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人們最悲傷的時刻賺錢,這個行業的前景很「光明」

利用人们最悲伤的时刻赚钱,这个行业的前景很“光明”

利用人们最悲伤的时刻赚钱,这个行业的前景很“光明”

1997年,富安憲久(Norihisa Tomiyasu)開設了他的第一家殯儀館,並希望藉此改善這個行業的聲譽。他說,因利用人們的悲傷,在他們生命中最痛苦的時刻索取高額費用,殯葬業一直備受詬病。

“這個行業非常落後,”他說,“我想讓它更具社會責任感。”

事實證明,這是一個精明的職業選擇。富安是Tear葬儀會館(Tear Corp.)的創始人兼總裁。這家連鎖經營的折扣殯儀公司以透明定價著稱。自2014年在東京證券交易所上市以來,其股價幾乎上漲了一倍。

利用人们最悲伤的时刻赚钱,这个行业的前景很“光明”

在名古屋的Tear葬儀會館服務室,工作人員點亮了祭壇

日本的殯葬業擁有光明的前景。自2007年以來,每年的死亡人數都超過出生人數。大約30%的日本人在65歲以上。2018年是一個轉折點。2018年以後,日本育齡婦女的人數將急劇下降;到2025年,人口總數預計將減少400萬——相當於洛杉磯的總人口。

到本世紀中葉,日本人口的下降趨勢將進一步加劇。

現年57歲的富安表示:“這是日本為數不多的幾個成長型產業之一。”他戴著一副厚邊眼鏡,散發著一種你可能未曾料想到竟然源自一位葬禮司儀的樂觀情緒。“永遠保持微笑”是他的座右銘之一。

葬禮創新者

提供葬禮和守靈服務的日本公司有8550家,Tear葬儀會館僅僅是其中之一。然而,在擴張到98家連鎖店之後,它已經成為名古屋市最大,日本第二大的殯葬服務商——僅次於總部位於大阪的老牌企業San控股公司(San Holdings Inc.)。

憑藉著獨特的營銷策略,富安成為一位創新者:他是第一位在網站上明碼標價的日本殯葬業者。

利用人们最悲伤的时刻赚钱,这个行业的前景很“光明”

Tear葬儀會館倉庫內的殯葬用品

想要一個簡單的木製祭壇,以及一套面向家人和密友的基本服務?這將花費大約2989美元(約合19401元)——包括乾冰、政府手續和火化費用在內。更加精細的送別儀式,包括擺放鮮花,為死者美容等,則需要支付接近Tear服務均價的費用。其服務均價為9240美元(約合61225元),比行業平均收費1.2675萬美元(約合8.4萬元)低了數千美元。

預先註冊的會員可享受大約10%的折扣。這種現已被廣泛效仿的做法,讓葬禮變得跟其他任何大宗購物沒什麼不同。

大阪船井総合研究所(FunaiSoken)管理顧問光田卓治(Takuji Mitsuda)表示:“全國各地的很多殯儀館經營者都看到了Tear的成功,並爭相效仿。他們是潮流引領者。”

文化禁忌

對一項備受譴責的職業的熱愛,曾經讓富安失去了一段姻緣。當他供職於一家名稱含糊不清,同時提供婚禮和葬禮服務的公司時,他未婚妻的父母非常震驚地發現,未來女婿從事的竟然是與死人打交道的工作,而不是婚禮業務。他們鄭重地告訴富安:“轉行,要麼就別招惹我家姑娘。”

利用人们最悲伤的时刻赚钱,这个行业的前景很“光明”

用於清洗死者的金屬盆和擔架

但現如今,隨著老齡化成為日本迫在眉睫的問題,關於安排死亡事宜(以及在這個行業工作)的文化禁忌正在逐漸消失。2011年的海嘯災難促使更多的日本人直面死亡問題。榮膺2009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日本電影《入殮師》(Departures)以震撼人心的鏡頭語言,闡述了一個事實:致力於幫助人們應對親人離去的殯儀業者,從事的是一項重要工作。

富安透露稱,在青少年時期,他曾經利用暑期幫助一位殯儀員搬運葬禮祭壇。這段打工經歷讓他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使命。

有一天,在清理完葬禮現場之後,他看到一位婦女正在支付亡夫的葬禮費用,總計3萬美元(約合20萬元)。儘管這筆錢是大多數人月薪的好多倍,這位女士還是深深地鞠了一躬,並以一種飽含感情的語調說道:“謝謝,謝謝,謝謝。”說著,她遞給殯儀員一疊厚厚的鈔票。

這位女士的感激之情讓富安備受震撼,但正如他在2008年撰寫的著作《為什麼我成為了一位殯儀業者》(Why I Became an Undertaker)一書中所述,這筆交易涉及到的“怪誕經濟學”也給他留下了深刻影響。

他解釋說:“殯葬服務或許是唯一一門能夠讓人們在付錢的同時,還由衷致謝的生意。”

不過,他後來發現這門生意也有其黑暗的一面。對於許多服務商來說,抬價銷售是標準做法。富安說,他還記得曾經和一位僱主爭辯說,即使降價一半,他們仍能盈利,為什麼不這麼做?

“推銷他們的產品時,葬禮司儀根本不考慮人們的經濟負擔能力,”富安說,“我們會引導人們買這個,買那個,在這一切堆積起來之後,就是很大一筆錢了。”

利用人们最悲伤的时刻赚钱,这个行业的前景很“光明”

一位花工正為當天的葬禮儀式做最後的裝點

即使現在,這種事也不是什麼新聞。日本國家消費者事務中心的數據顯示,隨著全國的死亡人數攀升,對殯儀館的投訴持續增加,從1996年的83起增加到2015年的724起。最頻繁的投訴事由是標價高得離譜,一些收費無法說明原因。

比如,一位現年42歲,名叫友希的名古屋婦女表示,2017年10月,參加完祖母葬禮之後,她覺得自己被搶劫了。(由於擔心讓家人陷入尷尬,這位女士要求記者不要公開她的姓氏。)

空椅子

她說,哪怕事先明確要求承辦方提供小規模服務,全家人在第二天仍驚訝地發現,儀式的舉辦地竟然是一個擺放著一排排空椅子的大廳。大約五六位僧侶已經被召集起來,在那裡誦經。賬單上的數字數目驚心:4.52萬美元(約合30萬元)。

“任何人都會覺得這個價格實在高得離譜,”她說,“但在那一刻,你很難鼓起勇氣說:難道你們就沒有更實惠的服務嗎?”

富安表示,他希望人們能夠大大方方地提出這些問題,而不會感到羞恥。

利用人们最悲伤的时刻赚钱,这个行业的前景很“光明”

Tear葬儀會館的靈車行駛在名古屋街頭

2017年,他的殯儀員共舉行了13465場葬禮,這個數字僅約佔日本2017年死亡人數的百分之一。

他的擴張計劃很簡單:每年藉助日本人口普查數據,確定老齡人口集中的區域,隨後開設幾家新店。這些潛在殯葬市場其實很好找,因為它們無所不在。

撰文:Jason Clenfield 翻譯:任文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