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唯一一所女子監獄,對話這樣一群“繡娘”


在上海唯一一所女子監獄,對話這樣一群“繡娘”

上海市女子監獄

上海市女子監獄成立於1996年10月22日,地處松江泗涇鎮,佔地面積47公頃,是上海唯一集中關押女性服刑人員的監獄。

監獄重視文化元素對塑造監獄品質、提升監獄工作質量的引領作用,努力探索“內化於心”的文化育警和教育改造模式,著力推進“母親文化”建設,以理性的教化與感性的柔化相結合,逐步實現服刑人員價值取向的改變。

梵高名畫《星空》、栩栩如生的金絲猴母子、浪漫唯美的母牽子背影、寫意的中國花鳥……

如果不說,看到這些作品你肯定以為是一幅幅畫作,只有近距離觀察你才會知道,原來這些都是用絨繡製成的,而更難以置信的是,這些精美、精湛的絨繡作品,都出自一群女犯之手。

2018年10月8日,在上海市女子監獄第六監區的勞動車間,12名女犯專心致志地埋首在各自的織架上,拿著針線的右手熟練地上下穿拉,她們的針下,奧黛麗•赫本的面龐清晰可見,一朵朵飽滿鮮豔的花卉正在綻放。

她們之中不少是處刑十年以上的重刑犯,人生原本無望,卻沒想到每天這樣一針一線,居然真的心靜下來了,而長年累月繡著母子情深的作品,也重新喚醒了她們向善的渴望。

改造和新生的希望,就這樣一天天在心底紮根了。

從不願意學到“喜歡上” 外籍犯說絨繡徹底改變了她

來自泰國的服刑人員撒某(化名)看上去比較內向,2006年她因販毒被判無期,進入女子監獄服刑。悔恨與絕望交織,一開始的她被人生無望的情緒籠罩,拒絕與其他人交流。

“剛來的時候,話都聽不懂,漢語也不想學,也不想要別人教。”過了幾年這樣的日子,2012年5月生日的那天,監獄民警送了她一份禮物——學絨繡。

一開始撒某的內心是拒絕的,不會畫畫、對手工不感興趣,個性又倔,有不懂的也不願張口問。

改變的發生,源自於監獄民警和同伴多次的鼓勵。在大家的鼓勵下,她終於鼓起勇氣張口跟老師交流,“當時老師還對我笑,我也對老師笑了。”

她的第一幅絨繡作品是一對母子金絲猴,在展品室,我們見到了這幅作品。

在上海唯一一所女子監獄,對話這樣一群“繡娘”

母金絲猴懷裡摟著小金絲猴,母子雙眼炯炯有神,金色毛髮被陽光照得透亮,整幅作品充滿母愛的溫馨。

撒某告訴東方網·縱相新聞記者,她的媽媽在她4歲時便得病去世了,但繡制的過程中,她常常會想起自己的爸爸。“以前我每次回家,爸爸都會張開雙臂擁抱我。”講到這裡,她禁不住聲音哽咽了。

身陷囹圄的苦澀、對父親和家人的思念、對自己罪行的悔恨,深深地折磨著她的心。

“女犯一般心思比較細膩,所以我們絨繡一個重要主題就是母愛文化,這個比較能喚起她們的向善心以及對家庭和社會的責任感,”上海市女子監獄副監獄長李翠萍說,“這對於犯人的自我改造和矯治,是很有幫助的。”

在上海唯一一所女子監獄,對話這樣一群“繡娘”

在展品室裡,還有撒某的另一幅作品——梵高名畫《星空》。

撒某說,“這幅畫跟我剛入監的心境很像,畫面亂亂的,感覺很壓抑。”她說,“好在還是有月亮的光在照耀,就像當時警官和同伴給我的鼓勵。”

