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的兒子名字裡都有個“永”字,但十五阿哥卻沒有,這是為什麼

我們都知道乾隆之後就是嘉慶帝了,據史書上記載,嘉慶帝的全名叫愛新覺羅·顒琰,而乾隆其他的兒子名字裡都有個“永”字,嘉慶帝與其他兄弟名字都不一樣。其實他原來名字叫做愛新覺羅·永琰,為什麼在登基之後卻把名字改了呢?其實這裡面涉及一個封建社會的敏感文化,那就是避諱。清朝乃至整個封建社會,皇室成員的姓名對於其他人來說是需要避諱的,這是怎麼回事呢?既然可以讓其他人避諱自己的名字,那嘉慶帝為什麼還一定要改名字呢?

乾隆的兒子名字裡都有個“永”字,但十五阿哥卻沒有,這是為什麼

首先我們來說一下古代的避諱是怎麼回事吧。在封建社會皇室中君主和尊長的姓名,別人要避免直接說出來或者寫出來,以示尊重,這種文化在古代已經綿延了很久了。例如在漢武帝劉秀的時代,為了避諱“秀”字,他下令把秀才改成了茂才。在清朝乾隆的時候,老百姓家裡都不能貼五福臨門的對聯或者字符,這是因為乾隆皇帝的曾祖父,也就是順治皇帝的名字是福臨,所以老百姓不能使用跟福臨有關的字眼。不僅皇帝的名字需要避諱,有時候就連皇后的名字也需要避諱,著名的呂后名字叫呂雉,那時候的野雞本來叫稚雞,就是為了避諱“稚”字,才改成叫野雞的。

乾隆的兒子名字裡都有個“永”字,但十五阿哥卻沒有,這是為什麼

那嘉慶帝為什麼非要改自己的名字呢?我們先假設他沒有改名字,還叫永琰,假設學堂正在上課,先生正在教授詩經,詩經中有一句詩句是: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匪報也,永以為好也!當先生教孩子們唸書的時候,發現念著念著學生們沒了聲音,抬頭一看,所有的學生都盯著自己,滿臉驚恐,然後這位先生就被朝廷抓起來了,罪名是妄議聖上的名諱,想一想這樣的畫面就很搞笑。你不要覺得這樣的事情不可能發生,對於清朝那樣一個愛搞文字獄的朝代,這樣的事情是非常有可能會發生的。

乾隆的兒子名字裡都有個“永”字,但十五阿哥卻沒有,這是為什麼

清朝皇帝名字的避諱嚴格來說是從康熙開始的,之前並沒有這麼嚴重。康熙的兒子都是“胤”字輩的,例如雍正名字叫愛新覺羅·胤禛。老百姓一看,這個字以後不能用了,而這個“胤”字在老百姓的生活中,本來也不常用,所以避諱就避諱吧。如果是常用的字,其他的皇帝又是怎麼避諱的呢?一般用的是敬缺末筆。例如康熙的名字是玄燁,老百姓避諱的時候寫“玄”都要去掉最後那個點。雍正名字裡那個“胤”字,書寫的時候一般是去掉末筆,而到了嘉慶帝,“永”字不論是說還是寫都是很常見的字,如果不讓老百姓說和寫是很不現實的,所以嘉慶帝直接把“永”字改成了“顒”。

乾隆的兒子名字裡都有個“永”字,但十五阿哥卻沒有,這是為什麼

改了名字之後,“顒”字在普通老百姓生活中並不常見,避諱起來也比較方便。說起來像嘉慶帝這樣為了老百姓方便而改自己名字的,還是頭一個。而且改了名字後,由於讀音相同,說起來也不算打亂了祖上的排輩。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看史書和看電視的時候,看到剛開始叫十五阿哥是永琰,後來史書中嘉慶帝又叫做顒琰了。

總而言之,十五阿哥名字裡原來也是有“永”字的,不過他登基做了皇帝,所以為了方便自己的兄弟,方便老百姓,不讓自己的名字影響老百姓的生活,所以才把名字改成顒琰,這樣一來也算是皆大歡喜了。其實歷史上對於名字避諱的故事還有很多,各位小主,你們還知道哪些關於避諱名字的好玩故事嗎?歡迎大家在下方評論區留言分享,喜歡的朋友們請點個贊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