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女士看著一降再降的餘額寶收益率,把存在其中的十萬多塊錢都取了出來,轉而投向銀行理財。其中,三萬元買了某銀行一款t+0貨幣基金產品,七萬多則認購了一款保本浮動收益型產品。
“餘額寶貨基收益持續降低,贖回還有限額,銀行也有很多同樣的產品,收益雖然也不高,但是買入贖回都很方便。”她表示。
近日來,在貨幣基金的收益率持續下滑以及提現規則改變的影響之下,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到銀行類現金理財產品的吸引力,而受一系列監管政策調整的影響,銀行理財產品也在不斷調整。
界面新聞採訪了多位市場從業人士及普通投資者發現,近期確有部分投資者將資金從互聯網“寶寶”類產品轉移至銀行理財,但餘額寶類產品對於小額資金持有者來說仍是重要的理財工具。
減持的餘額寶用戶
今年以來,銀行間流動性愈加寬裕,銀行間利率持續下滑,投向主要為短期同業存單、逆回購業務的貨幣基金底層資產的收益空間也在不斷壓縮。最為明顯的即是各類互聯網“寶寶”類貨基產品,7日年化收益率持續走低。多名分析人士預計,2018年第四季度的收益將繼續下滑。
具體來看,2018年第三季度,74只互聯網寶寶平均收益率為3.48%,已經連續7個月出現下滑,環比二季度下降了58%。其中,截至11月7日,天弘餘額寶7日年化收益率已跌至2.565%。
從規模來看,截至2018年三季度末,74只互聯網寶寶對接的56只貨幣基金,總規模為44093.41億元,較2018年第二季度末減少了1333.78億元,環比下降2.94%。其中,天弘餘額寶雖減少了約1300億,不過餘額寶對接的其他貨幣基金增加了1400多億,總規模未降反升達到1.93萬億。
不斷下滑的收益率和提現的額度限制,使得部分投資者如秦女士一樣將資金撤出餘額寶,轉投銀行理財產品。
數據顯示,截至11月7日,銀行理財綜合收益指數為4.25%。其中,保本類理財產品收益指數為3.81%,非保本類理財產品收益指數為4.32%,國有大行理財產品收益指數為4.19%。與今年第二季度相比,銀行零售理財的存續規模也有所上升。
銀行系“寶寶”類基金中,也有渤海銀行添金寶、民生銀行如意寶等產品,7日年化收益率在3.299%、3.43%。
多位接受界面新聞採訪的銀行人士表示,銀行理財類貨基收益率較高,T+0理財支持的買入贖回規則,對中低淨值投資者有一定的吸引力。相比許多貨幣基金限購或單日快速提現最多1萬元的限制,銀行T+0理財不僅不限購,還可以進行大額贖回。
此外,在收益規則上,銀行T+0理財當日起息,而貨幣基金則是第二個交易日計息,這也是銀行理財產品的一大優勢。
但是,界面新聞走訪多個銀行營業網點、採訪多位投資者後也發現,餘額寶、理財通由於其支付方便、小額認購無需面籤,加之“差別不大”的實際收益,仍然是重要的理財工具。有多名年輕投資者向記者表示,已經將長期放在餘額寶中的資金取整提出,來銀行網點進行線下面籤和風險評估,準備購買銀行的理財產品,但小額的零散資金仍然回留在餘額寶中,方便支付並賺取較低的利息。
“收益低好過不保本”
“對於資金量在10萬以下、尤其是5萬以下的客戶,其實在銀行理財產品中仍然沒有太多選擇的餘地,主要還是餘額寶、理財通類產品的客群”。一位工商銀行某分行理財經理告訴界面新聞。“對於資金量較小的客戶,即使收益率相差1%,也沒有太大的分別。”
界面新聞查看了部分商業銀行近日新發的認購起點在1萬元的理財產品發現,收益率較高的多為非保本型產品或投資期限較長的產品。
其中,工商銀行在部分地區發行四支起購金額1萬的非保本浮動收益型產品,預期年化收益率分別在4.15%至5.15%之間,理財期限為288天至701天不等;建設銀行新發9支保本浮動收益型產品,預期年化收益率在3.2%至3.7%之間,期限為90天至524天不等;交通銀行則有40支預期年化收益率最低3.85%、最高4.6%,期限最低一個月、最高一年的1萬元起購理財產品,均為非保本型;浦發銀行、興業銀行則各有4支1萬元起購理財產品,其中,浦發銀行的投資期限在1個月至1年不等,收益率在3.7%至4.1%之間,而興業銀行有一支產品投資期限僅為7日,其餘為數月至半年,收益率在3.85%至4.2%之間,該兩家銀行多為非保本型產品。
“銀行理財與貨基的目標客戶還是不一樣。現在我們銀行理財客戶配置是5:3:2,5成選擇保本,3成非保本,2成高風險。”中國銀行某分行理財經理向界面新聞表示,“尤其是淨值型產品,最近表現不太好,除非是有非常優秀的基金經理,淨值型產品現在很少有能賺錢的,多數人也比較保守,不保本接受不了。”
“餘額寶收益雖然越來越低,但是肯定保本,一兩萬塊錢放在裡面,用著方便。”有投資者表示。
將較大額資金投向銀行理財,即使收益率一降再降,零散資金仍在餘額寶、理財通持有,投資者對於銀行非保本、淨值化理財產品的理解和信任仍需要時間。
閱讀更多 界面新聞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