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母校開除後他華麗轉身回母校任校長最終官至副部長

2002年12月6日,102歲高齡的菏澤遊子張含英在北京溘然長逝。

張含英是中國水利史上不可或缺的一位名人。

他的人生跨越三個世紀、終生矢志治河七十餘載,被譽為近代中國水利事業的開創者與20世紀中國水利見證人。

被母校開除後他華麗轉身回母校任校長最終官至副部長

▲老年張含英

在百歲之際,他還在辦公室辛勤耕耘。

為實現自己的治河夢想,他執著奮鬥了一個世紀之久。

立志兒時

1900年,張含英出生在八國聯軍入侵中國、風雨飄搖中的山東菏澤。

張含英曾自述道,他的童年有兩件感入心靈而終身難忘的事。

第一件事是他的祖母領他看“修洋樓”的事。菏澤城裡的德國天主教堂在義和團運動中遭摧毀,事後當地須為其賠修。張含英後來知道洋樓的摧毀等舉動,引起了1900年八國聯軍攻破北京,即所謂庚子之變。由於清政府與列強訂了賣國條約,才得平息。所以他每次想到修洋樓,就聯繫到庚子之變,聯繫到他的出生年,進而激起他的愛國熱情。

被母校開除後他華麗轉身回母校任校長最終官至副部長

▲黃河水運

另一件事是黃河水患的威脅。清朝末年,菏澤一帶長期是黃河水災的嚴重地區。張含英祖母常常給他講黃河為患的可怕情景,而張含英在童年也曾常常聽到黃水暴發的報警鑼聲,這就使他產生了改造水利的願望。

首挫北洋

中學畢業後,張含英如願考入北洋大學(今天津大學)攻讀水利。

本該一帆風順的生活卻因另一件歷史大事而改變。

被母校開除後他華麗轉身回母校任校長最終官至副部長

▲天津北洋大學舊址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愛國的張含英毅然加入轟轟烈烈的運動中,卻因此被學校處以開除的處分,要想復學需要具結悔過!

愛國豈可言罪!

張含英憤而離開北洋,毅然赴美留學,先後到伊利諾大學和康奈爾大學讀書,並以優異成績獲得學士與碩士學位。面對可以留在異國他鄉的機會、豐厚的報酬與優裕的生活,張含英留戀祖國,心繫黃河,毅然踏上了歸國之途。

二挫治河

那時的中國,軍閥混戰,民不聊生,黃河上堤防失修,決口頻仍。

1925年,濮陽黃河南岸李升屯決口,山東河務當局邀請具有豐富學識的張含英考察決口情況,張含英針對當時治河的弊病,先後提出了埽工改石工、引黃河水灌田、發電等建議,但終因當時的黃河治理政分多省、觀念技術落後、河政腐敗等原因而不得實行。

之後,黃河連年的大水,終於引起了國內各界對於治河的強烈關注,在各方的呼籲下,黃河水利委員會終於在1933年大水後成立,一貫倡導以近代技術治河的李儀祉、張含英走上了黃河治理的前臺。治河雖有新氣象,但終因全面抗戰的爆發而再而停滯。

1941年,張含英被任命為黃河水利委員會委員長,抗戰時期,河防即國防,治河經費奇缺,修防隊伍歸軍方節制,大堤作為軍事工程管理,黃委會處於艱難維持狀態,難有作為。1943年張含英視察防泛西堤修防,被某些官員嘲笑要不來錢,貽誤河工,張含英即拂袖而去。

被母校開除後他華麗轉身回母校任校長最終官至副部長

(學者收藏家邵楠提供張含英信札)

“雲五先生道鑒:頃奉大札,誦悉一是,承囑如有他作願再商印,盛意殷拳,感謝良殷。現拙著水力學一書正在趕速校對中,不日即可奉請察閱指教也,先此肅復,只頌著祺。 張含英拜啟七月七日”

這是1936年7月7日,張含英寫給曾任商務印書館編譯所所長王雲五的一封信,此信中所言的即是商務印書館出版《水力學》一事。從事水利工作70多年間,張含英還先後寫出了《治河論叢》,《黃河志-水文與工程》、《水力學》、《歷代治河方略述要》、《黃河治理綱要》、《防洪工程學》、《水利概論》、《工程與水利》、《明清治河概論》等著作,均是我國水利史上的名典。

華麗轉身

1948年2月1日,天津火車站廣場上數百名學生焦急地等待他們的新校長,老學長張含英校長的到來。

當頭戴紳士帽的張含英被學生們抬到了高臺,他激動地說“同學們,既然叫我來,不管怎麼樣,我也要負起責任來,大家一塊把學校秩序恢復起來,把學校辦好”,學生們無不歡欣鼓舞。

原來,北洋大學自1946年遷回天津後,二年多的時間內,茅以升、金問洙、鍾世銘、劉仙洲均以各種各樣的原因或未到任或辭任北洋大學校長,長達兩年多的校長空缺讓師生們內心非常不安,而張含英的到任讓他們吃了“定心丸”。

被母校開除後他華麗轉身回母校任校長最終官至副部長

▲張含英所著《水力學》

時隔30年,張含英由北洋棄子華麗轉身為北洋大學的掌門人。

剛剛到任的張含英吃在食堂,住在教室,教授和學生們友善地笑稱“校長的房子很大”,按照上任前與國民政府談好的條件,張含英爭取到了寶貴的教學經費,增購圖書、修繕校舍、拓展實習基地,建立土木工程等五個研究所,張含英本身就是一個有肚量的人,他認為一個工程師沒有肚量是很難成大事的,於是他把“量”放進他的教育理念中,提出“德、才、學、識、量”的教育方向,並推而廣之,從而北洋大學教授與學生面貌煥然一新。

喜迎新生

張含英曾說過,自己有三個生日,第一個即是自己的出生日,第二個是新中國成立的日子,第三個是他入黨的日子。

1949年1月15日,天津解放,張含英毅然留在天津,親自歡迎解放軍進城,把北洋大學完完整整地交到新政府手中。

1949年6月,在第二野戰軍後勤部司令兼政委段君毅的懇請下,張含英再赴治河一線,任解放區黃河水利委員會顧問。當時解放區黃委會防汛會議決定:當年防汛工作,要"保證陝縣黃河水流漲到16000立方米每秒時,下游大堤不決口"。歷史上從來無人敢保證黃河大堤不決口!中國共產黨人氣衝雲霄的氣魄,讓張含英既震驚又佩服,深感天下大變,換了人間。但同時他又很振奮,因為在這樣一個前所未有的新時代中,自己必然能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為人民治黃而工作,實現自己久已蘊藏的黃河夢。

被母校開除後他華麗轉身回母校任校長最終官至副部長

▲1952年水利部公函,三個簽名章分別為:傅作義、李葆華、張含英

之後,因為全中國水利事業的發展需要大批的人才和管理者,張含英被任命為水利部副部長兼技術委員會主任,參與籌劃包括黃河治理在內的全國水利建設。

此後三十多年,張含英在水利部副部長、水利部顧問的重要的崗位上為新中國的水利事業發揮著自己的重要作用。

1981年,在張含英數十年的強烈要求下,中共黨組織伸開雙臂,擁抱了這位追求了四分之一個世紀的赤子。

2002年,張老病逝,中共中央發出的訃告稱其為“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