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德战争初期德国坦克打不穿苏联坦克,而且88炮很少,但是苏联却损失惨重,为什么?

德意志第三帝国车长


这个说法是错误的!苍蝇骑在狮子头上,而狮子放倒了水牛,能说那是苍蝇的功劳么?道理也是相通的。真正打败苏联的并不是88毫米高炮,而是整个德国国防军以及德国党卫军!

实际上当时对苏联打击最大的是德国斯图卡轰炸机!这款老式轰炸机在德国空军取得制空权以后就是苏联军队的噩梦。由于采用俯冲轰炸,使得斯图卡的投弹命中率非常高,什么坦克装甲车堡垒,基本上都会在第一轮的轰炸中被摧毁。

对苏联军队打击第二大的是德军装甲部队!德军装甲部队分成了两个部分,一部分是重装甲部队也就是主战坦克部队,主战坦克装甲厚火力足,这部分兵力是用来对抗苏军前沿装甲部队的,与苏军装甲部队交战;一部分是轻装甲部队。这类装甲部队侧重于速度,但是装甲薄火力差。对苏军造成杀伤最大的反而是这种部队,他们的穿插速度太快了。他们的任务是在己方主战坦克与敌方交手的时候突袭苏军防守薄弱地带,切断苏军的弹药补给粮草,以及追击屠杀苏军步兵,使他们来不及构造第二条防线。

而88毫米炮只是在德军主战坦克无法打穿苏军t34的时候派上用场。实际上是辅助兵种。因此,这种炮的多与少对战局影响不大。


优己


因为在战争初期苏军的整体态势是处于全线的战略撤退中,而且经常是在德军即将合围之际,主力及时的跳出了包围圈。虽然苏军逃脱了德军的包围,但是在德军装甲部队在进行侧翼包抄时不可避免的会切断大部分苏军的补给线,而苏军的装甲部队又极其依赖后勤补给,一旦补给被切断,这些坦克哪怕战斗力再恐怖没有燃料和弹药也只能放弃。



即使是出于有利态势的德军装甲部队在尽可能的携带补给的情况下,也只能满足其三到四天的作战需求,之后也不得不陷入停顿等待补给纵队的到来,当然由于德军占有制空权,经常由空军为装甲部队空投紧急的燃料和弹药保证其持续的进攻。而苏军可没有这一待遇,只能通过地面的后勤补给。


并且苏军在前期的大部分还是t-26、t-28等轻型坦克,这些坦克并不比德军的主力3、4号坦克优秀,其薄弱的装甲很容易被德军的坦克部队和战防炮单位击毁。而那些类似t-34、kv-1等重型坦克虽然防御、火力都超过德军许多,但是数量太少了,并不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并且许多都是由于其侧翼被德军迂回不得不选择撤退,由于补给的切断而被迫丢弃了,并不是都被德军击毁了。况且这些坦克也容易被德军地面部队呼叫的空中支援而摧毁。

战争的胜负不止取决于单个武器的先进与否,更多的是看战略战术的使用和各兵种的互相配合。例如二战后期,尽管德军装甲部队在质量和战术上都超过西线的盟军很多,可是在盟军绝对的制空权面前,德军装甲部队的战斗力也大打折扣,损失惨重,许多装甲车辆都是由于补给被盟军空军切断缺乏燃料而被迫放弃。


小小狼王


谁说德国的坦克打不透苏联坦克的装甲?当时苏军中对于德国坦克有一定的技术优势的只有T34和KB,这两种坦克的装甲比较厚实,德国的坦克炮对于这两种坦克的正面装甲是没有什么作用,但是这两种坦克只有1300辆,而且分散在20个机械化军中,剩下的一万多辆坦克都是T26,BT这种东西,而且这些坦克都是已经到了大修的时候了,就是德国人不打,也就是要报废了。

德军当时的主力坦克已经是装50毫米炮的3号,对付占大多数的苏联轻型坦克没有任何问题,而且德军步兵师中还有大量的50毫米反坦克炮,包括老式的37炮对付苏军占绝大多数的坦克都没有任何问题,何况这些坦克自己还没事就趴窝了。

同时苏军的坦克驾驶员多数刚刚入伍,开坦克还不熟练,经常是自己就把坦克给开到沟里去了。

不但地面反坦克力量雄厚,更重要的是一开战,德军就把苏联空军都击毁在机场,坦克集群这个东西,如果没有空军掩护,就是敌方空军的靶子,虽然东线地域广大,空军有很多的地方照顾不到,使苏军会有机会,但是德军的空地协同已经相当的熟练,对于出现在自己面前而自己又无法解决的苏联坦克自然就叫飞机去解决了。

