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德爐” 你懂多少

“宣德爐” 你懂多少

爐與香是兩生花,互不相離難分割:香的使用離不開爐,爐的誕生源於用香。

追溯爐器的誕生,一是源自當時的祭祀行為,二是源自當時的生活用香。因而爐也常常分為兩種:若是作為祭祀與香道活動使用的爐子,一律不加蓋子,統稱香爐;若是用於日常生活薰香的爐子,一般加用蓋子,統稱為燻爐,瓷爐尤為如此。

故此,如今市面上出現一些用於隔火薰香禮儀的品香爐,在爐口上加作蓋子,乃畫蛇添足的做法。

從古至今,爐的外形有著諸多的延承與革新,大抵是時代的生產力,文化習俗,生活風尚,使用習慣等原因所綜合決定的:上古馨香祭祀時期多簡樸、厚拙,因其受到生產力的限制;漢唐的爐子多數精緻、繁複,得益貴族用香的盛行;宋代的爐風清雅、妍秀,是文人用香的影響;發展到明代爐子沉穆、凝練,是返璞歸真的美學展現。現如今我們用的爐子,多數以明清時期的風格為主,這其中,又以明宣德爐的造詣最高。

有關宣爐藝術與美感的論述比比皆是,說起來也深奧、複雜,咱們不妨講講宣德爐的一些趣事,留作雅談。

1、製作者的爭議

宣德爐由明宣德皇帝朱瞻基親自監製,他任命了兩個總負責人,一個是當時的工部侍郎吳邦佐,此人見於史書記載不多,是以製作宣德爐而聞名的,屬能工巧匠一類,後世宣爐的落款也常用他的名字。

另一位叫呂震。呂震其人,史書記載頗多:永樂時期入仕,歷經三朝,直至宣德。據說他博聞強識,出口成章,是個頗具才華之人,但是心胸狹窄,嫉妒賢能,害過不少名臣。

本來一個能工善作配上一個圓滑聰巧,負責宣爐的製作最恰當不過。但呂震卻死了,死因也頗值得玩味。

《明史·呂震傳》:“祀太廟致齋,飲酒西番僧舍,大醉歸,一夕卒。”

在寺院飲酒,醉死了。

更奇怪的是,史書記載呂震死於宣德元年,而朱瞻基下命製作宣德爐,是宣德三年的事。莫非是重名,此事無法考究。今人認為這是一個懸疑,也有人據此推理,認為所謂宣德三年制作爐子之事並不存在,宣德爐應該是這一時期爐子的一種製作風格而已。

2、仿、贗之別

究竟宣德三年的爐子是否存在,目前仍然存在爭議,但普遍認為宣德三年確有其事。後來吳邦佐在宣德五年,召集工匠仿製了一批近似的爐子,流落民間。後人各個時期也多有仿製:明中期,清康乾盛世,民國等,直到現代。

馬未都先生說,宣德三年宮中“走水”,熔了不少金器,後來都用於作爐了。若是三年做的宣德爐,其中含有百分一比例的黃金。但此事也是傳說。

時至今日,宣德爐由於過於出名,已經成為一個文化風格,依照此風格製作的爐子,均可稱為宣德爐。為作區分,宣德三年的爐子是狹義宣爐,其餘仿製的為廣義宣爐。但是有一點需注意,爐子收藏中,若是仿製,是隻仿器型,不仿底款。若是器型和底款一併仿製了,那就不是仿品,而叫贗品,兩者須得有所區分。

3、宣爐的選用

明代至今不過幾百年,加上清代並未遷都,宣德爐的文化一直延續至今,作為一種高雅、大氣、貴重的文化象徵,現代人多有收藏或贈送宣德爐的。但入門的玩家需謹記:選用宣德爐一定要對其背後文化有所瞭解,免得鬧出笑話。

不同器型的宣爐是有其不同含義的,區別多數蘊含在爐兩側的耳朵上:比如宣德爐中的蚰龍耳爐,製作時是以皇室專用為目的;朝天耳爐是祭祀用;橋耳爐寓意通達入橋,授業解惑,是學校用的。使用的時候最好不要混用,之前見過用魚耳爐禮佛的,魚耳爐是臥室用的,寓意魚水之歡,與佛教毫無關係,若是禮佛誦經時用爐,最好用壓經爐。

