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孩子的提問,回答方式決定孩子的探索能力

孩子從學會說話開始,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就會提問各種各樣“奇形怪狀”的問題,有些問題,父母實在難以回答,又不能誤導孩子,只能推諉說:“我想想,再告訴你,好不好?”,或者乾脆回答:“不知道。”孩子上學後,遇到不明白的問題和習題,忍住羞赧問老師,或許習題有些難度,或許老師時間匆忙,回答:“你聯繫課本,再想想。”這些對孩子的答覆,毫無疑問,都是錯誤的。

面對孩子的提問,回答方式決定孩子的探索能力

德國幼兒教育家福祿貝爾:“渴望知識的孩子,會接二連三地提出問題——怎麼樣?為什麼?什麼時候?做什麼?是什麼?——每一稍能滿足孩子的答案,就給孩子開拓了一個新的世界,兒童分別地從各方面學到語言,把它作為認識客觀世界的媒介。”怎樣回答,才能讓孩子更好的提升認識世界的能力?

一、面對孩子的提問,父母師長應當認真聆聽,保持耐心

孩子願意向你提問一些問題,是因為他在心理上相信你、依賴你,在孩子的眼睛裡,你是無所不能的百科全書。孩子的每一次提問,都是對客觀世界的一次微小碰觸,若是出現火花,會提升孩子的求知慾;若是遭到冷遇敷衍,孩子就會逐漸失去探索世界的勇氣,甚至變得孤僻。

面對孩子的提問,回答方式決定孩子的探索能力

孩子的智力因素、理解能力等,提問的問題各有不同,當面對孩子的各類問題時,父母師長要保持足夠的耐心和回答技巧,仔細思考,迅速領會孩子的意圖,最好能蹲下身子,或者與孩子偏坐一隅,用讚賞的眼神平視孩子的眼睛,選擇合適的角度解釋問題,給他解釋清楚,即使時間不足,也要跟孩子約定:我會在什麼時間去找你,我們一起把問題搞明白,好不好?平等地對待喜歡提問的孩子,包容孩子“不靠譜、不著調”的問題,能夠更好保護孩子的好奇心。

或許這些令我們感到“不可理喻”的問題,正孕育一位偉大科學對世界的叩問。伽利略曾經因為“喜歡質疑問題”受到校方批評;愛迪生因為提問題童年起被鄰居認定“神質不正常”;愛因斯坦“懷疑一切”的信條始終貫穿在他的整個科學生涯;《時間簡史》的霍金也主張,“問題蠢不重要,問才重要”。所以,父母師長的任意回答,或許會扼殺掉未來的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

二、多讚賞,多鼓勵,孩子的提問會“越來越有水準”

面對孩子的提問,回答方式決定孩子的探索能力

孩子願意提問,是因為對知識的渴望和要求上進。孩子通過提問,能夠獲得知識,開拓眼界,促進思維,豐富語言。對創新個性的問題,由衷地表達出讚賞,使孩子體會到快樂;對看似“一無所知”的問題,不能輕視怠慢,不能草率了事,打擊孩子的求知慾望,應當盡力解答,儘可能多使用比喻,用孩子易於理解、已經理解的事物闡述未知的事物,用淺顯的語言闡說知識內涵。

孩子年齡小的時候,提出的問題相對簡單、膚淺,父母師長回答起來相對容易,但是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和知識水平的提高,提出的問題會越來越複雜、深奧,甚至會針對有些問題會反覆疑質,讓父母師長也不知道該如何回答。此時,父母師長要實事求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不能用“成年式婉轉說辭”應付孩子,更不能“感覺顏面受損而火冒三丈”,應當具有“三人行,必有吾師”的虛懷若谷,與孩子一起探討,一起查閱資料,尋找正確的觀點和答案,讓孩子體味探索的樂趣和追求知識的嚴謹性和嚴肅性。這樣,孩子的知識水平會越來越高,提問的問題自然會越來越有“水平”。

隨著社會信息爆炸時代的來臨,知識更新換代的速度越來越快,孩子提問,對父母,對老師,也是一種與時俱進的“刺激”。“給學生一碗水,教師需有一桶水”,“吾生也有涯,而學也無涯”,師者,需要保持勤學的狀態,積極提高自身學問水平,完善自我的知識更新,不接受知識的變化,“強不知以為知”,沒有把問題解釋透徹的能力和水準的師者,就會被孩子淘汰,進而被時代拋棄。

面對孩子的提問,回答方式決定孩子的探索能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耐心回答孩子的每一個提問,在回答問題的同時,引發孩子更深層次的思考,既讓孩子得到積極回應的同時,又能激發他繼續探索的興趣,這才是正確的回答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