銷量利潤雙下潤,“整人運動”不停歇,“外行”的光明不“光明”

“上海人對光明的感情,只有上海人才懂。”一篇《救救光明》的新近刷屏,揭開了這個乳業老三的傷疤。在伊利、蒙牛一路高歌猛進之際,光明這個行業老三卻陷入了尷尬境地。業績下滑、高管離職,喝著光明長大的上海消費者在疾呼“救救光明”,於是,微博上一場囤積光明牛奶的行動拉開。然而,情懷背後,光明確實不復榮光。目前,光明乳業的總市值96.49億元,尚不足伊利1391.97億元的零頭,也比不上997.59億港元市值的蒙牛。

重點來了,這場由消費者倒逼的光明乳業“保衛戰”真的救的了光明嗎?

銷量利潤雙下潤,“整人運動”不停歇,“外行”的光明不“光明”

文丨夏無夢

1、救救光明?

“下一個春天,我還能喝到我的光明牛奶嗎?”

因三季度淨利潤下滑了60%、高管集體變動,光明乳業最近進入“多事之秋”;同時,一篇名為《救救光明》文章迅速刷屏引發了喝光明長大的上海人的集體懷舊,不少消費者開始在微博上曬出“囤積光明牛奶”的照片,並疾呼“請救救光明吧,這句話不僅僅是說給上海人聽的,也是上海人說給光明人聽的”。

銷量利潤雙下潤,“整人運動”不停歇,“外行”的光明不“光明”

消費者對光明乳業的深情告白,足以讓伊利、蒙牛“奶屆雙雄”羨慕嫉妒恨。這種童年陪伴的感情估計只能與北京人對三元牛奶的感情能媲美。

面對消費者這樣的深情告白,11月2日,光明乳業在官微上發表《致熱愛光明乳業的廣大消費者》,以回應《救救光明》,“相信光明的力量”,誓將煽情進行到底。

銷量利潤雙下潤,“整人運動”不停歇,“外行”的光明不“光明”

公開信中,光明乳業承認,2018年前三季度業績下降主要原因是受制於乳製品市場激烈的競爭格局,“常溫乳製品銷售欠佳”;也解釋了高管人事變動是正常現象,並強調“目前,光明乳業生產經營情況正常,請廣大消費者放心。”

這篇10萬+文章的評論區裡依舊是大型懷舊兼煽情現場。然而,懷舊和煽情解決不了目前光明乳業所面臨的窘境。

2、不復榮光

光明乳業沉澱的粉絲都集中在上海,在食物匱乏的年代,光明乳業的牛奶滋養過幾代上海人,這些人懷念著光明乳業的“養育之恩”,“我從沒有為一種食物如此焦慮不安過,也許,這是因為從來沒有一種食物像光明一樣,對我有如此大的養育之恩。”

一定程度上,情懷的背後,光明確實不復榮光。如前文所述,光明著實“比不上”伊利和蒙牛。而往昔,光明乳業曾是“乳業第一股”,市值曾遠超伊利、蒙牛。

10月30日,光明乳業公佈了三季報,公告顯示,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155.64億元,同比下滑5.71%;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淨利潤3.94億元,同比下滑25.53%。

同一天,伊利也披露了2018年三季度報告。數據顯示,2018年前三季度公司實現營業收入608.46億元,同比增長16.88%,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50.48億元,同比增長2.24%。

營收只有伊利的四分之一,淨利潤連伊利的十分之一都不到。這份三季報,進一步暴露了光明乳業“乳業老三”與乳業第一陣營漸行漸遠的差距。

事實上,光明的危機早已存在。即便是業績看起來還算體面的2017年,也是危機四伏。

2017年,光明乳業實現營業收入216.72億元,同比增長7.25%;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6.17億元,同比增長9.60%。然而,在總體業績增長的背景下,光明乳業的液態奶業務卻出現營收、毛利率的雙降。

光明乳業2017年液態乳實現收入137.59億元,同比下降3.74%。其中鮮奶銷售量為62.97萬噸,同比增長40%;酸奶的銷售量為80.93萬噸,同比下降5%。

在液態奶業務上,光明乳業正被乳業雙巨頭擠壓,且愈發嚴重。若不是光明乳業控股海外子公司新萊特在2017年表現搶眼,光明乳業的2017年年報可能會是小型災難現場。

回到當下,呈現在大家面前的是一個失控的三季度。今年三季度,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淨利潤為5891.28萬元,較上年同期減63.75%,這樣的成績無疑令市場大失所望。財報公佈當天,光明乳業股價以跌停開盤,投資者的失望之情“溢於言表”。

光明乳業三季度到底發生了什麼?

3、外行人的光明?