學了絨繡之後,她表示自己變寬厚了很多,作為在絨繡小組時間最長的老學員之一,撒某現在無私地幫教新人、分享經驗。

對此,見證了撒某蛻變過程的主管民警陳慧湘介紹,經過在絨繡小組的學習和磨鍊,服刑人員心性變得更加平和,“違紀率普遍比以前下降不少。”

現在對於絨繡是什麼感情?撒某毫不猶豫地回答“愛上了”。為了精進自己的技藝,她還通過民警的幫助,買了很多書來看。

原本被判無期,經過減刑,撒某還有5年就要刑滿了。


在上海唯一一所女子監獄,對話這樣一群“繡娘”

談到回去後的打算,她表示,要將自己在獄中學會的絨繡技能和泰國針法繡結合起來,探索一些創新繡法,教給同鄉們。

“回去之後,我想讓爸爸看到我的改變。”說到這裡,她神情堅定,“我已經不是以前的那個我了。”

一針一線中學會“慢工熬好湯”

叛逆少女讀懂家信上的淚痕

父母的掌上明珠、從小學習油畫、某知名大學編導系學生、大三開設了自己的工作室、入獄時年僅19歲……白皙纖瘦的服刑人員扈某(化名),可以稱得上是一名“天之驕女”。


在上海唯一一所女子監獄,對話這樣一群“繡娘”

父母高齡生女,一直以來她都被雙親捧在手心。青春期代溝大,雙方難以交流,加上父母年事已高,管束有心無力,人生之路開始偏離。

“那時候很任性,沒有是非對錯的觀念,”扈某表示,“接觸社會之後迷失了自己,眼裡只看到利益。”

2011年,19歲的她因合同詐騙被判了十年。一步走錯,雲端之上,跌落懸崖。入獄之初,她感到人生絕望,將自己封閉起來,對於監獄民警的關心也很牴觸。

但監獄民警一直鼓勵她:“監獄束縛了你的人身自由,但並沒有束縛你的思想。在這裡,你一樣可以繼續畫你之前沒有完成的人生畫作。”

這番話點醒了她。她從抑鬱和消沉中艱難走出,參加監獄藝術團、編排音樂劇、學習蘇繡,2016年下半年,加入了絨繡小組。

在上海唯一一所女子監獄,對話這樣一群“繡娘”

剛開始學絨繡,她覺得這個應該比蘇繡簡單,上手之後發現並非如此。

“一個很小的格子要分4根線去繡,一個下午只能繡出一小塊,兩三個月才能完成一副像樣的作品,真的很考驗耐心。”

絨繡“慢工出細活”的特點,對她的心性也是一種很好的磨鍊。失去自由是痛苦的,在付出沉重代價的同時,她終於學會了人生必須要腳踏實地。

在上海唯一一所女子監獄,對話這樣一群“繡娘”

絨繡也讓她明白了“責任”二字的份量。扈某表示,以前自己自私任性,不懂感恩,“現在每次拿起針線,都會想起我的媽媽。”

現在她會在父母生日的時候,主動跟他們說“生日快樂”,天冷的時候會提醒他們加衣,父母對她的改變很驚訝。

扈某稱,父母每個月都來探視自己,也經常寫信,“有時候拿到信,可以明顯看到上面有媽媽的淚痕,”說到這裡,她的臉上盡是自責和歉意,“父母的愛太重了。”

在上海唯一一所女子監獄,對話這樣一群“繡娘”

反思自己過去所犯的罪行,她表示,剛進來其實沒覺得自己哪兒錯了,現在真的認識到,當初確實是丟失了底線,傷害了無辜的被害人,自己也在青春年華時失去了自由,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同時,讓耄耋之年的父母在外孤立無援,對他們也造成了很大的傷害。

“今後只有努力做一個更好的人,才能彌補當初犯下的錯,對得起監獄民警的幫助,對得起社會給的重新做人的機會,對得起父母的這份愛。”

記者 | 王玲 許明 馮茵倫

視頻 | 丁一涵 蔡黃浩 汪鵬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