对于苏军来说,糟糕的协同,快报废的坦克,生疏的坦克手,失去的制空权,还有战争初期被打蒙了,这一切都是苏军在战争初期损失严重的原因。


有痰


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打法先进。也就是闪击战。

二战初期,德国的坦克装甲车不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是不如英法和苏联的。但当时军队对坦克的定位都是支援步兵。坦克装甲车伴随步兵前进,提供火力支援。主流军事强国都是把坦克分散装备到步兵单位。而德国是把坦克集中到一起,组件装甲师。这两种思路的优劣就很容易区别,坦克伴随步兵,是跑不起来的,也就丧失了坦克最大的优势:机动性。而德军把坦克集中到一起,形成新的作战集团。整个师都烧油,机动速度步兵无法比拟。正是机动性能的充分发挥,才造成了德军神出鬼没,猛如虎狡如狐的感觉。

当然,把坦克装甲车集中到一起,它的攻坚能力,突击能力也是成几何数增长,可以迅速碾碎敌人的防线,并大胆的向纵深穿插,攻击敌方的基地、补给线、指挥系统。造成敌人的恐慌和混乱。当敌人失去统一指挥,收尾不能相顾,被切割零散之后,装甲师后面的步兵用机关枪、手榴弹就可以从容解决问题。

德军的装甲师并不跟你纠缠,就是向你纵深突击,真正给敌人造成伤害的并不是装甲师本身,而是装甲师造成的恐惧和混乱。只要你一乱套,后面跟来的德国掷弹兵也就可以下手了。



对于闪击战的问题,大家总是把注意力放在坦克、装甲车身上。很多人忽略了闪击战的另一个主角:斯图卡俯冲轰炸机。可以这么说,没有斯图卡就没有闪击战。


闪击战标准的打法就是先由斯图卡对敌军的坦克、车队、火力点、碉堡、工事... ...进行精确攻击,然后坦克才冲上来。没有斯图卡开路,德国装甲师的战斗力得打50%的折扣。

斯图卡最著名的外号:尖叫死神。斯图卡安装了独有的发声装置,在俯冲的时候会发出的尖啸声,给地面的士兵造成巨大心理上的恫吓,以加强攻击的效果。


斯图卡的俯冲攻击模式精度极高,深受德军的青睐。汉斯.乌里希.鲁德尔是二战中德国最著名的飞行员。他驾驶斯图卡摧毁了519辆坦克,150个炮兵阵地,近1000辆其他车辆,70艘舰艇,2架La-3战斗机,1架IL-2强击机,击沉了苏联战列舰“马拉”号,击伤了“红色十月”战列舰,还击沉了另外2艘巡洋舰和1艘驱逐舰。拥有2530架次的战斗出动记录(6年中平均每天出动一次以上,没有休假、没有休息!)。是唯一一位被授予钻石金双剑金橡叶骑士勋章的德军军官!



斯图卡最容易辨认的地方就是它那如海鸥般双弯曲的机翼。

入侵苏联的第一天,德国空军共击毁苏联空军飞机1811架,其中有1489架击毁于地面,这基本上都是斯图卡干的活,可谓立下汗马功劳。

也就是说,为什么苏德战争初期,德国的坦克装甲车很一般,却为什么能给苏联造成那么大的损害?因为真正的杀手在空中!

就88炮而言,毕竟是牵引炮,机动性能很差,用来防御作战还不错,但进攻作战很明显它是发挥不出太大作用的。尤其是德军的这种大纵深穿插,你刚停下来,炮还没架稳呢,部队开过去了。


锐视觉何老师



与一战的主要作战方式战壕作战不同,到二战时期,阵地地与攻坚作战的比率已经大大降低,其主要的作战形式就是运动战。而打运动战,就必须具备灵活的机动性,尤其是装甲部队。而二战初期纳粹德军对苏联作战中,就充分体现了这种优势,也就是我们现在所提到的闪电战~~ 使用这种快速机动的战术,让德军在波兰、西欧洲、北非及对苏作战初期获得了巨大的战果。那当时德军装甲部队列装的装甲装备与欧洲强国陆军相比在,并没有什么技术性能优势,甚至有一些坦克还要落后。也就是因为采用了正确的战术,让作战思维僵化的欧洲强国陆军损失惨重。

