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金推崇的《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到底呈现什么?


霍金推崇的《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到底呈现什么?


内在和谐是人性的内核

八月书评《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霍金推崇的《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到底呈现什么?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作者完成这本书挺不简单,而读者完整看完并完全理解这本书也同样不简单。

据说这本书作者完成之后,先后被121家出版社所拒绝。最后一家出版社预付了3000美金后出版,没成想,一个月不到就销售了五万册,第一年卖出了一百万本。目前全球总销量在一千万册,并因出版此书作者变得富有并因此荣获了古根海姆学者奖。

这本书受到了很多名人的推崇,包括公牛队前主教练菲尔杰克逊,这位被称为“禅师”的名教头要求他的队员搭乘大巴而不是飞机前往西雅图参加比赛,沿途感受风景与人的和谐,发放这本书让队员读,让那些巨星球员感受所谓内在宁静的专注状态。甚至霍金用他的《时间简史》向此书致敬,“使人们觉得,他们不必自处于伟大的智慧及哲学的问题之外。”

一、写作背景

1968年,也就是那个学潮席卷全球的年代。那一年,苏美两大阵营冷战正酣,世界笼罩在原子弹战争毁灭的阴云下,黑人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被暗杀,美国陷入经济危机,社会气氛迷茫弥散。

这样的背景下,作者波西格带着他11岁的大儿子克里斯骑摩托车横穿美国东西部,历时15天左右。在此之前,他因为精神分裂被送进了治疗机构,在和家人隔绝的几年里,他接受了几十次的脑部电击(这在当时被认为是治疗精神病的有效方法,而后来事实证明是几乎毫无作用的。)这给他和家庭带来非常深的痛苦。病情基本稳定之后,他回到了家庭。没过多久,大儿子也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反社会对抗倾向,和周围的各种关系如学校、亲戚、弟弟等都相处不好。波西格的情绪也有些不稳定,决定带着儿子,两人一起去亲近大自然,去远方,在路上,通过旅行期望获得自我新的发现和心灵的救赎。公路旅行在当时美国国内情况很流行。

霍金推崇的《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到底呈现什么?

1957年,“垮掉一代之王”凯鲁亚西写了影响极大的《在路上》,公路小说类的题材开始受到关注。这类题材常常涵盖下面的内容:非理性自我意识探寻,驾车横穿美国,沿途所见所闻所震撼的大自然风景,真实到甚至阴暗的心理描写,打坐参禅。在60年代后期和七十年代,美国社会因为越战、经济危机而陷入了一系列麻烦之中,人们的焦虑焦躁情绪在传染和蔓延,寻求心灵的宁静,从冰冷地像机器一样运转的资本主义社会逃离而回归自然,成为人们普遍的一种渴望。事实上,这种情境,和今日的中国有点类似。

二、有勇气独自面对自己

这是一本有勇气的书。书中作者几乎是详细记录了自己精神分裂前后的所思所想,以及为什么他会得病发疯。在书的最后,差不多也就是旅行即将结束的倒数第二天时,读者开始普遍担心起他和长子克里斯的精神状态了。还好,在作者即将再次崩溃时刻,他似乎缓过来了。我很好奇,他那个一直生活在父亲病症阴影下儿子克里斯后来的情形。到了长大后他变得怎样了呢?查了资料,令人非常遗憾的是,克里斯长大后患了心理疾病,在跟随父亲这趟探寻自我的摩托车旅行11年之后,在旧金山禅修中心外的一起行凶抢劫中遇刺身亡。


霍金推崇的《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到底呈现什么?


在书中,作者记录自己精神失常的时候,他已经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他想起一首圣诗的片断,“你必须要经过那死荫的幽 谷”。“他为他的家人、为他自己和 这个世界流下泪来。这时这句话把他向前推进—你必须要 独自经过那死荫的幽谷 。

三、哲学层面探寻人生终极意义

导致波西格精神分裂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呢?

简单讲,作者把这终极的原因归结为发端于古希腊的西方传统理性的二元论。二元论导致了真理与谬误、现象和本质、善与恶、形式和内容,尤其是导致了客观和主观的分离。这种二元论在现代社会最典型的表现就是精神和物质的对立。随着现代科学和大工业体系的建立,越来越多的人普遍感受到被物化的倾向。寻找人性的本质,成为几代人的努力。从马克思“人被劳动异化”,佛罗姆的“爱是一种创造性的生活,到海德格尔痛恨“技术的无聊”。而波西格却独辟蹊径,将人性和技术做了统一。

这个统一就是“人机合一”的禅的状态,一种内心宁静、不急躁不焦虑、专注当下的状态。“组合自行车需要心平气和”,同样,维修摩托车成了一种需要类似于专注的艺术。“事实上,要心平气和并不简单。那是整个事情的灵魂,保养的良好与否就取决于你是否有 这种态度。我们所谓机器运转是否正常 正是心平气和的具体表现。最后考验的往往是你的定力……必须全神贯注于手上的工作,即使他没有刻意这样做,他的动作和机器之间也自然地有一种和谐的感觉。”


霍金推崇的《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到底呈现什么?

