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那些事之:步步驚心 後宮鬥法 慈禧毒殺慈安獨攬大權?

慈禧是研究晚清中國繞不開的一個人物,榮耀等身,毀謗滿身。

雖然後世公認她出賣太多國家利益,但是,僅僅作為一個女人,在步步驚心、波詭雲譎的政壇能長期屹立不倒,這個女人幹練的政鬥手腕,老辣的政治謀略,在中國歷史普遍男人當政的時代中,是絕無僅有的。

這個女人,一出場就穩準狠,1861年發動辛酉政變,作為政壇素人,誅殺政壇老炮,顧命八大臣,開始垂簾聽政。

晚清那些事之:步步驚心 後宮鬥法 慈禧毒殺慈安獨攬大權?

然後一直到1908年去世,作為晚清的實際統治者,這個女人操控大清政權長達47年,期間經歷了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戊戌政變,義和團運動,八國聯軍侵華等等清王朝的重大統治危機。

她以及她掌控的清王朝都安然度過。

數字是最有說服力的,慈禧在位時雖然也是風雨飄搖,危機重重,但是,畢竟王朝延續了近半個世紀,而慈禧死後三年,大清王朝就嗝屁了。

作為咸豐皇帝的嬪妃,慈禧1852年入宮,被封為蘭貴人,同是這一年,咸豐冊立廣西右江道穆揚阿的女兒為皇后,就是後來的慈安皇后。

統領後宮,母儀天下的位置落在了慈安的身上,這葉赫那拉在起跑線上了先輸一局。

但是,慈禧的肚皮比較爭氣,進宮四年後就為咸豐生下兒子載淳,慈安肚子卻沒慈禧給力,沒有為皇帝誕下龍種。

春秋大義,母以子貴,慈禧扳回一局。

咸豐皇帝膝下人丁不旺,只有兩兒一女,其中一個兒子生下來當天就死了,他自己也31歲就死了,沒能繼續播下龍種、再生皇子,只剩下慈禧生的載淳一個兒子,這樣,唯一獨苗載淳就成了當然的皇太子,就是後來的同治皇帝,慈禧就成了皇帝的親媽。

晚清那些事之:步步驚心 後宮鬥法 慈禧毒殺慈安獨攬大權?

這下,雖然慈安是太后,位置顯貴,但是,架不住慈禧是皇帝的親媽啊,這宮斗大戲,慈禧算是贏定了。

枕頭邊上的人,什麼性格當然是門清的,這咸豐皇帝料到自己死後,慈禧不會是省油的燈,會爭權,就留了個後門,制約慈禧,以備不時之需。

這個預案就是:咸豐給慈安下了一道密旨,如果慈禧依仗兒子是皇帝,干預朝政,驕縱不法,你可以出示密旨,按祖宗家法進行懲治。

這下,慈禧的命門被慈安控制著,宮斗大戲,貌似慈安是又贏定了。

果然,慈禧掌權後越來越無法無天,各種跋扈,於是慈安給慈禧出示了終極大殺器:咸豐密旨,慈禧看了大吃一驚,心裡雖然一萬隻草泥馬在奔騰,但是也沒辦法,從此小心的夾著尾巴做人,對待慈安各種逢迎,體貼照顧。

步步驚心啊,慈安抓住慈禧的命門,慈禧就得和她做好姐妹,慈安如果聰明,就應該寶貝好鹹豐給她的終極大殺器。

晚清那些事之:步步驚心 後宮鬥法 慈禧毒殺慈安獨攬大權?

可是,蠢得人終究是蠢,你就是給她安排好千條妙計,她還是贏不了。

咸豐要是知道慈安後面的愚蠢作為,估計在下面棺材板肯定按不住了。

有一回,慈安生病,吃了太醫開的各種藥,都沒什麼效果,一氣之下,慈安拒絕吃藥。沒想到,幾天之後,她的病居然奇蹟般的好了。

大病初癒,慈安興高采烈地到頤和園踏青,看到慈禧左臂纏著白紗。她十分驚異,就上前問慈禧原因。

慈禧輕鬆的回答道:"前幾天,我見你病臥床榻,面色蒼白,心裡很難過,因此就從我左臂膀上割下一片肉,讓人煮湯為你滋養身子,以表我的一片誠意。"

慈安一聽,感動的眼淚那是嘩嘩的流啊:唉,這麼好的一個人兒,先帝怎麼還懷疑呢。

說罷,便回宮中,取出咸豐皇帝的臨終密諭,當著慈禧的面,燒為灰燼。

話說玩政治這個東西,是需要天賦的,慈安這種蠢得可愛、見識可憐的女人,怎麼鬥得過慈禧。

從此以後,慈禧又開始放縱起來,經常頂撞慈安,對一些朝政大事獨斷專行,根本不和慈安商量。

怎麼樣,咸豐棺材板按不住了吧,慈安對燒燬密旨這下是真的後悔了,但又有什麼辦法呢,太阿倒持,自己蠢得該死。

該死的總會很快到來,光緒七年春,京師到處謠傳慈禧生了重病,沒過多少天,結果死的是慈安,暴斃,慈禧呢,啥事沒有,永遠健康。

晚清那些事之:步步驚心 後宮鬥法 慈禧毒殺慈安獨攬大權?

野史記載,是慈禧為了搬掉慈安這塊她專權道路上的絆腳石,密令太醫用不對症之藥,將慈安害死的。

通常謀殺案,那謀殺者必定是有動機的,慈安死了,誰是最大的受益者,誰就可能是最大的嫌疑者。

隨著這位比慈禧還小兩歲的慈安皇太后突然暴斃宮中,清廷的垂簾聽政由兩宮並列驟然變成慈禧一人獨裁。

不言而喻,慈安的死,慈禧是最大的受益者。有慈安在,慈禧就不敢那麼明目張膽、恣意妄為。慈安一死,權力盡歸西宮,從此兩宮垂簾格局變為西宮獨尊,慈禧可以惟我獨尊、專執國政而無所忌憚。

因此,對於她的死因朝野上下議論紛紛,人們自覺不自覺地將她的猝死與慈禧聯繫起來。

當時的朝廷重臣,時任軍機大臣的左宗棠,聽說慈安突然得病死了,跳起腳大叫:“昨天早朝的時候,太后還神清氣朗,哪裡像有病的人,這麼就死了?就是暴病,也不會走的這麼快吧?”。

於是,朝野上下關於慈安的死的種種猜測不脛而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