早在坦克出世的一战时,英军的温斯顿上校就提出过坦克要集中使用,但实际上英军并没有采纳这种战术,反倒是德军对坦克装备使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成功的动用到实战中。在实际上作战中,德军将坦克与装甲车集中起来使用快速突击,寻找到敌方战线的薄弱处集中优势突破,并不进行攻坚作战,突破后并快速向纵深扩大战果。而那时多数国家的军队只是把坦克分散到步兵部队中起到支援的作用;为了让快速突击的坦克部队能得到最及时的联络,德军为每辆坦克都配备了无线电,有效的实施了装甲车队之间的协同作战,而当时苏军坦克部队还在使用旗语,作战效率谁高一眼就能看出;为了让坦克部队能无后顾之忧的突击,德军将装甲部队、炮兵、战机、步兵一同编组进行多兵种的联合作战,遇到坚固目标时则呼叫俯冲轰炸机来对付,比如斯图卡,还脑洞出将88毫米高炮平射攻击坦克的战术,结果出奇的好。

在这些有效战术的配合下,让当时德军并不先进的坦克部队屡战屡胜,短时间内获得了大量战果。而对于装备优势并不弱的欧洲强国,一是他们处于防守一方,二是对于坦克装备使有战术落后;对于防守方来说必须要准确判断出进攻一方的进攻方向,否则一旦出错很大几率就会失败。毕竟兵力分散的话,对于进攻方来说,随处都可以是主攻方向,这对防守方在兵力和武器配备上的要求太高了。结果就导致即使坦克装备并不差,也无法有效发起反击。


陶德中士


武器装备只是影响战争结局的因素之一,并不是说装备好就一定不会输,不然古今中外也就不会有那么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了!接下来我简单给大家分析一下,为何苏联在苏德战争前期会损失惨重!

苏军的惨败自然与德军进攻突然,苏联准备不足有关,这是主要的因素。

苏联在西线的战略储备严重不足,不仅油料缺乏,而且有些火力点甚至都没有装备武器。而且苏联人最初预计1942年以前不会爆发战争,也就没有进行任何的战前准备,而这给了德军可趁之机。

另外一点,在苏德开战之前,斯大林出于政治的考虑,对苏军和国家政治上层进行了大清洗。在这次大清洗中,有大量的海陆军中高级将领受到了波及,他们或被监禁或被杀害,这极大的动摇了苏联的军事基础。在这些中高级将领被清洗后,许多师团级干部迅速被提拔至军队的高层位置,而这些人(极少数除外)在经验上严重不足,让这些人与身经百战的德军将领对阵又如何不败?


尽管斯大林并没有预料到德国人的进攻,但苏联在西部部署的兵力并不少,苏军兵力也高达290万人。需要说明的是这290万人只是苏联的战略第一梯队,除此之外,苏联在西线还有100万人的战略第二梯队。由于苏联是守方又是本土作战,在理论上讲苏联凭借这些兵力对抗希特勒的550万人应该是足够的。

总和以上几点,我个人认为,苏联的惨败主要与准备不足以及严重缺乏有经验的军事将领有关,至于兵力的差距并不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不知道怎么看这个问题,欢迎留言交流!喜欢历史和军事史的朋友可以点一波关注!


历史文斋


谁说德军打不穿苏联坦克的?苏军大量脆皮的T-26和BT系列坦克可是日军95式轻坦都可以击穿的,德军火力比日军猛,这些占比巨大的苏联轻型坦克没有任何优势。

中型坦克T-28和多炮塔圣物T-35的装甲也就那样,德军很多反坦克炮和III型坦克的KwK38 L/42型50毫米炮也可以完虐。

正常交战距离打不穿的只有T-34和KV系列坦克,这些坦克在1941年时比较少,德军普遍装备的Pak36反坦克炮拿它们确实没办法。不过谁说反坦克任务只有反坦克炮?德军的协同能力比苏军高得不是一星半点。呼叫斯图卡俯冲轰炸机近距离支援就可以让T-34/76‘41们的进攻被迅速瓦解。没有斯图卡?那就等着苏军自己犯错误。

苏联电子工业非常薄弱,早期的T-34和KV都没有堪用的无线电,车组之间协同非常困难。加上苏军士兵受教育程度不高,士官和军官训练又受到大清洗冲击,协同能力跟西欧各国军队一比就是垃圾。德军的评价是,T-34冲锋就像母鸡领着一群小鸡一样,如果长车被击毁,剩下的坦克就跟瞎了一样四处乱冲。苏军步坦协同那时候也很渣,被德军步兵割裂步兵后苏军坦克被分割包围歼灭实在不要太轻松。

此外,战争初期苏军后勤陷入巨大混乱,因为油料告罄而放弃的坦克也非常多,这个因素加上上述原因,1941年苏军的海量坦克损失就是这么来的。

所以不能单看平台,1941年苏军整个系统基本都是混乱、低效,各种问题层出不穷。后期好点,但与德军实现交换比接近1:1也是在1945年了。用鲜血把德国人淹死一点都不假。


