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推翻满清后为什么不恢复汉服而是流行“中山装”?

小希6737


谢邀,这是个好问题。民国推翻满清,按理说是恢复汉服最好的机会,可为什么民国政府没有像朱元璋推翻元朝以后那样,大力恢复汉服呢?

清朝的服装在清末已经丑得被人们嫌弃


满清当年入关,标志性汉人接受满人统治的事件就是剃发易服,服装对于中国人来说,可不是简单的穿衣问题,而是关系国家民族的大事。

《周易·系辞下》说:“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穿什么衣服,跟社会兴衰治理是有关,而且衣服的“设计师”必须是黄帝、尧、舜这样的杰出帝王才有资格。

民国推翻清朝后,清朝的衣服在官方层面当然被取消了,但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服装作为民国的正式礼服或者制服,是一个比较麻烦的问题。

这跟朱元璋时代还不一样。朱元璋的时代,汉人虽然亡国多年,但唐朝在人们心中的威望还在,恢复汉唐对大家都有吸引力,朱元璋就是用书里记载的唐代的服装作为明代的汉服标准。

袁世凯称帝时一度恢复的汉服,已经成了落后的象征


可民国时代,中国在遭到西方帝国主义的打击之后,自信心已经没有了,民国是以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理论建立起来的,在他们看来,如果在衣服上去恢复汉唐的旧制,就不是往前看,而是开历史的倒车了。只有像袁世凯那样的反动派才想着要恢复汉服。

穿西装的孙中山


当时的革命家们,都是穿西装的,可是西装毕竟是外国的东西,始终让革命家们有心有不甘。开历史倒车不行,崇洋媚外也不行,怎么办,那就只有另搞一套,不中不洋,不古不今的衣服,就是中山装。孙中山设计的中山装可以说是拥有中西结合的自主知识产权。

这样中山装成了“国货”,在经济竞争领域有了跟西方打经济战的价值。和当时流行的西装争夺市场。

1933年1月,国民党中央委员会执行委员陈肇英向中央提交《重厘服制严用国货案》,指出“吾国近来男女服装”多用洋布制作,导致“利权外溢,风俗内偷,为立国之大病”,因此,建议“重厘服制,以定人心,顾及本源,以崇国货……文职公务员党员须一律着用国货中山装”。

这个建议很快得到国民政府的批准,中山装成为民国时期的公务员制服,并且还要强调要用国产的布料制作,特别是江西省政府还颁布了《江西省公务员制服办法》,除了要求中山装成为全体公务员的统一着装外,还特别规定“制服质料,以本省土布或国货布匹为限”。

重庆谈判时大家虽然立场不同,但衣服却一样

只爱潘多拉


孙中山先生提出:"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民主共和的国体取代陈旧的封建国体的潮流。也泛指新事物取代旧事物的趋势不可阻挡。

中山装是中国革命先驱者孙中山先生的名字命名的一种服装,是在日本学生服装(诘襟服)的基础上设计出来的[1]。很多著名人物如蒋介石、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都常穿着中山装。中山装是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的基础上,近现代中国革命先驱者孙中山先生综合了日式学生服装(诘襟服)与中式服装的特点,设计出的一种直翻领有袋盖的四贴袋服装,并被世人称为中山装,此后中山装大为流行,一度成为民国时中国男子最喜欢的标准服装之一。

设计理念:衣服外的四个口袋代表“国之四维”(即礼、义、廉、耻),前襟的五粒纽扣和五个口袋(一个在内侧)分别表示行政权、立法权、司法三权分立思想,考试权、还有监察权在领口(纽扣)和内侧(口袋),以彰显监察权的人民监督作用);衣领为翻领封闭式,表示严谨的治国理念;衣袋上面弧形中间突出的袋盖,笔山形代表重视知识分子,背部不缝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





无题4214


明朝灭亡以后,清军入关,在中国推行“剃发易服”,汉服被满清服饰所取代,汉服在历史上的地位就终结了!清朝存在了多少年,汉服就中断了多少年。此外,清朝灭亡以后,汉人已经把清朝的统治看作是一种耻辱了,“剃发易服”是不得已而为之。所以清朝灭亡以后,又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冲击,再复兴汉服已经不适合时代潮流了。有志之士纷纷剪辫子,改服装,对满清的服饰和发型坚决的抵制。

推翻清政府的那些人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是很深的,他们的思想是推翻清政府,传播西方先进文化,建立一个西式民主国家!当袁世凯称帝以后,曾一度恢复汉服,只是时代不可逆,所以很难成行。此外,汉服衣袖宽大,耗材也大,且过于厚重,不利于普及。孙中山改进西装制定“中山装”,是因为“中山装”接近西装,与国际接轨,又符合国情。此外,改进的“中山装”简单、舒适、便捷,符合时代潮流。

我觉穿汉服可以,但是国际性活动或者会议,我觉得还是跟上时代的步伐。当然,在举行盛大的国家仪式和传统节日的时候穿汉服,我觉得非常好!现在很多少数民族还保留本民族的服装,比如藏族、蒙古、苗族、傣族等,在开会或者过自己传统节日的时候,一般会穿自己本民族的服装。而我们汉人也应该普及起来,尤其是传统节日的时候大胆穿汉服。话说,现在的汉族传统节日,真的已经很少了,不知道那种场合穿汉服才合适。

