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除了黄疸外还有什么比较特殊的生理现象?

超级无敌小狒狒self


总结:一些新生儿特殊的生理现象(超全,不收藏就错过啦!)

正常新生儿出生后可以有一些特殊的生理现象和状态,需要注意与病理现象鉴别。

1. 生理性体重下降

生后 3~4 天最明显,不超过出生体重的 10%,5 天左右可恢复正常体重。

低体重早产儿生理体重下降持续时间长,恢复到出生体重需要2~3周或更长。

2. 生理性黄疸

足月儿多在生后2~3天出现,第4~6天达到高峰,血清总胆红素 (TSB)< 204 umol/L(12mg/dl),结合胆红素< 25umol/L(1.5mg/dl),生后 2 周内消退,一般情况好,食欲好。

如果黄疸在生后 24 小时内出现,黄疸程度超出生理性黄疸范围,每天 TSB 上升值> 85umol/L(5 mg/dl),黄疸消退时间延迟,结合胆红素增高等,应视为病理性黄疸。

3. 皮肤特殊表现

(1)胎脂

生后胎脂有保护皮肤免受感染和保暖作用,但皱褶处胎脂可刺激皮肤引起褶烂,对腋下、腹股沟、颈下等皱褶处积聚较多的乳白色黏稠胎脂要用消毒纱布蘸油或散粉揩去,生后数小时胎脂能被皮肤吸收。



(2)生理性红斑

正常新生儿刚出生时皮肤呈粉红色,接触外界空气后,皮肤很快变成红色,生后第 2 天周身皮肤更红,称为生理性红斑。

5~6天后逐渐消退,伴有脱屑。过期产儿不出现生理性红斑。

(3)新生儿红斑

正常新生儿生后1~2天内皮肤出现红斑,原因不明。皮疹呈大小不等、边缘不清的斑丘疹,散布于头面部、躯干及四肢,皮疹多在1~2天内迅速消失,无不适感。


(4)过敏性红斑

部分新生儿对光线、空气或沐浴液肥皂、毛巾、温度等刺激都会出现短暂的过敏而产生红斑,面部和躯干四肢都可以有,其中以躯干部较为多见,严重者红斑可融合成片,一般2~3小时自然消失,但亦有此起彼伏,多数过敏性红斑发生在洗澡之后,这种现象大约生后 1 周左右消失,无需特殊治疗。

(5)粟粒疹

最常见,生后1~2天出现,最多见于鼻尖,面部和躯干上偶尔可见。是皮脂腺分泌不畅,形成黄白色针尖大到粟米大的小点,可高于皮肤,但周围无红晕,数天后自然消失。

(6)蒙古斑

多在2~3岁消失,个别在7~8岁自然消失。


(7)毛细血管瘤

(8)太田痣

有色痣的一种,类似青记,呈暗蓝色成片色斑,多分布于三叉神经第一、二支分布区如上下眼睑、额部、颞部,有时可波及睑、球结膜、口及鼻黏膜。出生时即存在,也有至青春期才发生,终生不退,极少数可恶化。

(9)色素痣

新生儿黑痣出生时即存在,多为良性,一般不延伸,久不消退,极少转化为恶性。

(10)Harleguin 色变

变动体位时,体位上下的肤色变化可交界分明。正常新生儿有时可出现Harleguin 色变,即左侧卧位时,上方即右侧肤色呈少血的苍白色,下方即左侧的肤色则呈多血的鲜红色。当反向卧位时,肤色又交换过来。

这种变化是新生儿血管调节功能不成熟,受重力吸引出现暂时性血管舒缩失调所致。3 周之内,这种变化情况可逐渐消失。

(11)腮裂原残余

腮裂原始胚胎期所遗留的腮裂缝原始组织残余,常见部位在耳前鬓角以及胸锁乳突肌的前缘处,多呈乳头样小型赘生物;有时仅见局部皮肤微凹。少见呈囊、窦、瘘管等表现,后者需手术处理。

(12)脱屑

新生儿表皮与真皮之间的组织不够紧密,腕关节、踝关节等皱褶部以及躯干部在生后2~3天后还可出现脱皮现象。

若出生时即有鱼鳞状脱皮就非生理现象。

(13)生理性脱发

多数脱发数月后可复原,有时可持续数年,但最终均能长出正常的头发,原因未明。

4. 眼部特殊表现

(1)内眦赘皮

眼内眦表层的皱襞覆盖了下面的眼角,又称假性斜视。可随鼻梁的隆起而逐渐消失。

(2)小眼裂

眼睛横径短,两眼距离增宽,鼻梁低,眼睑下垂,常伴有小型上额骨。小眼裂为家族显性遗传。嗜酒母亲新生儿可见这些征象。

(3)视网膜出血

头先露娩出的新生儿视网膜可有出血点,有时还伴有眼结合膜出血、上眼睑出血等,一般认为属于正常现象。

5. 口腔特殊表现

(1)马牙

新生儿上腭中线和齿龈部位,由上皮细胞增生和角化堆积或黏液腺分泌物积留形成浅黄白色的小颗粒,大小如芝麻。民间俗称马牙或板牙,不影响吃奶,不需要治疗,数周后可自然消退。