贈送爐子也是如此,是送公務人員,可用官帽爐,送經商者,送竹節爐,前者是官場使用,後者代表節節高升,若是提前不做好功課,給識貨之人送錯了爐子,好意變了詛咒,好心做了壞事。

爐是香用之器,香禮之具,學香是離不開爐子的。不僅如此,瞭解爐子的鑑賞和使用,也有助於理解中國傳統的美學思想。

“宣德爐” 你懂多少

宣德爐,是由明宣宗朱瞻基在大明宣德三年參與設計監造的銅香爐,簡稱"宣爐"。

宣德爐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運用風磨銅鑄成的銅器。

為了製作出精品的銅爐,在朱瞻基的親自督促下,整個製作過程,

包括鍊銅、造型必須自《宣和博古圖》《考古圖》等典籍及內府密藏的數百件宋元名窯中,精選出符合適用對象、款制大雅的形制,

將之繪成圖樣,再呈給其親覽,並說明圖款的來源和典故的出處,

經過篩選確定後,再鑄成實物樣品讓其過目,滿意後方準開鑄。

第一,形制。

宣德爐的外形一樣尋常或是方唇、或是圓唇、或是敞口的,

爐腹呈扁形向外鼓出爐底一樣尋常是鈍底圓錐形的三足或是分襠空足。

噴香爐的口上制有爐耳,外形一樣尋常為獸形、橋形可能是了形。

爐的外底一樣尋常都有銘文標識的的年款,

年款的標識與宣德年間的瓷器的標識近似。

“宣德爐” 你懂多少

第二,包漿、光華。

真正的宣德爐包漿天然,混身充塞寶氣,光芒溫潤,並且歷久不亂。

仿冒的宣德爐包漿不天然,泛起出一種賊光,時刻久了就會變得慘淡,很是丟臉。

“宣德爐” 你懂多少

第三,色彩。

真正地宣德爐色彩以紫赤色為主色調,同時還披髮出紅、黃、綠、青、藍、白、金等色彩。

“宣德爐” 你懂多少

第四,鑄工。

真品鑄工很是風雅,質量均勻,形象古樸渾雅,是我國銅器鍛造的頂峰之作。

“宣德爐” 你懂多少

第五,磨損。

真品宣德爐在明朝宣德年間建築,距今已經有幾百年的汗青了,天然有必定的磨損。

真品磨損的蛛絲馬跡很是天然,磨痕也鬥勁勻稱。

偽造的宣德爐為了讓其浮現出陳腐的跡象,

每每會顛末酬報的打磨,建築出磨痕,酬報建築的磨痕每每不太勻稱,

並且極其不天然,這一點裡手鬥勁輕易識別。

“宣德爐” 你懂多少

第六,款識。

正品宣德爐的款識約略有四種:宣、宣德、宣德年制、大明宣德年制。

鬥勁有特色的是,宣字的點不外橫,德字則比我們普通謄錄的少一橫。

並且顛末幾百年,款識也是會有必定磨損的,那些顛末以為做舊的款識很輕易判別。

器形特性

“宣德爐” 你懂多少

器形特性

1、鬲式爐

鬲式爐在宣德爐的存世量僅次於蚰龍,鬲爐的根基形象是光素的,

是以,就像明代傢俱一樣,鬲爐的口角完全取決於它的形象和線條。

這件應該是最典範的明代鬲爐,仔認真看,肚子和腿的線條都很美妙。

“宣德爐” 你懂多少

2、衝耳爐

衝耳爐是依宋代瓷爐制式而成。

宋代悉數的禮樂之器均以夏、商、周之青銅禮樂之器為據,

傳承弘揚,優形化神,創“沖天耳爐”之經典範制,並使其稱為宣德爐之首型。

“宣德爐” 你懂多少

3、朝冠耳爐

朝冠耳,亦稱“判官耳”,在於側面,向上翹起,以其耳形如古時朝冠耳而得名。

宣德天子以此式爐頒賜詹事府、翰林院以及國子監,寄意“加官進爵”,頗富吉利意。

“宣德爐” 你懂多少