怪蜀黍老囧曾


首先,苏的战争初期德军打不穿的坦克不多,主要是T34和kv系列重型坦克,而这两种坦克苏军当时装备的并不多(当时苏军装备的多是BT系列快速坦克和T26轻型坦克,很容易被打穿);再者,德军可不仅仅靠反坦克炮和坦克打苏军坦克啊,德军的斯图卡轰炸机也照样给苏军坦克重创;第三,苏军坦克的损失很大一部分不是被击毁,而是被俘虏,苏军坦克因缺乏油料和维护不当,无法开动而损失的也不在少数


千山万水357


这个就是闪电战的特点。这种战法讲究速度,利用坦克的机动性突入敌人后方,打乱敌人的指挥体系,切断敌人的后勤,用步兵跟进包围。没有指挥,反击难以形成,切断后勤,部队就没法打了。二战初期,德军突袭造成了苏联红军的混乱,在加上人多打人少,所以苏联红军损失惨重,后面苏联缓过来以后,德国人就无法占便宜了。德国人后面不知道怎么回事,脑子一抽,发展出虎式系列,放弃了坦克的机动性,面对机动性优秀的T34,就像笨重的欧洲重骑兵面对机动灵活的蒙古骑兵,被毛子牵着鼻子打。机械化战争是流动的战争,进攻方会在对手的防线上寻找弱点,然后迅速集中力量在薄弱环节进行突破,进入敌人的后方搞破坏,毛子的大纵深作战就是这个模式,所以防守一方也需要机动能力强的部队随时拾缺补漏,虎式坦克糟糕的机动能力完全不达标,可以说是移动的碉堡思想,进攻,对手不想玩就跑路,追不上,突太远害怕敌人集中兵力突击自己的后勤。防守时又不能分散,敌人可以随意选择突破口,等赶到突破口敌人早穿过去了又追不上。玩战争,德国人还是寸点,美国人有技术有钱,一样不太重视超重坦克,造一大堆谢尔曼,玩机动。


傻客气


战争是一个体系较量的过程,不是单个武器性能简单的叠加。苏德战争初期,苏联大面积溃败的道理在于,苏军根本没有做好战争准备,而德军准备充分战术合理。其实不光是苏军的坦克性能比德军好,就是西线的法军坦克性能也不比德军的差,数量还有优势呢,照样一个月被打趴下,这就是体系作战的威力。


德军发动突袭的时候,苏军的部队整体上正处于一个新的调整期,前面因为不正确的领会了西班牙的战斗经验(多山地使用大规模坦克部队确实不方便),所以打散了30年基辅大演习总结出来的正确经验——建立大规模的机械化军(提出大纵深理论的图哈切夫斯基被枪毙了,所以没人敢争论)。 可是芬兰战争的现实好好给苏军上了一课,斯大林也在现实面前不打不低头,加上西线40年德军的表现刺激下,苏军在40年底又开始重新编组机械化军。可是德国人打过来的时候,苏军这个工作只做了一半!原有的坦克旅被拆开,机械化军成立了,但是坦克部队还没有送过来……这就悲剧喽!


当然事情还不止如此呢,苏军当时因为没有进入战备状态,武器弹药、油料和维修保障机制都是一团乱,打起来了谁都找不到谁。第一批迎敌的坦克部队很快用光了油,打光了弹药,同时配合的步兵部队没了影子,那么就只能烧掉坦克灰溜溜的逃回来就不错了。


另外苏军的战术和战略都是错误的,认为德军不过是一种试探性进攻,大本营发出的命令竟然是出击,把战火烧到对方的领土上。西方面军几个主力军都是密集的排列在白罗斯西部一个狭小的突出地带,德军从两翼一个包抄,后方的各种线路都被切断,更没有任何指望了,往前突击的越远最后越没法收场。四方面军司令员巴甫洛夫从开战起到被抓起来为止都找不到自己部队在哪里。失去了指挥体系的部队就是乌合之众,上面说的哪些问题没法解决不要紧,更主要的是往哪里去干啥都不知道,怎么配合也不知道,最后只能被德军挨个收拾了。至于基辅方向,本来不会那么惨,可是斯大林不听朱可夫的,看不出来德军的合围意图,坚持不许打得还不算太糟糕的西南方面军跳出包围圈,结果90万部队就这么没了……


如果还不能理解体系作战的威力,就谈谈KV2单车挡住德军一个师的例子。这东西很厉害,德军当时拿他没咒念。可是孤零零一个能干什么大事?好狗架不住赖狗多,很快被打断了履带没法动,就这德军还是啃不动他。不要紧啊,调88炮来,结果被这小子远远几炮就掀翻了。可是德军是打配合的,这个功夫里步兵上去爆破成功了……


最后能总结的就是,武器是死的,人是活的,遇见了糊涂蛋,啥武器都白扯,别说纸面性能有点优势了。幸亏斯大林很快明白过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