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如何实现向高收入阶段的跨越?

拉美、东亚、西亚北非的一些国家,在进入中等收入阶段之后,深陷其中几十年无法实现跨越,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我们能够从中得到哪些启示?老龄化时代开启,人口红利窗口期关闭,生态环境承载接近极限,关键核心技术不占优势,再加上需求疲软,使我们面临着高通胀、高失业、经济停滞的风险,这些与GDP有什么关系?我们如何才能成功实现现代化?

《中国经济大讲堂》走进中国人民大学,特邀刘伟校长为我们作精彩解读。

嘉宾简介

中国如何实现向高收入阶段的跨越?

刘伟,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全国政协第十三届常委,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政治经济学中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制度经济学中的转轨经济理论,发展经济学中的产业结构演变理论,以及经济增长和企业产权等。两次获“孙冶方经济学著作奖(1994年、1996年)”,八次获得省部级以上其它重大奖项。

刘伟在《中国经济大讲堂》演讲时,深入分析了现如今中国GDP的局限与中等收入的困扰。以下为主要演讲内容。


中国如何实现向高收入阶段的跨越?

马克思有一句话,叫做“问题是时代的口号”。就是说,这个时代是否区别于另一个时代,关键要看这个时代提出的问题是不是区别于另一个时代。习近平总书记讲话里也提到“时代是出卷人”,实际上讲的也是不同时代总会给不同历史条件下的人们提出来不同的问题。

现在世界上有70个高收入国家,这70个高收入国家在历史上,从达到上中等收入阶段的起点到达到高收入阶段的起点,平均用了十二年零四个月。在70个高收入的国家中,人口超过一千万人以上的大国有20个,这20个人口大国穿越这一阶段平均用了十一年零九个月,用的时间短。大国经济起步慢,因为它摆脱贫困的时候面临的问题多,但是它一旦摆脱贫困之后,进入到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期的时候,后期的速度就比小国要快,这就是大国经济的一个特点。

但是,世界上还有一百多个发展中国家,经过几十年仍然不能穿越到高收入阶段。比如,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拉丁美洲的十几个国家,它们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了当时世界上中等收入的起点水平,之后却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国家不仅没有实现向高收入阶段的穿越,而且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危机不断,后来人们把这种情况叫做“拉美漩涡”。

还有一个表现比较典型。上世纪八十年代东亚的一些国家,在日本、韩国、新加坡等等这些国家经济起飞之后,它们作为亚洲工业化雁阵模型的第二梯队,承接第一梯队淘汰、转移的产业,依靠自己要素成本低、劳动力便宜等等因素,推动经济规模迅速扩大,快速成长。所以,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像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等这些国家也达到了上中等收入的水平。同样,在到达中等收入水平之后,它们面临着难以解决的新问题,直到现在,经过三十多年的时间,这些国家还没有实现向高收入阶段的跨越。不仅没有实现,特别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后,这些国家落后的产能过度依赖出口,这种规模扩张引领的增长模式遇到了挑战。所以,在亚洲金融危机的打击下,这些国家的经济迅速倒退,形成了所谓的“东亚泡沫”。

不仅如此,上世纪九十年代,像埃及、叙利亚、利比亚、突尼斯、也门等等的西亚、北非的一些国家,它们有石油、矿山资源,所以和当时中东周边国家比,它们的政治是稳定的,外国资本也对这些地区注入了大量的外资。这就使这些国家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达到了上中等收入的水平。同样,到了这个阶段之后,它们没有可持续的能力,特别是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之后,这些国家过度依赖外资、产业结构单一、过度依赖出口、依赖世界市场的经济模式和战略遇到了尖锐的挑战,发生了严重的经济衰退。虽然这些国家由于过去的积累,经济发展比较好,能够缓解一些其它矛盾。但在经济衰退的情况下,像社会政治问题、社会文化问题,甚至军事冲突问题就汇集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全面的动荡。人们把这个叫做“西亚北非危机”。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世界上先后出现的“拉美漩涡”、“东亚泡沫”、“西亚北非危机”,它们发生的年代不同,地区不同,表现形式也不一样。但从经济发展角度来说,一个共同的原因就是这些国家达到了中等收入阶段之后,面对中等收入阶段出现的一些新的变化,它们的发展方式、发展理念仍然在沿袭贫困时期的那种发展理念、发展方式,不适应新时代的新变化,使经济不具有可持续的能力,深深地陷在这个地方。不仅没有实现跨越,也使动荡、危机结束的时间,到现在还看不到明确的时间表。

中国在2010年以后进入到了上中等收入阶段。按照世界上70个高收入国家的历史经验,它们平均十二年零四个月就实现了向高收入阶段的跨越。那么,从2010年算起,中国到2022年可以实现这个跨越,而这一年刚好是中共二十大召开的年份,所以中共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中国实现两个百年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但是,这70个高收入国家当中有20个人口大国,人口大国跨越的时间短,是平均十一年零九个月。那么,中国跨越的时间是否也能再短一年呢?如果按大国定律,中国跨越的时间需要十一年左右的话,那就是到2021年,而2021年刚好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不仅如此,中国又是世界上人口最大的国家,不是一般的大国,按照这个规律,中国实现跨越的目标能不能再快一点?再提前一年,到2020年,这刚好是中国现代化第一个百年目标的节点,是决胜全面小康目标的一个节点。

中国距离现代化的目标、距离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距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近。但是,有机遇就有挑战,这个机遇是可能性,而不是必然性。所以,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实现现代化、中国梦的目标,不是敲锣打鼓、热热闹闹就能够实现,这需要艰苦奋斗。所以,今年元旦期间,习近平总书记讲,奋斗和幸福要靠创造、要努力,不是自然而然就能够唾手可得的东西。中国到了这个阶段,很多条件发生了变化。供给端,国民经济的成本大幅度上升;需求端,需求开始出现严重的疲软。如果发展方式不转变过来,高成本消化不掉,形成成本推动的高通胀、需求疲软的市场环境,一旦适应不了,就会形成需求疲软下的高失业,高通胀的同时又是高失业,各种矛盾纠缠在一起,这个社会就不可能持续稳定地发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