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车盲区与应对方法,超详细!

很多事故的产生,倒不是说司机主观上想要去产生事故,而更多的是“措手不及”,本来以为开的很顺利,没什么问题,冷不丁就出现了意料之外的车辆或者行人等等,结果就直接撞了上去,引发交通事故。实际上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开车的时候司机并不能真正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很多位置上都是司机的“盲区”,所以要真正了解盲区的存在并有效规避盲区带来的危险,实际上对安全驾驶是很有帮助的,也能让司机避免很多不必要的交通事故。

开车盲区与应对方法,超详细!

最直观的盲区就是前盲区了。前盲区的位置位于车辆正前方80cm-100cm的距离,这个位置一般情况会被车头的引擎盖给遮挡,而且还跟司机的身高有直接关系,很多时候就是因为不足1米的小朋友或者是其他宠物跑到了这个位置,司机看不到直接往前起步造成了交通事故。所以说要规避这个盲区,身高高一点会有一定的优势,座椅也要弄到合适的位置,另外在上车起步之前也要注意观察一下附近有没有小朋友或者宠物出没,另外就是有条件的话起步前先按一下喇叭,可以作为警告。

开车盲区与应对方法,超详细!

第二种盲区就是A/B柱盲区。所谓A/B柱,就是各舱之间连接的位置,A柱是连接挡风玻璃和前侧窗的位置,B柱是连接前侧窗和后侧窗的位置。所以A/B柱盲区一共有四个,分别位于左前方,左方、右前方和右方。A/B柱盲区在转弯的时候是最明显的,如果在左转或者右转的时候,刚好有行人或者其他车辆出现在这四个位置,很容易出现反应不及的情况,最终导致事故。所以为了避免A/B柱盲区,主要的方法就是养成扭头观察的习惯,让视线绕过A/B柱看到外面更大的范围,另外在转弯的时候一定要保持比较慢的速度,转向灯更不能忘记。

开车盲区与应对方法,超详细!

第三种盲区就是后盲区,原理其实跟前盲区相同。有时候不管你用车内还是车外的后视镜,都无法看到非常靠近你车尾的比较矮小的物体,所以这时候也要加倍注意。有人做过实地测试,在距离车尾130cm的地方蹲下玩手机,这样你是完全看不到的。当然如果是在倒车状态,车辆是可以听到倒车的警报音。所以倒车的时候一定要保持慢速,不停观察三个位置的后视镜,并听仔细倒车警报音,判断后方障碍物的距离,可以有效减少意外事故的产生。

第四种盲区就是后视镜的盲区。后视镜本身就是为了减少驾驶员盲区而设置但,实际上它也不是万能的,车内的后视镜主要是观察车辆正后方的情况,而车外的后视镜则基本可以反映车辆斜后方大约30°的情况,但是还剩下侧方到侧后方的60°,这60°非常容易被驾驶员忽视而使得操作判断发生滞后的现象。这也是为什么非常容易出现在超车、变道时猛地跟侧向的车辆发生碰撞事故的原因。要解决这个问题,要从三个方面着手:首先养成往侧方观察的习惯,哪怕只是短短一秒钟也是必要的。第二是转向一定要开转向灯提示其他车辆,不要搞“突然袭击”,别人往往反应不过来。第三就是在后视镜上面安装广角小圆镜,提升后视镜的观察范围。只要这三步做到位的,后视镜盲区还是比较容易克服的。

开车盲区与应对方法,超详细!

除了这四个车辆本身的固有盲区以外,在行驶过程还有很多特殊环境造成的盲区。比如说在停车的时候,两侧停满了车辆造成车位非常狭小,这时候观察起来就非常困难,比较容易出现判断失误而剐蹭到其他车辆。所以保险起见,可以请人协助停车。还有就是在山区行驶的时候会有很多S型弯路,由于弯路转向另外一侧完全看不见,万一有车辆直接冲出来很可能避让不及,所以山路过弯道的要诀一定是要靠右侧慢速行驶,另外还要按喇叭警示前方。还有就是从隧道刚刚出来的时候,眼睛一下子接收强光可能造成短暂的失明,这时候比较容易出现操作失控的情况,所以在隧道中一定要保持相对安全的速度行驶,并且与前车保持合适的距离。

开车盲区与应对方法,超详细!

就算是老司机,开车在外,也不太可能永远万无一失,我们要做的就是做好充分的防范措施,永远把安全放在第一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