这样的状态让人听起来不像是在维修机器,而是一种艺术了。没错!这正是作者苦苦追求的,艺术与科学不应该对立,他认为这种认知代表了一种超越。晚餐也应该是是一种“艺术”:“喝法国白兰地 葡萄酒配鳟鱼,随意坐在客厅的椅 子和沙发里。客厅里有整面玻璃墙可以 俯视峡谷……落地窗只映着火炉里熊熊的火光,正好 和我们因为喝酒吃鱼燃起的兴奋情绪交 相辉映。”而他那个时代的科学并没有表现出这种艺术来:科学的问题在于 它并没有和人的心灵连在一起,所以在 盲目之中表露出它丑陋的一面,因而必 然引起人们的厌恶。然而过去人们并没 有注意到这一点,因为大家最关心的是 衣食住行的问题,而科学正好能满足人 们这方面的需要。但是现在有更多人相信,也注意 到科学所产生的丑陋现象,因而怀疑我 们是否需要牺牲灵性和美感上的需要, 以满足物质方面的欲望。这点最近已经 引起全国人民的注意,大家开始反对工 业所带来的污染,反对一切科技化等 。”作者所描述的,和今日的中国又有几分类似。


霍金推崇的《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到底呈现什么?


分裂在继续,那么问题如何解决呢?如何让科技的丑陋和艺术的美相统一呢?作者从理论源头和实践找到了解决之道。在理论源头方面,他建议人们不要往人类知识大树上面的各种枝桠上找,“一定要从根本做起,而不是光在枝枝节节的地方上扩展理性,从而徒劳无功。”对作者而言,这根本就是深入到这种理性思维的源头,即古希腊的哲学里面,尤其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那里去找。“正确的方法不是 抛弃或否定理性, 而是拓展理性的内涵, 使它能够找到解决的方法。”在这里,通过自己的理性探寻,他发现了古代思想的真相:哲学家在和智者的争辩中,最终赢得了胜利。哲学家的代表就是柏拉图,而智者则是柏拉图的《斐德洛》篇中的斐德洛。带来的结果就是:逻辑压过了人内心的“善”。智者是古希腊的修辞学派,而本书的作者也是一位讲授修辞学的教授,他对以逻辑的方法论教授修辞学充满了愤怒。修辞学的根源在人性深处的“美”与和谐,而不是逻辑。作者把这种愤怒的根源一直追溯到亚里士多德身上。最终他苦苦寻找到一个东西将两者统一,从而能将自己的愤怒化解,这个东西是什么呢?


霍金推崇的《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到底呈现什么?


在内心深处,他的理性思考经过艰难的思想历险和独自在暗夜辛苦探寻之后,他将这种源头统一为他所说Quality。即人的内心深处先天具有的判断是非好恶美丑的能力。这个词被翻译成“良质”,有时候类似于直觉,类似于王阳明的“良知”。可以这样理解这个词,人的心灵中根本的有一个质地,它纯净透明美好善良,我们所有的一切包括客观、心灵都被它映照。Quality是潜意识,是直觉,是善,是美。

事实上作者并不定义这个词,正是因为它的不可定义才是所有的源头,一旦被定义就又陷入了对与错、此与彼陷阱。他写道:“如果我们想用我们所创造的世界去涵盖、去刺激我们创造的源头,这是 不可能的。这就是为什么良质无法被界 定,如果我们去界定,我们所界定的就 无法涵盖整体的良质。”为了读者能够更准确把握他所提出的这个词,作者写下来下面一段令自己“震惊而深刻”的话:“要想从哲学方面解释良质,是一件既对又错的事,因为这是一种哲学的 解释。哲学解释的过程就是分析,把一 样东西细分成主语、述语。我的意思是 (以及每一个人的意思都是如此) ,质良 这字眼不能分解成主语和述语,这不是 因为良质是神秘的,而是因为良质是非 常简单、迅捷而直接的感应。良质像一个太阳,它并不 是绕着我们的主体和客体运转。它不是 被动地照亮它们。 它也没有隶属于它们。 主体和客体是由它所创造的,它们才是 隶属于它的。 ”