注意:不要用针去挑,牙龈黏膜破损细菌侵入会导致感染,甚至引发败血症。

(2)螳螂嘴

新生儿口腔两侧颊粘膜部各有一隆起的脂肪垫,俗称螳螂嘴。该脂肪垫可以促使口腔负压增加,有利于吸引乳汁,这是正常现象,不可擦拭及挑破,以免发生感染。

(3)额外齿又叫诞生牙

正常新生儿可出现额外齿,常在乳牙的下门牙位置萌出 1 个或多个易位切牙,该牙松动易落,无轴质。自行不能脱落者,如喂养困难可拔出。


(4)舌系带

舌系带在正常新生儿有个体化差异,可薄可厚,可紧可松。有时舌系带虽然过短过厚,但一般并不影响吸乳动作,部分新生儿日后可逐渐延长。不能延长者在婴儿开始说话时,采用手术方式延长舌系带。

6. 心脏杂音

据统计,约有 60% 正常新生儿于生后 1~2 天内在心前区可听到 II 级以下柔和收缩性杂音。是由于生后胎儿循环过渡阶段,卵圆孔生理性关闭造成。

有时此区还可闻及持续性或逐渐加强的杂音,系动脉导管未完全关闭所致。杂音一般在2~4周内消失。

7. 形态变异

新生儿刻印胎位不正,或产前一段时期内经受母亲骨盆及子宫的强力压迫,或羊水过少、羊水渗漏等因素导致形态变异。

(1)足上翻

宫内压迫所致,发生率千分之一,多见于第一胎。

(2)足底内翻

足底偏向内侧,但踝关节和足跟位置可正常。严重者可形成马蹄足样,后者可在新生儿晚期进行矫形。

(3)足趾弯曲重叠

(4)外耳异常

常见上耳轮或耳廓折叠,外展紧贴于头部等。常在生后数周内恢复正常,但宫内受压时间过长者可致双耳生长不对称。

(5)头颅骨缝闭锁

产道分娩时由于压迫可致头颅变形,骨缝闭锁轻者随生长发育头颅可变圆整,重者可致头颅异常。

(6)颅骨局部凹陷

(7)乒乓头

即颅骨软化,多见于初孕胎儿。当胎儿较早入盆时,因头大,骨盆小,头部受压,因而抑制了颅骨的钙化,生后在顶、枕骨可出现范围不一的颅骨软化区,与佝偻病无关,颅骨的钙化时间早晚不一。

(8)膝部伸直

臀位产的胎儿生后常表现为髋部屈曲,膝部伸直,此为宫内的舒适位,当将其髋部伸直时常出现哭闹。

8. 乳腺肿大和泌乳

新生儿生后来自母乳的雌激素中断,生后 4~7 天可有乳腺增大,单侧或双侧,有的甚至会有少量泌乳。

生后1~2周雌激素水平逐渐降低,最后全部排出体外,乳房肿大现象会自然消退。

9.假月经

新生女婴生后5~7天阴道少量血性分泌物,称为假月经。

一般经过2~4天后即可消失,如果出血量多,持续时间长,应注意考虑出血性疾病。

10. 肠绞痛

指营养状况良好的健康婴儿,每天哭闹至少 3 小时,每周哭闹至少 3 天,发作超过 3 周的情况定义为婴儿肠绞痛,也称为婴儿哭吵。

一般发生在生后2~3周,主要表现为高声哭闹且难以安抚,伴有握拳踢腿和夜啼等。新生儿由于消化道尚未完全发育,肠蠕动的快慢不规则,当肠蠕动过快,肠壁肌肉发生痉挛,发生哭吵。

新生儿出现肠绞痛不是疾病,不影响生长发育。通常在生后3~4个月缓解。

11.新生儿大小便

(1)新生儿小便

新生儿肾功能发育不成熟,已发生新生儿水肿、低血钙症等。

生后数小时开始排尿,每天10~20 次,尿中可有微量蛋白,尿酸较多时尿液可呈粉红色。生后第一天尿量较少,约10ml,生后 36 小时内都很正常。随着哺乳量增加逐渐增多,每天可达 10 次以上,日总量可达 100~300 ml,满月前后可达 250~450 ml。

