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那些事之:步步惊心 后宫斗法 慈禧毒杀慈安独揽大权?

慈禧是研究晚清中国绕不开的一个人物,荣耀等身,毁谤满身。

虽然后世公认她出卖太多国家利益,但是,仅仅作为一个女人,在步步惊心、波诡云谲的政坛能长期屹立不倒,这个女人干练的政斗手腕,老辣的政治谋略,在中国历史普遍男人当政的时代中,是绝无仅有的。

这个女人,一出场就稳准狠,1861年发动辛酉政变,作为政坛素人,诛杀政坛老炮,顾命八大臣,开始垂帘听政。

晚清那些事之:步步惊心 后宫斗法 慈禧毒杀慈安独揽大权?

然后一直到1908年去世,作为晚清的实际统治者,这个女人操控大清政权长达47年,期间经历了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戊戌政变,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等等清王朝的重大统治危机。

她以及她掌控的清王朝都安然度过。

数字是最有说服力的,慈禧在位时虽然也是风雨飘摇,危机重重,但是,毕竟王朝延续了近半个世纪,而慈禧死后三年,大清王朝就嗝屁了。

作为咸丰皇帝的嫔妃,慈禧1852年入宫,被封为兰贵人,同是这一年,咸丰册立广西右江道穆扬阿的女儿为皇后,就是后来的慈安皇后。

统领后宫,母仪天下的位置落在了慈安的身上,这叶赫那拉在起跑线上了先输一局。

但是,慈禧的肚皮比较争气,进宫四年后就为咸丰生下儿子载淳,慈安肚子却没慈禧给力,没有为皇帝诞下龙种。

春秋大义,母以子贵,慈禧扳回一局。

咸丰皇帝膝下人丁不旺,只有两儿一女,其中一个儿子生下来当天就死了,他自己也31岁就死了,没能继续播下龙种、再生皇子,只剩下慈禧生的载淳一个儿子,这样,唯一独苗载淳就成了当然的皇太子,就是后来的同治皇帝,慈禧就成了皇帝的亲妈。

晚清那些事之:步步惊心 后宫斗法 慈禧毒杀慈安独揽大权?

这下,虽然慈安是太后,位置显贵,但是,架不住慈禧是皇帝的亲妈啊,这宫斗大戏,慈禧算是赢定了。

枕头边上的人,什么性格当然是门清的,这咸丰皇帝料到自己死后,慈禧不会是省油的灯,会争权,就留了个后门,制约慈禧,以备不时之需。

这个预案就是:咸丰给慈安下了一道密旨,如果慈禧依仗儿子是皇帝,干预朝政,骄纵不法,你可以出示密旨,按祖宗家法进行惩治。

这下,慈禧的命门被慈安控制着,宫斗大戏,貌似慈安是又赢定了。

果然,慈禧掌权后越来越无法无天,各种跋扈,于是慈安给慈禧出示了终极大杀器:咸丰密旨,慈禧看了大吃一惊,心里虽然一万只草泥马在奔腾,但是也没办法,从此小心的夹着尾巴做人,对待慈安各种逢迎,体贴照顾。

步步惊心啊,慈安抓住慈禧的命门,慈禧就得和她做好姐妹,慈安如果聪明,就应该宝贝好咸丰给她的终极大杀器。

晚清那些事之:步步惊心 后宫斗法 慈禧毒杀慈安独揽大权?

可是,蠢得人终究是蠢,你就是给她安排好千条妙计,她还是赢不了。

咸丰要是知道慈安后面的愚蠢作为,估计在下面棺材板肯定按不住了。

有一回,慈安生病,吃了太医开的各种药,都没什么效果,一气之下,慈安拒绝吃药。没想到,几天之后,她的病居然奇迹般的好了。

大病初愈,慈安兴高采烈地到颐和园踏青,看到慈禧左臂缠着白纱。她十分惊异,就上前问慈禧原因。

慈禧轻松的回答道:"前几天,我见你病卧床榻,面色苍白,心里很难过,因此就从我左臂膀上割下一片肉,让人煮汤为你滋养身子,以表我的一片诚意。"

慈安一听,感动的眼泪那是哗哗的流啊:唉,这么好的一个人儿,先帝怎么还怀疑呢。

说罢,便回宫中,取出咸丰皇帝的临终密谕,当着慈禧的面,烧为灰烬。

话说玩政治这个东西,是需要天赋的,慈安这种蠢得可爱、见识可怜的女人,怎么斗得过慈禧。

从此以后,慈禧又开始放纵起来,经常顶撞慈安,对一些朝政大事独断专行,根本不和慈安商量。

怎么样,咸丰棺材板按不住了吧,慈安对烧毁密旨这下是真的后悔了,但又有什么办法呢,太阿倒持,自己蠢得该死。

该死的总会很快到来,光绪七年春,京师到处谣传慈禧生了重病,没过多少天,结果死的是慈安,暴毙,慈禧呢,啥事没有,永远健康。

晚清那些事之:步步惊心 后宫斗法 慈禧毒杀慈安独揽大权?

野史记载,是慈禧为了搬掉慈安这块她专权道路上的绊脚石,密令太医用不对症之药,将慈安害死的。

通常谋杀案,那谋杀者必定是有动机的,慈安死了,谁是最大的受益者,谁就可能是最大的嫌疑者。

随着这位比慈禧还小两岁的慈安皇太后突然暴毙宫中,清廷的垂帘听政由两宫并列骤然变成慈禧一人独裁。

不言而喻,慈安的死,慈禧是最大的受益者。有慈安在,慈禧就不敢那么明目张胆、恣意妄为。慈安一死,权力尽归西宫,从此两宫垂帘格局变为西宫独尊,慈禧可以惟我独尊、专执国政而无所忌惮。

因此,对于她的死因朝野上下议论纷纷,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将她的猝死与慈禧联系起来。

当时的朝廷重臣,时任军机大臣的左宗棠,听说慈安突然得病死了,跳起脚大叫:“昨天早朝的时候,太后还神清气朗,哪里像有病的人,这么就死了?就是暴病,也不会走的这么快吧?”。

于是,朝野上下关于慈安的死的种种猜测不胫而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