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不是無情物,黨八股也能寫出彩!

“公文不是無情物”,不能成為千篇一律、沉悶呆板的八股文,或演變為套話連篇、浮光掠影的仕途應景文章;不能擺出一副冰冷的面孔,拒人於千里之外。講話稿的語言有別於文學創作,但同樣需要活潑生動,富有文彩。

首先,要出新意。文貴在新,就是說在文稿的內容、風格和文體上要立新意,不落俗套。不能搞黨八股。八股文章的第一股需要承題,就是按題目的詞句先說一段。有一年的考題是《事父母》,一個考生按慣例以設問起句:“夫父母,何物也?……”考官見了,哭笑不得,憤然批道:“父,陽物也:母,陰物也。陰陽配合,乃生爾此怪物也。”所以,不能總按老一套辦事。

公文不是無情物,黨八股也能寫出彩!


現在也存在新八股,有的在內容的安排上成為上級領導講話或有關文件的翻版,講話成了拼字遊戲;在篇章結構上,也常常是:帽子、總結肯定前段工作、根據上級指示提出要求。長此以往,形成了許多“套路”。講話“三段論”:第一段講提高認識,重要性啊、緊迫性啊;第二段講目標、措施;第三段講加強領導。以至於有的同志戲言:領導講話有何難寫?前邊“同志們”,後邊“而奮鬥”而已!黨八股使一些領導同志講話形成了一定的定式。

有一位領導幹部,給兒子辦9天,發表即席講話:“各位佳賓,在上級領導的親切關懷、切實指導和無私幫助下,在全體同志的大力支持和共同努力下,我老婆勝利懷孕並順利生產了。兒子哇哇墜地,使我倍感高興和鼓舞。這是我和我愛人團結奮戰、頑強拼搏的結果,也是與各位領導和同志們的密切配合、通力協作所分不開的,凝聚著大家共同的心血和汗水,是團隊精神的體現,是集體力量和智慧的結晶……”當然這是笑話,誇張了一些,但類似的事情有,並且還不算少。

法國作家巴爾扎克說過:第一個用花形容女人的是天才,第二個是庸才,第三個是蠢才。焦裕祿同志有句名言:“吃別人嚼過的饃沒味道”。不能不老跟在別人的後面跑。我國唐朝詩人崔顥(音浩,白的樣子)在黃鶴樓上寫詩一首:“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後來詩仙李白到此也是百感交集,頗有詩興,但揣磨半天未能跳出崔詩意境,只好作罷,並坦言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我看李白甚是可愛,寫不出的時候千萬不能硬寫,寫不出新意還不如不寫。

那麼,怎樣才能寫出新意來呢?我認為可以從內容、思想和反映問題的角度這三個方面來解決立意新的問題。一是內容要新。在取材方面,要反映新情況、新問題、新經驗;二是思想要新。要有新觀點、新思路,有開拓精神;三是反映問題的角度要新。對同一工作,要從不同的角度、側面來反映,獨具特色,避免雷同。

其次,要注意修辭。就是結構要新、語言要新。使用排比,可使文章邏輯更嚴密,層次更清晰,氣勢更恢宏;使用對仗,可使語言更整潔,易於傳頌;使用短句,可使文章更富有節奏、韻律感。有時恰當地引用一首詩、一句名言、一個典型事例,就會使文章增色脫俗。

把文章寫得生動活潑一些,是毛澤東同志的一貫主張,他那精湛、巧妙、嫻熟、神奇的高超用語,無不令人折服。在《工作方法六十條》中,他強調指出:“文章和文件都應當具有這樣三種性質:準確性、鮮明性、生動性。”把生動性提到了一個很高的地位來認識。1958年,他在看到一份寫得很差的文件後,尖銳地批示道:“此事我講了一萬次了,依然紋風不動,靈臺如花崗之巖,筆下如玄冰之凍。哪一年稍稍鬆動一下,使讀者感覺有些春意,因而免於早上天堂,略為延長一年兩年壽命呢!”他還身體力行,為我們寫下了大量極其生動的公文範例。

他經常援引一些歷史和民間流傳的成語典故、民諺俗語、格言警句和寓言故事等,用以闡述深刻的政治、哲學和軍事道理,從而使行文警策凝鍊,引人入勝。據統計,在《毛澤東選集》1—4卷中,所用各類典故達近千條,這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偉人中是絕無僅有的。如他在黨的七大的閉幕詞中,別具一格,匠心獨運,講了一個愚公移山的故事,號召全國人民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兩座大山,形象而生動,好記又好懂,易於理解和執行,相比今天的開幕詞、閉幕詞,簡直不可思議。文中有一盡人皆知的短句:“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曾經激勵了幾代人!

他老人家還用“打掃房子”、“洗臉”說明批評和自我批評;用“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比喻青年人;用“懲前毖後,治病救人”說明對待犯錯誤的同志;用“推陳出新”、“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說明黨的文藝政策和學術政策;用“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說明繼承、發展和借鑑,至今讀來異常親切。

如在革命處於最困難時期,針對一些同志“紅旗到底能打多久?”的悲觀思想,毛澤東同志在《星星之火,可經燎原》一文結尾處,以樂觀的態度、極其形象的語言、高瞻遠矚地指出:“但我所說的中國革命高潮快要到來,決不是如有些人所謂‘有到來之可能’那樣完全沒有行動意義的、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種空的東西。它是站在海岸遙望海中已經看得見桅杆尖頭了的一隻航船,它是立於高山之顛遠看東方已見光芒四射噴薄欲出的一輪朝日,它是躁動於母腹中快要成熟了的一個嬰兒。”這段用語不僅如詩一樣完美,而且構成了氣貫長虹的氣勢,給人以信心、力量、啟迪和鼓舞。

在《關心群眾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中有這樣一段話:“真正的銅牆鐵壁是什麼?是群眾,是千百萬真心實意地擁護革命的群眾。這是真正的銅牆鐵壁,什麼力量也打不破的……”邊問邊答,層層遞進,形成強弩之勢,雄偉無比。

如毛主席寫的《敦促杜聿明等投降書》,通篇採用面談形式,表達形式很新,風格獨特,給人以別開生面之感。如:“你們想突圍嗎?四面八方都是解放軍,怎麼突得出去呢?你們這幾天試著突圍,有什麼結果呢?……你們想一想吧!如果你們覺得這樣好,就這樣辦。如果你們還想打下去,那就再打一下,總歸你們是要被解決的。”顯然,這樣表達,生動、明快、犀利,耐人尋味,如果用書面語言,不僅與促降書的題旨和情境不相協調,而且會使行文黯然失色,達不到應有的效果。

又如毛主席在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上的開幕詞,其結尾是:“讓那些內外反動派在我們面前發抖罷,讓他們說我們這也不行那也不行罷,中國人民的不屈不撓的努力必將穩步地達到自己的目的!”這番話何等清脆響亮、慷慨激昂,恰如黃鐘大呂之聲,三日繞樑不絕,言盡而意無窮,充分顯示了站起來的中國人民的革命英雄氣概!(本文由老秘網推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