红色尿:生后2~5天新生儿可于排尿时啼哭并见尿液染红尿布,这与白细胞分解较多使尿酸盐排泄增加记忆小便较少有关,持续数天后消失。

(2)胎便

胎便是胎儿消化道内的羊水内容物包括角化上皮细胞、胎毛、胎脂等,和羊腺分泌物、胆汁等混合成墨绿色的胎粪,黏稠无臭味,随着吃奶逐渐增加和胎粪排空,大便的颜色由墨绿色转为棕色,然后转为黄色。

一般在出生后2~3 天排空,持续排胎便长达 1 周以上者需要排除消化道畸形。

(3)新生儿正常大便

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多是金黄色的糊状便,有的有少量白色的奶瓣。每天次数不一,有时1~4 次,有时 5~6 次,甚至更多些。有的新生儿 2~3 天甚至 4~5 天 1 次,软便或糊状,排便用力,也是母乳喂养常有的现象,俗称攒肚。

人工喂养的新生儿大便黄色或淡黄色,且多为成型便,每天 1~2 次,或 1~3 天排 1 次。

每个新生儿的大便规律不一样,只要精神状态好,体重在恢复生理性体重下降后逐渐增加,就不用太担心大便次数或性状。

参考资料:杨杰,陈超.《新生儿保健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

(转自丁香园smile大月半的帖子)

我是儿科医生孔凯,擅长儿科各种常见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防,儿童生长发育儿童喂养等问题,欢迎大家与我交流讨论,有问题请留言


儿科医生孔凯


新生儿宝宝除了黄疸之外还有很多较常见的生理现象如下:

最常见的就是生理性体重下降

宝宝出生后的1周内常会有体重的下降,一般不会超过出生体重的8%,而且多在几天后就会恢复甚至超过出生体重,这称之为生理性体重下降。它是由于宝宝出生后排出尿液和胎便,且通过皮肤、呼吸等途径丢失了许多水分等原因所造成的。

“马牙”

很多新生儿宝宝在口腔的上腭中线和齿龈部位,常长有一些黄白色、米粒大小的小颗粒,因看起来很像是长出来的牙齿,故而俗称“马牙”。其实,这在医学上叫做上皮珠,它是由上皮细胞堆积或黏液腺分泌物积留而成,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并不影响宝宝吃奶和乳牙的发育,且多在出生后几周内自然消退。

乳腺肿大

无论是男宝还是女宝,在出生后的几天内均有可能出现乳腺肿大的情况。很多宝宝的乳腺肿的像蚕豆甚至核桃大小,这可吓坏了不少家长们。其实,这是由于宝宝在出生后体内仍存有一定量来自于母体的雌激素、孕激素和催激素所造成的,有些宝宝的乳房甚至可以分泌出一些乳汁来,但这些都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一般情况下,这种现象会在生后1-2周内随着宝宝体内的激素水平逐渐降低而消失。

假月经

比乳腺肿大更让家长们担忧的应该就是假月经了。有些女宝会在出生后的前几天从阴道里流出一些血性分泌物,然而这其实也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它是由于在妊娠后期,母亲的雌激素会有一部分进入胎儿体内,但宝宝出生后这种供给被突然中断,所以才会形成类似月经的出血。这种情况也不需要做任何处理,一般持续一周左右就会自然消失。

新生儿红斑

在出生后的前几天,有些宝宝的头部、躯干和四肢的皮肤会出现很多大小不等的斑丘疹,被称为“新生儿红斑”。这种情况也属于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多数在1-2天后就会消失。


欢迎点击“关注”,同我分享更多育儿知识!


陈医生的儿科故事


新生儿脐、眼、臀及皮肤的护理 脐部 每日用75%酒精棉签擦拭,保持脐部清洁干燥。洗澡、换尿布,发现脐部有分泌物时,用75%酒精棉签随时擦拭,正常新生儿脐带3—7日脱落,脐带脱落后,仍需保持脐部清洁,应经常擦拭脐部隐窝处。

臀部 每次便后清洗,保持臀部干燥,必要时涂护臀霜。 眼睛 每天洗澡时用小毛巾擦拭,如眼睛分泌物增多应及时到眼科就医。 皮肤 皮肤皱褶处适当使用爽身粉,以防皮肤摩擦,选择中性、温和沐浴露及香皂,预防脓疱出现,一旦出现,及时就医,避免继发感染。