在古代有成人礼,“男子20加冠,女子15加笄”并醴酒,赐字。我觉得,这些传统可以流行起来,比如男人20岁过生日的时候实行“加冠礼”,女子15岁的时候实行“加笄礼”,都可以穿传统汉服。此外,在嫁娶或者生日的时候穿汉服,应该大力倡导。主要是,现在很多传统文化已经不再了,大规模的穿着汉服已经很少出现!如果某个人穿汉服,走在大街上,仿佛有点格格不入!不过,一些女孩子穿着汉服真的很漂亮,走在大街上并没有什么不妥。我觉得穿汉服是人们缺少勇气,并不是不想穿。国家一旦普及起来,绝对是很快的。


谋士说


政治家有时候是伟大的,但也有时候是没有节操的,凡事是敌人支持的都会想办法加以反对,为了一时的输赢可以短视的做出荒唐的决定,只要当时能站的住脚,哪怕长久以后看来是错误的也会执行,在革命党看来,把汉服和袁世凯称帝联系起来一起批判,在当时巴不得把中医和汉字一起废除的舆论条件下最合适不过了,封建,复辟,落后,腐朽,这是当时人们最不愿意看到的东西,一通大帽子盖下来,华夏衣冠算是受了无妄之灾,也被袁世凯为代表的封建复辟势力连累了,可事后又如何呢?袁世凯被推翻了,中国更乱,改自倭寇学生服的中山装在捧臭脚般的自吹自擂下大行其道,不穿就不够革命!不过终究其文化底蕴不足缺乏后劲,现在如何了?只是成了少数人的一点念想而已!


杨子90897001


因孙中山是在曰本成立兴中会,后为同盟会等’早期革命组织,而且往耒于欧美召募起义款项,受国外感染较深,他自已也多次穿西式燕尾服,拿文明扙。成立民国后,为了学外国,彻底与封建朝庭决别,剪了辫子,开放妇女小脚,开办新式学堂,服装也变新样式。特点是比汉服简明,好做好穿,且显身材,壮帅气,叫中山装。实际它来源于日本,日本又耒源于欧美军服。首先为日夲学生装,改造成中山装,因当时留日的很多,日夲将学西方的蕾丝,金屬扣等取消,将军制服改为学生装。民国又将此装稍作改变,进行推广。且多在学校,职员,公务人员,及知识份子中流行开耒。孙中山夲人也着此装照了肖像。以上是中山装的耒历。


黄亲国旗


因为失落已久的华夏文明早已经不复存在,汉家衣冠在国人的视线当中根本没有了存在的价值,最后在清朝统治者与民国独裁者的双重压制下,被迫消失在中国历史文化中。而此时,满洲文明成为中华文化的核心 ,这个根深蒂固已经是不可争辩的事实。

即使满族建立的清王朝被推翻,但是满洲文明作为中华文化的核心,任然占有优势的地位。再加上国内的精满分子假借崇洋媚外,继续走清朝统治者的路线丝毫不减。比如是溥仪继续建立的伪满洲国最为突出。无论是伪满,还是满服:旗袍、马褂辫子装/唐装得到汉人的很好改良,以及外来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在国内外,三座大山的压制下,华夏文明根本回归不来的。


我主沉浮谁明谁昏


因为要开始适应工业化的社会,传统汉服的确不能完全适应社会潮流。但汉服传承下来的文化基因还是应该回归的,像少数民族和其他国家样特定、非工作时候穿出来不再受人质疑、当街扒了烧掉也算进步吧。倘若汉服真的一无是处,那当年清朝不惜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也要实行的剃发易服岂不是多此一举……


望舒178872380


哪怕在是如今和平、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汉服复兴都需要慢慢培养群众基础,让汉人明白汉服到底是个啥。遑论当外有年洋人虎视眈眈,内有满遗想着复辟,民智未开,食不果腹的民初了。这就是为什么没有复兴起汉服来的根本原因,脚跟都没站稳呢,还有功夫想的那么长远?


是时觅将心君比


朱明王朝的最终失败 李自成的失败 吴三桂的失败 张献忠的失败 太平天国的失败 满清的成功 包括袁大总统都没有清算满清 满清成功的得了好死 一连串的失败已经严重的打击了汉人的自信心!汉人的政治理论已经如同一潭死水!比如说宋朝 防内胜于防外 石敬塘的边防军伙同外国侵略中国这种恬不知耻事情也能做 吴三桂就在学习他


真相从来就简单


准确的说,不应该是民国推翻满清,而是新的政治体系推翻了旧的政治体系,也就是说是国外先进的观念打败了国内陈旧落后的旧观念。至于衣服,不论是满清的袍服还是汉族原本的汉服,都属于是旧世界的东西。对于刚迈进新世界的人们来说,那些都是束缚人的旧物件,人民更愿意接受新事物,就包括别人的衣着打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