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跨越的阶层:朱元璋家族曾奋斗了三代,最终都被打回了原形

文|罗山

朱元璋曾被后世史学家如此评价:“圣贤、豪杰、盗贼之性,实兼而有之者也”(清代史学家赵翼),一语道出了其人格的复杂性。朱元璋治国愿作圣贤,希望能比肩尧舜,让世间没有贪官奸佞。朱元璋治军堪为豪杰,在起兵之时广纳贤良,厚待文士,有救世安天下之心。朱元璋起家亦是盗贼,在乱世草莽中狡悍无比,在太平光景下残忍无常,至死也没能走出焦虑与狐疑。因此,朱元璋可谓是中国历史上出身最低的皇帝,复杂的人生经历造就了其复杂的个性。

无法跨越的阶层:朱元璋家族曾奋斗了三代,最终都被打回了原形

朱元璋用很简短的文字记述了自己的家族史,只有16个字:昔我父皇,寓居是方,农业艰辛,朝夕旁徨。朱元璋的出生地安徽凤阳,在明代称之为中都,政治地位尊崇,还修建了恢宏的城墙宫室,然而其所在的江淮内陆在今天也不是经济发达的区域。在元代,此处的命运则更加悲惨:这里曾是宋金、宋蒙交战的前线,残酷的拉锯战持续了数百年,一座座名城变成废墟(如姜夔笔下的扬州),百姓四散,土地荒芜,水利失修,灾害四起。而元代定都北方,仰仗南方的漕粮北运,为了维持南北漕运的命脉——京杭大运河不被黄河泥沙淤积,淮河下游成了牺牲品,经常泛滥,为了治水又不得不征发百姓服徭役,一年到头没有安生日子好过。朱元璋的家族史就是这片无常土地的灾难史。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出身低微的皇帝,然而他的家族并不是一直都那么穷。朱家三代人有几次几乎实现了阶层跃升,从无产者佃农晋升为准中产自耕农,然而又迅速被打回原形。

无法跨越的阶层:朱元璋家族曾奋斗了三代,最终都被打回了原形

明皇陵神道及两侧精美的石象生

若问朱元璋的老家在哪里,大部分人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凤阳。然而按今天的行政区划,朱元璋的大哥生于江苏盱眙,二哥三哥生于安徽五河,朱元璋是朱家第一个凤阳人,这显示了朱氏家族颠沛流离的迁徙史。爷爷朱初一原本住在金陵句容朱家巷,祖上几辈人辛勤耕耘,已经过上有房有地的准中产阶级生活了,但架不住徭役折腾。在凶残的衙役们的皮鞭棍棒之下,朱初一只能舍弃了房产地产,带着两个儿子,也就是朱元璋的大伯和父亲,逃到淮河下游的泗州。勤劳的朱初一带着两个能干的儿子在这里奋斗几年,终于又攒钱买了一小块自己的地,一切似乎都向着好的方向发展。爷爷朱初一选择落脚的地方,具体而言是泗州的盱眙县。盱眙这地方河网密布,在当代以盛产小龙虾而闻名。然而朱元璋的那个时代这种入侵物种并没有出现在盱眙,河网密布只能意味着地势低洼,一旦发大水就是没顶之灾,百里以内一切人类生活过的痕迹都会被一朝抹平。再加上朱元璋的大伯和父亲先后生了4个男孩,家里很快又被吃空了,只能再次迁徙。大伯朱五一逃到了濠州钟离,也就是凤阳县。父亲朱五四则逃到淮河中游的五河县,待了几年又去投奔了大伯。朱元璋父祖的生涯表明,在元代的江淮内陆连脱贫都很困难,更不要说致富了。勤劳的农民连勉强糊口也做不到,几代人奋斗攒下来的家业,一次灾害或是徭役就会消耗殆尽。

无法跨越的阶层:朱元璋家族曾奋斗了三代,最终都被打回了原形

凤阳皇陵碑,总高 6.87 米。碑文为朱元璋亲自撰写,因此称《御制皇陵碑》


朱元璋就降生在这片多灾多难的土地上。纵然后世为他的出生附会了一些神奇的异象,如“红光满室”“夜数有光起”之类,但在当时并没有人把这个孩子的降生当个大事。其父朱五四不是本地人,是投奔大伯朱五一才迁居到此。这户外来人家“务本积德”,邻里都夸他是好人。但伴随祥瑞出生的孩子毕竟只是一个佃农的第四子,大家在贫瘠的土地上讨生活,没人有闲心顾得上别的,邻里道喜一番也就散去了。按照家族的辈分,这个新生的男孩被人叫作朱重八。这个佃农的孩子从小干农活,在大伯和父亲教导下,他知道先祖们曾经靠勤奋耕耘过上了有房有地的温饱生活,也知道了在衙役逼迫下,被迫举家迁徙、家道中落的历史。若问此时朱重八的人生理想,无外乎做一个自给自足的自耕农而已,这就是他祖辈、父辈奋斗一生的目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