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首次深圳特区行

邓小平首次深圳经济特区行,在中国改革开放历史中,是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重要事件。

邓小平首次深圳特区行

经济特区毕竟是一个新生事物,在建设初期,大家对办经济特区的认识和评价并不一致,关于“改革开放”的争论、围绕特区的非议同样云谲波诡,有人甚至对经济特区的发展提出了质疑,更有甚者还给它扣上“租界”的帽子,而特区本身也反映出自身发展遇到的困难,从事特区工作的同志也顾虑重重。

当时,已77 岁高龄的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章蕴曾多次给邓小平写信,反映她在广东调研时看到的特区面临的困难,希望继续清除“左”的影响,把手脚再放开一些,加速改革不合理的经济体制,对行之有效的政策要保持稳定性,不要多变。信中呼吁,对制止滥发奖金不要搞“一刀切”,不要搞成“有限制的多劳多得”,以致挫伤职工的积极性。

1984 年1 月24 日,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顾委主任的邓小平,同王震、杨尚昆等同志在中顾委委员刘田夫和广东省省长梁灵光的陪同下,到深圳视察。这次他是带着问号南下视察的,最主要的问题是特区这个决策对不对?特区还要不要办下去?他要亲眼看看深圳到底发展到什么程度,就像他刚到深圳时所说的,“办经济特区是我倡议的,中央定的,是不是能够成功,我要来看一看。”他的这一次广东之旅,也是他给日后中国腾飞的龙头经济特区加油打气。

邓小平首次深圳特区行

邓小平首次深圳经济特区行,在中国改革开放历史中,是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重要事件。四年来,特区的建设热火朝天,已经脱去了原本荒蛮渔村的旧貌,以蛇口为代表的出口加工贸易正蓬勃兴起,不一样的建设场景,不一样的精神面貌,展现在邓小平面前。此时的深圳,已经开始向全国输出先进经验,确立了改革开放排头兵的地位。“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深圳速度”等提法大胆解放了思想,成为响彻全国的口号;工程招投标制度、依靠银行贷款搞建设等试验性做法纷纷为国内城市所效仿,已经成为世界看中国的一扇“窗口”。特别是工业产值,1982 年达到3.6 亿元,1983 年猛增到7.2 亿元,深圳已和外商签订了2500 多个经济合作协议,成交额达18 亿美元。与1978 年相比,1983 年深圳工农业总产值增长11 倍,财政收入比办特区前增长10 倍多,外汇收入增长2 倍,基本建设投资比新中国成立后30 年的总和增加20 倍。

听听,看看,走走,在视察过程中,邓小平说话很少,主动发表意见也很少,主要是看,是提问,是感受,是理解。应该说,没到特区之前,他是大方向肯定,但心中不踏实,没有底。因为当时党内舆论对特区有不同声音,一些人把特区工作上的失误看重了,性质上提高到新条件下阶级斗争的问题,在党内高层,对特区发展的快慢、急缓也有不同的争论。一些老干部认为深圳的颜色变了,回到了资本主义。有些老同志也强调特区的步子要稳一点,不能太盲目。

1 月24 日下午4 时40 分,邓小平登上罗湖商业区22层高的国际商业大厦的天台,俯瞰建设中的罗湖新城区。只见60 多幢18 层以上的高楼大部分正在建设中,到处是吊机伸出的长长巨臂,一片繁忙的景象。此时已近黄昏,寒风袭人,80 岁高龄的邓小平毫不在意,他被眼前火热的建设情景所感染,心里热乎乎的,随行人员曾几次要为他披上大衣,都被他拒绝了。

从一路视察的情况来看,小平同志对深圳的发展是满意的。当他先后听取了市委主要负责人和蛇口工业区负责人的工作汇报后,默默地点了点头。这次视察,邓小平还特别关心和关注年轻人干事创业,说现代化和干部年轻化相关,没有年轻人不行。同时,他还特别关心人才培养的问题。当听到经济特区缺乏专业人才时,就指出:“深圳要办一所大学。这个大学要由华侨和外国实业家来办,完全用西方大学的方式来培养人才。教员请外国学者来当,请外籍华人来当校长。”

在深圳河畔当时富甲全省的渔民村,邓小平参观了村党支部书记吴柏森家的别墅式住宅和毗邻的住宅新区,了解当地的生产情况和群众生活情况,提出了让一部分有条件的地区先发展起来,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重要论断,并一针见血地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在上步工业区的一家电子工业公司,他兴致勃勃地观看了这家企业自己生产的新产品,对科技人员的辛勤工作给予鼓励。

邓小平首次深圳特区行

在蛇口工业区,邓小平还视察了微波通讯站,参观了合资经营的华益铝材厂和海上旅游中心。视察完深圳特区后,邓小平得出了以下结论:特区的路子走对了,开放政策是放而不是收。就像他后来回到北京讲到的:“这次我到深圳一看,给我的印象是一片兴旺发达。”“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我们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开放政策,有个指导思想要明确,就是不是收,而是放。”

现在,邓小平放心了,在他亲眼目睹了深圳的发展变化后,欣然提笔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这25 个浓墨遒劲的大字,给了特区建设以决定性的支持,坚定了人们办特区的决心和信心,也使围绕着“要不要办特区?办特区是对还是错?”这个长达4 年的是非之争,有了旗帜鲜明的结论。自此之后,中国的经济特区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变化。

本文节选自《深圳十大文化名片》,主编李小甘。

邓小平首次深圳特区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