公開信息顯示,今年第三季度,光明發生了一場人事巨震。今年8月21日,光明乳業發佈公告稱,公司董事長張崇建、總經理朱航明因工作原因申請辭去公司職務。

兩位核心高管同時辭職,引起了不小的震動。一名接近光明乳業的人士對快消君表示,光明乳業上下對這場人事變動極力淡化,均表示是“正常交接”。儘管光明乳業聲稱一二把手辭職與業績無關,然而,越解釋就是越掩飾。在公司董事長張崇建、總經理朱航明二人任職期間,光明乳業業績已經經歷了較大波動,提前卸任正是為光明乳業的糟糕業績買單。

而事實上,張崇建、總經理朱航明二人此輪的任職期限則均為2016年5月20日至2019年5月19日,此次卸任足足提前了9個月,足以證明業內猜想並非空穴來風。

餘震仍在繼續。10月29日,董事桑樹德與副總經理王偉遞交辭呈,此消息加劇了市場對光明乳業管理層頻繁更迭的擔憂。

“接掌”光明乳業的人選依然是由光明乳業控股股東的光明食品集團任命。被推至臺前擔任光明乳業黨委書記、光明乳業董事長的濮韶華是一名70後,原為上海水產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總裁。

然而,新上任的濮韶華還沒來得及燒出“三把火”,就陷入了外行人的質疑。“與剛剛辭職的光明乳業總經理朱航明一樣,濮韶華也沒有任何乳製品行業的工作經驗,屬於典型的外行領導。”一位乳企人士表示。

銷量利潤雙下潤,“整人運動”不停歇,“外行”的光明不“光明”

公開信息顯示,朱航明2015年走馬上任,繼任以來卻遭遇了光明乳業核心單品莫斯利安的“滑鐵盧”,從2015年以來,莫斯利安銷售額連年下滑,也給光明帶來了巨大的打擊,被認為是“外行人”掌管光明的懲罰。

莫斯利安面世的第一年,銷售額就達1.6億元,在2014年巔峰時期,莫斯利安全年銷售在60億元左右,並創造性地開啟了常溫酸奶的“黃金時代”,也將光明乳業帶入業績騰飛期。

銷量利潤雙下潤,“整人運動”不停歇,“外行”的光明不“光明”

這款徹底擺脫冷鏈物流限制的酸奶新品類如脫韁野馬一樣,迅速在神州大地上開花落葉,並觸達縣級及鄉鎮市場,過往這些市場因為處在冷鏈物流真空區而一片空白。

然而,好日子在2014年戛然而止,隨著蒙牛和伊利同時打入常溫酸奶市場,高毛利的莫里斯安酸奶陷入“圍剿”中,市場迅速萎縮。現在,常溫酸奶市場的霸主是伊利安慕希,在伊利的“金錢攻勢”下,安慕希銷售額每年都在翻倍,2017年,安慕希單品銷售額已經突破100億,此消彼長之下,莫斯利安則日漸式微。

4、國企枷鎖

兩任主帥都是“乳業新兵”,暴露出控股股東光明食品集團國企思維的短板,而管理層的“走馬燈”無論對員工還是投資者者,都不是利好。

作為上市之初就引入股權激勵,而且是2008年後上海市國資企業股權激勵試點改革的第一家國有企業,光明乳業身上揹負了國有股東的厚望,同時也背上了沉重的枷鎖。

關於“體制問題”對光明乳業的拖累例子不甚枚舉。曾經,光明乳業奶源不夠,去內蒙古買了企業後,原料奶又多了。光明乳業第一任董事長王佳芬意識到,除了產業經營,光明還必須有資本佈局。她把這個意見告訴領導,換來一頓痛罵:“你的利潤都是我的,你就好好抓產業就行。”在光明乳業與達能分分合合的歲月中,連法國人最後都摸透了“股東說什麼都對”這一套。

“為了所謂反腐,光明乳業能做事的人,都跑了。”在業內人士看來,光明乳業的人事清洗,已淪為打擊異己。

對市值和淨利潤不及伊利、蒙牛的零頭、徹底掉出乳業第一梯隊的光明乳業而言,追趕前兩者的任務愈發艱鉅,更嚴重的是,追兵已來。今年,新希望乳業股份有限公司成功過會,揭開了劉永好家族再造資本神話的序幕,新希望也被視作最有可能超過光明乳業的競爭對手。這個偏居西南的乳業公司通過併購,目前已在全國7個省市投資控股了10餘家乳品企業,形成了分佈於西南、華東、華北等地的市場佈局乳企聯合體。登陸資本市場後,新希望的威脅就更大了。

結語:

就像作家張怡微所說的那樣,“光明的標誌是火炬,這個冰與火共存的意象,是上海的象徵”。

光明乳業也處在冰與火之間,一方面是“無光明,不上海”的魔都人心心所念;另一方面,是光明乳業全國化的遇阻。在常溫產品遭遇伊利、蒙牛夾擊、低溫產品遭遇新希望伏擊的當下,光明乳業全國化的每一步都走得艱辛。

危機四伏下,光明乳業的每一步都至關重要,因為每一步都關乎著它是走向光明還是跌落深淵?

-END-

商務合作聯繫微信:18627053511

想要隨時跟進最新文章,將快消設為星標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