溢奶、呛奶处理及大便观察 溢奶 含接乳房尽可能把乳晕含入口内,喂乳后竖起轻轻拍背后放下,或让婴儿侧身轻拍后背。 呛咳 常因奶太冲造成,喂奶时避免乳汁分泌过急。如发生呛奶及时刺激婴儿让其大声哭出声音,可以拍背,弹足底,弹耳朵让宝宝大声哭出来,打开气道。如果还是没有缓解及时就医。

大便 母乳喂养的婴儿一般每日5—6次金黄色稀便,几乎每次喂奶均有少许或数天一次大量软便,一般不会出现便秘。真正便秘常见于人工喂养的婴儿,便秘表现为婴儿哭闹、用力而无大便或大便干结,常伴有腹胀。


凑合随遇而安


新生儿会出现生理性黄疸、脐带脱落胎便、体重减轻等特殊生理现象.然后才会入平稳发展期,开始正常的生长发育进程性生周内的特殊生理现象


既然是生理性的现象,大部分都是不用理会的,只是一个生长的必然过程,当然也不是所有的宝贝儿都有这些现象,我家核桃除了眼睛不斜视,其他的现象都有,但要注意病理性的现象,比如病理性黄疸



| 脐带脱落


出生4-7天,新生儿的脐带会自动脱落,如果发生感染立即就医,不要拖沓,任其发展,搞不好会严重变成败血症


| 体重减轻


出生后2-5天,由于母亲的泌乳能力和孩子的吸吮能力都不高,孩子不能吸收足够的水分和营养,会出现体重减轻的现象。1周以后,孩子能正常进食了,体重就不再减轻了


| 呼吸不规则


初生婴儿的呼吸运动比较浅表,呼吸频率快,每分钟40次左右,而且呼吸一般都不稳定,经常会出现一阵快速的呼吸继而又变得缓慢,有时还有短暂的呼吸暂停父母不必过分担心。但如果过了1周,孩子的呼吸频率每分钟超过60次,可能是呼吸增快就要赶快去看医生



| 乳房肿大


受母亲体内激素的影响,新生儿(不分男女)出生1周内通常会出现乳房肿大现象,有时还会泌乳。这也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不需治疗,更不要挤压和按揉孩子的乳房“假月经”:由于受母亲体内雌性激素的影响,新生女婴会在出生后3-7天内出现阴道出血或排出类似白带的白色分泌物的现象。这被称为假月经,是新生儿期的一种正常生理现象一般3-4天自然消失,无须特殊处理,只需在大小便后清洗干净女婴的外阴和臀部即可。


| 四肢屈曲


从出生到满月.新生儿的四肢总是呈现屈曲蜷缩的状态,上肢呈W状,下肢呈M状,这是健康新生儿肌张力正常的表现。随着月龄的增加,孩子蜷曲的四肢会逐渐伸展,父母不要强行捆绑、拉直孩子的四肢,否则就会影响其骨骼的生长



| 脱皮


几乎所有新生儿都会出现脱皮现象,这是由新生儿皮肤的角质层发育不完全.皮肤基底膜不发达,表皮层和真皮层的连接不够紧密造成的,脱皮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随着孩子的发育会逐渐好转,无须特别保护


| 斜视


一般情况下,由于新生儿的眼球尚未固定,眼部肌肉调节不良,大部分孩子会出现暂时性的斜视有的还会出现斗鸡眼。这种斜视是正常的生理现象,父母不必过分惊慌。如果3个月后孩子仍然斜视,则要及时就诊。

#我是桃妈,一个爱说话爱分享的妈妈#


桃妈爱说话


新生儿出生以后会出现很多现象,并没有规定几点哦!

新生儿常见的问题及护理如下

1、胎脂:新生儿出生的时候皮肤上覆盖了一层白色的胎脂,其有保护作用,在出生后数小时后逐渐吸收,不必洗去,但是如果耳后、头皮、腋下及其它皮肤皱褶处遗留的胎脂过厚或者沾有血迹时,应该拿湿毛巾轻轻擦去,然后涂少许润肤油。

2、胎粪:新生儿胎粪是一种粘稠的、呈黑绿色的物质,医学术语中指新生儿的第一次大便。它的组成包括羊水、粘液、胎毛、胆汁以及从皮肤和消化道脱落下来的细胞。新生儿粪便的改变大约需4到5天从胎粪过渡到黄、绿色的大便。