至此,我们似乎明白作者所说的良质是什么了,应该和《道德经》的道非常接近,事实上,作者觉得《道德经》的表述比他自己的表述更为清晰有意味:视之不见名曰夷, 听之不闻名曰希, 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 混而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 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 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 随之不见其后。

四、梦境与现实、优美文笔与偏执沉思互相交织

上面的关于良质发现,多是作者在发疯之前的所思所想。以常人的角度看,那是他的前世,前世的名字在书中叫“斐德洛”,而现在旅行的则是另一个“我”。现在的“我”常常和过去,作者用自己的经历,为我们描述了这样一个生活在梦境和现实之间的分裂的影像:“阳光透过松树林洒到我的脸上,让 我慢慢地知道身在何处。它也驱走了我的睡意。刚才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我在 一间有着白色墙壁的房间里,看着一扇 玻璃门,在门外的是克里斯和他弟弟还 有母亲。克里斯向我挥手,他弟弟在旁 边笑,而他母亲却在一旁流泪,然后我看到克里斯脸上的笑容很僵硬, 事实上, 相当恐惧。我向门靠近,他开朗些了,他示意 我把门打开, 我想打开 它, 但是打不开。 他脸上又出现惊恐的表情,但是我转身 走开了。”这个梦境在书中多次提及,那应该是作者在患病期间的脑海印记。这本书很多的记录,让我们得以一窥精神患者的世界,可以看作一个很好的研究案例。


霍金推崇的《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到底呈现什么?


作为一部旅行的书,自然少不了景色的描写,作者的景色描写简洁优美,并将人融入到景色之中。“往南边一点就是所有葡萄美酒的产地。山坡像波浪一样起伏,呈现出优美的曲线,而路也是蜿蜒曲折。我们的身体和车子缓缓地顺着山路向下走,同时向路边倾斜过去,几乎可以碰到树叶和树枝。高山地区的岩石和枞树远远落在身后,在我们周围是平缓的山坡和葡萄树,还有许多紫色和红色的花朵。从山谷冒出了浓郁的雾气,那是森林的气息和花香融合在了一起。在遥远的那一端,则是看不到但可以微微嗅得到的海洋气息……”


霍金推崇的《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到底呈现什么?


但当读者对眼前美景尚未完全沉浸进去,感受到到明亮的美好的时候。作者又开始了略带偏执的思考:“我如此地深爱着这一切,却怎么会疯了呢……”作者最后将自己的一切遭遇归结为原始神话的失落。作为一个修辞学的教师,作者对亚里士多德充满了愤怒,也对柏拉图和苏格拉底感到不满,他们都是逻辑理性的化身,对古希腊的神话中充满着人性视而不见,继承神话力量的正是那些古希腊那些修辞学者即智者。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理性成为现代的神话,作者正是因为偏执于这个现代神话而发疯了。

终篇:保持内心的宁静

单一性真理观的教育和学校的科学性训练,只把符合逻辑、实验科学的证明定义为真理,这种单一的真理观将人的思想塑造地极为刻板。我们成长的这一路,是在周围充斥科技产品的世界里穿行,在逻辑链条上判断对与错,而忘记了当初我们作为一个人是从哪里出发。不忘初心,实际上,波西格所要追寻的,正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发端于欧洲大陆的现象学和存在主义所要来解答的人生大问题。


霍金推崇的《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到底呈现什么?


然而我们唯一能借助的,依然是我们所信奉的理性。但是却必须超越科学和艺术、主观和客观、情感和逻辑的二元对立。这就是理性的飞跃,理性和感受结合,形成一种自洽和谐的精神理念和身体存在。作者波西格正是这样沿着这一路径去走地。他期望将自己和外部世界这种分裂进行统一,期望路径尽头是他建立一个和谐的精神世界。然而这个深度的理性寻找,让他在周围人面前表现得像一个怪人,格格不入,他每天陷入深思之中,最后失去了对人世间周围环境的感受实际感受力和把控力。事情是个悲剧,但值得我们深思警惕。不止一位智者曾经警告过人类,维特根斯坦说:不停地问“为什么”的人,就像站在一幢建筑物前读导游手册的游客一样,忙于阅读这个房子的建造历史,以至于妨碍了他们看见这幢建筑物。

“内心宁静”是这本书带给我重要的箴言。此时我们不应该忘记伟大的神话学大师坎贝尔的名言:当你遵循欲望、热情和情绪的道路时,要不断控制你的心,别让它强行把你拖入灾难中。”这句话对作者波西格和我们所有人都适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