4、獅耳爐

獅耳爐,俗稱獅頭爐。

據史料記實,獅耳爐為宣德年間御賜兵部尚書及多半督等軍職要員之器形。

以其意蘊,獅為百獸之首,取其威儀以率六軍之統。

“宣德爐” 你懂多少

5、象耳簋式爐

象耳簋式爐兩側塑象首耳,凡是循“承平有象”之吉利寄意。

這件明代銅象耳宣德爐,象的形象更為抽象,這是明代的一個特點。

“宣德爐” 你懂多少

139萬成交,銅象耳宣德爐

款識:"宣德五年吳邦佐造"楷書款

6、天雞爐

天雞便是鳳凰,龍為帝,鳳為後,鍛造在爐上之天雞耳,遠看似獅,

但形象俯首朝下,雙眼頎長和平,

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有一種低眉嬌媚的認為,

宣德天子以後犒賞後宮,取意比翼雙飛,夫婦恩愛。

“宣德爐” 你懂多少

7、雙魚耳爐

雙魚耳爐初創於宋代官窯,是為瓷爐,

明宣德時,即為宋代瓷爐為根據,涓滴未改,依原樣以銅鑄之,

且隨古意,寄意“魚水之歡”。

此爐應安排在寢室,不克不及放在他處。

“宣德爐” 你懂多少

8、戟耳爐、馬槽爐

戟耳爐、馬槽爐,這兩款爐型公理凜然、威儀堂堂,安靜嚴重貴重,自信沉穩。

遠不美觀須仰望,如岑嶺上之亙古城垣(yuán)安如盤石;

近賞頗敬畏,似上將軍執雙戟於殿堂,浩氣威嚴。

這兩種爐之形制,流行當在明中以降,朝晨過去,尤以康熙馬槽爐為最。

故就存世來看,此二種爐精彩、雅素、大氣、甚為後人尋求。

“宣德爐” 你懂多少

9、“缽”式爐

“缽”,本為佛家器物,由天竺國隨釋教傳入中土,初為化緣之用。

後亦仿之為噴香爐也。

宣系銅爐中,一者“素風”仍然,多素身清雅,柔美好器,當為文房清玩;

二者飾以紋圖,極盡奢華則多為宮廷貴胄之賞器也。

此爐皮色棗紅,包漿肥厚,聲音清越。

爐形呈缽式,兩側飾環耳,線條圓弧流通,形象典雅安靜嚴重,器形古樸大氣,為爐中佳品。

“宣德爐” 你懂多少

10、押經爐

押經爐,顧名思義,便是用來壓經籍的路,其首要特性便是而上的突出。

“宣德爐” 你懂多少

11、蚰龍耳火爐

蚰龍耳爐,即為兩側有兩個素龍耳(或貪吃耳),專門為天子書房之用,

可以零丁放在一個噴香几上,也可以放在案牘正西五尺處,

或是條案上、亮櫃上,六寸以上的大器則可以放在廳、室、殿等處。

“宣德爐” 你懂多少

業內中有人曾言:“距今幾千年前的商周青銅器處處可見,距今五百多年前的正宗宣德爐難見”,

而一些仿製明宣德名爐形象、建築工藝柔美、線型豐滿的銅爐,今朝也成為保藏市場中的“驕子”。

2003年著名收藏家王世襄先生在中國嘉德拍賣的那31件宣德爐,確實以1179.2萬元的價格引起了宣德爐的市場熱潮。

就這一批宣爐中的20件,在2010年匡時秋季拍賣會“王世襄藏銅爐”專場,成交額達到9844.8萬元,成交率100%。

其中,王世襄先生舊藏的一座“明代沖天耳金片三足銅爐”,

在2003年中國嘉德專場時以166.1萬元成交,

在2010年北京匡時秋拍時則以1512萬元成交,在7年時間內增值9倍。

在2010年的拍賣市場上,有3件宣德爐的成交價格超過1000萬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