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元朝天啃下脫貧“硬骨頭”為群眾謀更多幸福

“願望?趁胳膊腿兒還有勁,明年帶老伴出去旅遊一趟。”可在30多年前,陳德明最大的願望卻是能遇到個好年景,全家人多吃幾頓飽飯。

59歲的陳德明是廣元市朝天區李家鄉老林村二組建卡貧困戶,2014年從種植高山露地蔬菜起步,到養殖土雞脫貧,再到栽培羊肚菌致富,2016年收入超過5萬元,一舉摘掉了多年的窮帽子,日子一天天美起來。

從2013年底建檔立卡貧困村64個、貧困人口7421戶25518人,貧困發生率13.45%;到2017年底37個貧困村退出、20535名貧困人口脫貧,貧困發生率下降到2.62%;易地移民搬遷、發展致富產業、激發內生動力,朝天區用堅實的步伐啃下脫貧攻堅的一個個“硬骨頭”,為廣大群眾謀來了更多幸福。

創新“菜單選擇” 安居開啟幸福門

見到陳雲貴老人時,他正坐在易地扶貧集中安置點的新房前,眯著眼睛邊曬太陽邊聽大喇叭裡的扶貧政策宣講。61歲的陳雲貴是大灘鎮自然村七組建卡貧困戶,從茅草房、石板房,到木架房,再到如今寬敞明亮、結實牢固的磚混房,陳雲貴先後蓋了七次房。把多半輩子都耗在蓋房上的他感慨:“這輩子我不是在蓋房,就是在蓋房的路上。”

陳雲貴能從野豬成群、海拔高達1400米的大山深處搬到交通信息都暢通的平壩裡安家,得益於朝天區創新實施的“菜單式選擇、差異化補助”易地扶貧搬遷模式。

2016—2018年,朝天區2676戶9086名貧困人口自主選擇分散自建、規模集中、城鎮購房、政府兜底4種安置“菜單”,統規統建、統規聯建、統一代建、農戶自建4種建房“菜單”,住上了配套設施齊全、安全美觀的新房子。

“農民不安居,脫貧就是一句空話。”廣元市委常委、朝天區委書記蔡邦銀對此深有感觸,面對“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問題,我們只有把易地扶貧搬遷作為破解深度貧困的關鍵之舉,精準破解“怎麼搬”和“搬出來以後怎麼辦”問題,努力做到搬遷一戶、脫貧一戶,才能幫助像陳雲貴這樣的群體挪窮窩、斬窮根。

據瞭解,目前,朝天區通過積極鼓勵和引導集中安置戶發展鄉村旅遊、生態種養、現代服務業“三大產業”,分散安置戶發展庭院經濟、休閒經濟、紅利經濟“三大經濟”,對城鎮購房戶實施就業促進、創業扶持、政策增收“三大工程”,已實現了搬遷戶穩定增收。2018年,預計易地扶貧搬遷群眾人均收入可達4500元以上。

聚焦“穩定增收” 樂業有道奔小康

“水生霧,霧生珠,今天這樣的溼度正適合銀耳生長。”11月13日早晨,一場夜雨後的柏楊鄉三友村雲霧升騰,貧困戶王思遠起床第一件事就是趕到自家的種植大棚揭開門簾,讓霧氣滲透到大棚裡去滋養正在生長的銀耳。

“山高路陡石頭多,種一坡才收一籮。”今年,山高地瘦的三友村因地制宜,利用富集的青槓林資源,大力發展起了食用菌產業。王思遠栽培了5000椴銀耳,在農技員的悉心指導和他的精心管護下,他的銀耳在同一批種植戶中,產量最高、收成最好。“已經賣了30000多元了,正籌謀著明年再擴大一倍規模。”

而一山之隔的深度貧困村捍紅村,產業發展先行先試,在產業獎補政策的激勵下,如今已是“戶戶有門路、人人能增收”的興盛景象。“今年全村共栽培香菇25萬袋、5萬椴,天麻6萬椴,金耳2萬椴,年戶均增收超過20000元。”見證了該村產業從一窮二白到遍地開花的村支部書記趙思貴深知其中不易,“別人花一分功夫,我們就要花十分甚至百分的功夫。”

產業壯根基,紅利還需管長遠。目前,朝天區已形成“5+N+村+戶”農業特色產業發展格局,建成萬畝現代農業園區9個、村特色產業示範園近300個,戶辦小庭園1.2萬餘個,特色產業收入已佔到貧困戶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0%以上。

同時,該區探索實行“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新型經營主體+村級集體經濟+貧困戶”等利益聯結機制,各類新型經營主體帶動50%以上的貧困農戶發展產業穩定增收。

實施“志智雙扶” 齊心提振精氣神

初冬的寒風呼嘯著刮過山埡,空中還飄著雪花。幫扶幹部張清林的身影出現在臨溪鄉清水村貧困戶李學成的院壩裡,每次前來,張清林都不忘與當地群眾共學黨的惠民好政策。

“講好‘本地話’、講活‘百姓話’,到什麼山頭唱什麼歌。”張清林說,“目的就是讓老百姓坐得下、聽得懂、記得住,他們思變思進思乾的熱情才會被充分調動。”

地方貧困,觀念不能“貧困”。扶貧先要扶志。培育思想動能、激發內生動力,以“共學政策、共謀發展、共解難題、共樹新風、共慶佳節、共話感恩”為主要內容的結對認親“六共”行動正是朝天區的創新舉動之一。

為打造持續強勁的脫貧動力,今年,朝天區還常態化開展了送文藝演出、文明新風、脫貧攻堅政策宣傳、法治宣傳、科普宣傳、衛生健康、家風家訓進基層的“七進村社”活動,廣大群眾紛紛點贊說,“又接地氣,又鼓幹勁。”

“截至目前,‘七進村社’活動已開展52場次,實現了全區214個村全覆蓋。”朝天區文明辦相關負責人介紹,為破除“安貧樂道”“等、靠、要”等落後思想,該區以村級為單位,全覆蓋評選出“最美扶貧人”“脫貧示範戶”等模範典型2000多名,用身邊事教育身邊人,激發貧困群眾主動脫貧、自力脫貧的願望和信心,形成了你追我趕、共同致富的良好局面。

同時,朝天區把扶志與扶智相結合,大力實施“3+5”就業扶貧工程,勞動力轉移培訓就業率達90%;在全省率先推行農民夜校積分制管理,全區累計開展技術技能培訓群眾20萬人次。(張敏)

人 民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18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