3、生理性体重下降:宝宝出生后的前几天体重可能没有增长,反而下降,这是生理性体重下降,由于宝宝出生后吃奶量还不多,通过排尿、排胎粪或出汗等途径使水分丢失造成的,新生儿在出生后2-4天内体重下降6%—9%,最多不超过10%。随着奶量的增大,进食的增加,约在10天恢复正常,无需特殊处理,加强观察即可。

4、黄疸:

A:生理性黄疸:由于婴儿在胎儿时期体内的红细胞数量较多,(出生后脐带被剪断)红细胞被破坏,产生过量的胆红素,而使新生儿肝脏代谢胆红素的能力降低,多余的胆红素在血液内积聚,故而引起生理性黄疸的现象。宝宝出生2-3天后,皮肤出现轻度发黄,但精神、吃奶都很好,正常新生儿有50%--70%在出生后2--3天出现黄疸,第四天达到高峰,7--14天后便会消退,具有自愈性,不需要治疗。

B:病理性黄疸:宝宝出生后4--6小时出现皮肤发黄,并逐渐加重,家长要及时就医检测及早处理。

5、生理性乳腺肿大:新生儿乳房肿大和泌乳是一种生理现象,无需特殊处理。无论男婴或女婴,在生后几天内都可能出现乳房泌乳或肿大。这是胎儿在母亲体内受到母血中高浓度的生乳素等激素的影响,使乳腺增生造成的。

6、女宝宝假月经和白带:胎儿在母体内受到雌激素的影响,使新生儿的阴道上皮增生,阴道分泌物增多,甚至使子宫内膜增生。胎儿娩出后,雌激素水平下降,子宫内膜脱落,阴道就会流出少量血性分泌物和白色分泌物,一般发生在宝宝出生后3~7天,持续1周左右。无论是假月经还是白带,都属于正常生理现象。家长不必惊慌失措,也不需任何治疗。

7、新生儿溢奶与吐奶: 新生儿的胃部,从正面看是横躺着的,呈不稳定状态,同时贲门部位(胃部入口)还比较松,还不能很好地进行收缩,从而导致进入胃部的奶汁能比较容易地流回食道。首先要弄清楚宝宝是吐奶、还是溢奶,这两者的含意不同,原因和处理方法也不一样。吐奶的量比较多,可发生在喂奶后不久,或半小时以后,吐奶前孩子有张口伸脖、痛苦难受的表情。溢奶则量少,多发生在刚吃完奶时,一般吐出一、两口即止。

改善喂养方法:喂奶粉的宝宝选择适合新生儿的奶嘴,喂奶时,要使奶瓶有一定倾斜,约在45°左右使奶充满奶嘴,以防小儿吸入瓶内的空气。不管是奶粉还是母乳,喂奶后,将婴儿抱起伏在自己肩上,轻拍小儿背部,使空气通过打饱嗝排出来。喂奶后将小儿肩膀以上部位垫高,右侧平卧,也可防止婴儿吐奶。还有就是中医里有介绍,揉婴儿的板门,也可以改善吐奶现象。

8、新生儿腹胀:新生儿腹胀气表现为新生儿腹部充满气体,双腿上提,尖声哭喊。放一只手在宝宝肚子上,用另一只手轻敲,你就会听到响声,就说明宝宝是有点胀的,用手曲成空心拳扣宝宝的小肚子,如果是比较硬的声音的话,那么就是腹胀了。

改善方法:

a、妈妈将润肤油或者橄榄油放数滴于掌心,然后双手对搓,等掌心发热有烧灼感时,将右手或者左手掌心按于宝宝腹部,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方向按摩,按摩至宝宝要大便或排气为止(一般50--100下左右)。注意,手法一定要轻柔。还须注意不要让婴儿腹部受凉。

b、躺着“蹬单车”:把宝宝平躺放在床上,抬起宝宝的腿,在空中模仿“蹬单车”的动作。 好处:这个动作实际上有利于宝宝腹腔和肠道的挤压,宝宝的大腿一蜷一伸,等于是在给肠子做“体操”。

c、趴着!既可以缓解腹胀,又可以锻炼抬头,宝宝的腹部有压力也会有屁或者嗝出来。有时候睡觉不舒服的厉害,趴着睡也可以缓解一下。但是必须有家长在旁边看护,如果旁边没有人,不要给宝宝趴着,不然容易造成窒息。

家长一定要坚持给宝宝喂完奶以后竖抱拍嗝、每天坚持做排气操!

新生儿腹胀需不需要治疗,这需要结合新生儿具体的表现,如果宝宝精神状态好,腹部柔软,排便正常,生长发育良好,这是通常所说的生理性腹胀。家长们就没必要太过于担心。如果宝宝频繁呕吐、排便异常、精神差、哭闹不止等异常变现,则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