加,處方需求量也在增長,使得醫院不堪重負,病人也不得不接受人均一到兩分鐘的門診時間。彭振科披露,“中國正在建立診所和社區衛生中心體系,我們準備順應這個變化,參與診所醫護人員的培訓工作。”

自身轉型

中國已經準備在製藥領域奮起直追。北京明德醫院副院長、急診醫生吉昂·扎古裡分析指出,“中國採用了傳統辦法,吸引最優秀的國際集團,藉此獲取知識,並以此創立本地‘大藥廠’。”

法媒披露,中國提高了藥品質量標準,並決定以此整合製藥行業。如今美國輝瑞、揚子江藥業集團和江蘇恆瑞醫藥等大公司在全國市場僅佔不到3%的份額。中國政府希望通過提高質量標準,使那些不願進行投資提高水準的小公司被大公司收購或停業。由此,揚子江藥業、江蘇恆瑞和復星醫藥等大公司的銷售額就能增加,而增加的收入即可用於帶動最新藥物(仿製藥或生物藥)的開發。

法媒同時披露,中國也想靠海歸人士增強制藥領域實力。米勒康證實,“中國正鼓勵過去二十年來被派往美國歐洲等地深造的中國學者歸國開辦公司,或為本地公司帶去有生力量”。

扎古裡醫生認為,“中國的優勢在於行動迅速。中國的醫療系統正大踏步迎頭趕上。中國雖然在科創方面落後,卻在廣泛通過各類途徑彌補”。舉例而言,數字化醫院正在飛速發展,今年預計在線門診量達到4億次,而僅僅兩年前,在線門診還無人問津。此外,在遺傳學領域,臨床試驗中已經出現了癌症患者的治癒病例。中國在電子醫療領域的大膽嘗試也已涵蓋了從遠程門診到人工智能診斷機器人的方方面面。

《世界報》還披露,同樣注重電子醫療發展的賽諾菲正與阿里巴巴、騰訊和平安保險建立合作,開展各種電子醫療項目,為製藥行業開闢新的空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