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揚:“去槓桿”操之過急可能製造出“雷曼時刻”

本報記者 張漫遊 北京報道

在11月20日2018(第十六屆)中國企業競爭力年會上,中國社科院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李揚認為:“企業是經濟發展的基石,過去所有的問題都是沒有堅持企業本位,下一步的改革要回歸企業,也到了要必須強調企業和企業家的時候。”

李扬:“去杠杆”操之过急可能制造出“雷曼时刻”

李揚介紹道,從國際上的情況看,即使經歷了金融危機,發達國家企業的槓桿率依然平穩,但我國在金融危機後,企業槓桿率出現了明顯上升。李揚認為:“主要是由於發達經濟體經濟出問題政府擔,我們是企業和居民擔。”

“下一步改革其實也就很清楚了,還是要回歸企業。”不過,在李揚看來,“去槓桿”是一項長期戰略,要把握好時機、節奏、步調、協調。李揚表示,清產能和去槓桿,為的是杜絕危機發生,如果操之過急,不注意時機、節奏、步調,不關注各類政策的協調,很可能自我製造出“明斯基時刻”,甚至“雷曼時刻”。

“即便整個去槓桿過程可控,由於體量龐大、結構複雜,牽涉面廣,也很難保證風險不產生系統性蔓延。”李揚表示,經濟危機史已經證明,金融週期的塌縮,都肇始於內部或者外部貨幣和監管政策的收緊,中國也不例外。從單純去槓桿,到結構性去槓桿,再到穩槓桿,中國去槓桿政策已漸趨穩健、理性。這意味著,去槓桿已成為長期政策。

談及下一步“去槓桿”的重點,李揚列舉道,在國企方面,把國有企業降槓桿作為重中之重,特別要抓好處置“殭屍企業”工作;在地方政府方面,要釐清政府和市場的關係,釐清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事權、財權關係。督促地方政府樹立正確政績觀。同時,在資管新規落地背景下,要加強對“大資管”行業的監管。“去槓桿,千招萬招,管不住貨幣都是無用之招。” 李揚認為,這意味著,貨幣政策趨緊,將是主要趨向。在風險處置方面,李揚表示,要完善風險管理框架,強化風險內控機制建設,推動金融機構真實披露和及時處置風險資產。

在“去槓桿”的同時,資產質量是關鍵。李揚認為,如果債務對應的資產均為優良,則債務風險事實上無以形成。所以,控制資產質量是防範風險的關鍵。倘若債務對應的資產中出現不良,債務風險無疑陡然增大。為了“擠掉”這些在過去粗放式增長過程中產生的“水分”,李揚認為,需要拿出一些優良資產來進行衝抵。由此,國民財富便會有淨損失。顯然,可用於衝抵不良資產的優良資產的規模,構成債務承載能力的上限。

“‘去槓桿’過程中,降低成本很重要。”李揚表示,在衡量槓桿率的宏、微觀指標中,分子無例外都是債務。這意味著,降低利率,減少利息支付,可以提高槓杆的可持續性。所以,美國等發達經濟體在去槓桿最吃緊的幾年裡,均致力於儘可能壓低利率和減稅,甚至不惜動用負利率,旨在降低微觀主體的負擔。李揚認為,將減息的道理加以推廣,在中國,降低微觀主體的各種費用和成本負擔,特別是降低制度成本,至為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