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現金流是商業語言

公司賺不賺錢,最終要看創造了多少自由現金流。自由現金流就是經營性現金流淨額減去資本開支。公司給股東創造的價值最終以貨幣的形式體現在自由現金流淨額。我們都在看商業模式,分析哪個公司的商業模式好,商業模式好與不好體現在哪裡呢?體現在創造現金流的優劣上。

好的商業模式當然是要有市場競爭力,在市場競爭中創造客戶價值,員工價值,產業鏈生態價值、社會價值,最終創造股東價值,股東價值最終體現在公司創造的貨幣價值,就是最終公司賺了多少可支配的剩餘的錢。有的商業模式應收賬款很多,很多賬款收不回來,雖然體現在營業收入裡面但是就是經營性現金流淨額很差,稅收又交了,就是沒有股東權益剩餘的錢,股東最終的收益是沒有保障的,賺的都是如“冥幣”般的會計上的利潤,最終會反映在股價上,比如這幾年很熱門的三聚環保。有的商業模式有很多的預收款,產品還沒有賣出去,已經先收到錢了,這些商業模式顯然是很有競爭力的,終端顧客和消費者是有強勁需求的,也是很認這個公司的產品的,比如大家都熟悉的茅臺。

天底下的商業模式有千種萬種,眼花繚亂,其實只有一種,就是“到底賺不賺錢,賺了多少錢,能不能越賺越多,賺錢可持續多久”?這些不同的商業模式有不同的商業邏輯,但最終要反映在現金流的創造能力上面,有的是為了市場競爭策略,先賣出有性價比的商品或服務,搶佔市場,公司經營性現金流很強勁增長但是還沒有盈利,最終獲得市場認可後再緩慢提價,最終獲得利潤,

比如最近十多年發展的如火如荼的電商行業,如亞馬遜、京東,這些公司剛開始都是燒錢模式,把傳統的如蘇寧或百貨商場打垮而贏得市場,最終賺取利潤;有的建立閉環的生態系統,獲取市場定價權,產品能給顧客魔力般的吸引力,顧客離不開這些產品,不可替代,買產品都是現金交易,沒有賒賬的,公司的經營性現金流非常漂亮,賺的都是真金白銀,最終公司賺取高額的利潤,典型的是蘋果公司;有的公司營業收入長期增長,但經營性現金流淨額長期低於淨利潤,公司自身造血能力弱,公司靠體外融資維持戰略擴張,如康美藥業等。

如何評估一家公司創造現金流的能力我們很多時候把這個問題複雜化了。我們回到簡單樸素的原理就更容易得到事實的真相,就是你公司的現金流入多少?流出多少?剩下多少?簡單比方說一個僱員每個月收入多少錢,減去每個月的剛性開銷,剩下的就是他的自由可支配盈餘,每年下來他剩下多少錢就是他的每年淨額,以此類推。再把個人的收支放大到一家餐廳,一個個體戶,一個小公司,一家大公司,一家世界500強企業,甚至一個國家都是這個原理,就是收支多少錢?是否入不敷出?是否有很多負債?很多賒賬?很多透支?寅吃卯糧?是否要靠外部融資輸血?

看待個人我們很清楚就知道這個人的財務狀況,而看待一家上市公司我們就容易被遮蔽或矇蔽,為什麼會這樣?因為上市公司和資本市場有很多的噪音和干擾,信息量太大,財務數據太複雜,董事長很會畫餅,我們沒有透過現象看本質,沒有過濾掉雜音,沒有分辨真偽的專業能力,沒有靜下心來去深入思考甄別,容易人云亦云,容易魚龍混雜,容易被股價影響而造成股價決定公司價值的假象,沒有迴歸商業模式和財務狀況的本質。

有一些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很差,經營性現金流更差,還遠遠不如一家沒有上市的有賺錢能力的公司,比如沒上市的華為、娃哈哈、老乾媽等,有沒有上市其實不是重要且關鍵的,賺不賺錢是重要且關鍵的,看問題還是要看本質,有些上市公司就是來資本市場包裝套現的,本身不值那個錢,非要包裝成“高大上”,投資者要通過商業語言來有效甄別這些假“高大上”。

為什麼一家公司能夠有源源不斷的自由現金流進來?根本的原因是創造了顧客價值!顧客為什麼會成為這個公司的客戶,那是這個公司提供的產品或服務滿足了客戶需求,最好是超越的客戶的預期,成為高附加值的產品或服務,比如在衣食住行行業競爭充分的佼佼者如海底撈等。那些龐氏騙局式的商業模式根本沒有創造顧客價值,而是把參與者的錢在那裡玩數字遊戲,參與者成了客戶,前面的人賺後面的人的錢,大多數人成了被割的韭菜,這個過程根本沒有創造任何經營性現金流淨額,

最後以崩盤結束遊戲,比如一些數字貨幣沒有實際的應用落地,其實都是“空氣幣”。成功的商業模式自然能創造源源不斷的自由現金流,成功的公司在於很好的滿足了客戶的需求,瞭解並順應人性,瞭解市場需求,有效的滿足市場需求甚至創造市場需求,超越客戶的預期,不斷創造價值,改良商業模式,創新商業模式,自由現金流成為公司創造價值的副產品。那些成功的世界500強企業,各行各業優秀的公司就是現實中真實的自由現金流財富創造者,包括上市公司和沒上市的公司。

當然這些公司的生命週期和興衰是動態的,會迭代更新,順應時代和潮流的發展趨勢,沒有永遠的公司,只有時代的公司,作為投資者要與時俱進,選擇與時代同行,我們通過不斷的學習、觀察體驗、研究、瞭解並嘗試理解一些我們能力圈範圍內的商業活動和關注的公司,讀懂他們的商業模式和商業語言,找到優質公司和成長期的公司並投資下注他們。

以上只是從現金流的角度去理解一個商業活動,理解一家公司,還有其他的角度來看待一家公司,比如人的角度,不同的人經營公司結果是完全不同的,

只是現金流這個角度是可以讓我們從商業的角度一針見血看問題,可以做到對“偽而不真、虛而不實”的種種現象進行甄別,做到“聽其言,觀其行”,更做到“察其果”,現金流的角度就是“察其果”,不管他說得多好,做得多好,還要看到他的結果。

一級股權投資市場更需要遠見和前瞻性,如當年孫正義見到馬雲兩眼發亮,當即決定投資下注馬雲,那時候是沒有結果出來的,投資人判斷未來需要勇氣和遠見,而二級市場投資者和孫正義不一樣,可以等到阿里巴巴上市之後投資也是有機會的,上市後公司還會繼續發展,只是發展階段不同了,在現有結果基礎上再去決定是否投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