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商業“鬆綁”仍需精細化管理

3月15日,市城管委發佈了《成都市城市管理五允許一堅持 統籌疫情防控 助力經濟發展措施》,以審慎包容監管的政策,在保障安全、做好疫情防控和清潔衛生等前提下,允許開闢臨時攤點攤區,允許臨街店鋪臨時越門經營,允許流動商販走街串巷。充滿“人情味”的措施既緩解了商家的燃眉之急,也為人們的正常生活提供了便利。

評論:商業“鬆綁”仍需精細化管理

受疫情影響,不論是大型商場,還是街邊小店都取消了春節期間的促銷活動,與往年相比一落千丈的銷售額,讓商家承受著巨大的壓力。積壓的貨物需要儘快銷售,低迷的客流量需要儘快回溫,經過前段時間的沉澱,商家們都攢足了勁兒想大展拳腳、扭轉局面。而對普通市民來說,維持基本生活顯然不能滿足多元化需求,隨著復工復產的到來,由一杯加料奶茶開始,人們也在期待生活能儘快迴歸正軌,可以無憂無慮地去逛一次商場、看一場電影,傍晚在夜市的小店裡,能夠淘些小物、買份夜宵。城市在不斷復甦,這兩方面的需求也會愈加強烈,如何及時調整疏導,不僅關係著人們的生活,也關乎整個城市的安全與活力。

評論:商業“鬆綁”仍需精細化管理

調整疏導需要順勢而為,適時轉換角色和職能。

在疫情爆發初期,及時停止各類存在感染風險的經營活動,是順應遏制疫情感染的形勢,政府相關部門擔負著監督者和執行者的責任使命;而在防疫態勢積極向好的階段,適當放寬經營限制、鼓勵復工復市的政策,則是化身商家的守護者和引導者,為亟待恢復的市場活力提供更加堅實的保障與支持。從一律叫停到組織有序開張,從鼓勵發展多種途徑的線上經營,到積極倡導商家們“走上街頭”,不同時期的不同方式和同一時期的不同手段都是為了讓更多的商家能儘快恢復元氣,讓正常市場秩序能夠逐步迴歸。

調整疏導還需要精細謀定,做到因地制宜、因時制宜。

在什麼位置、什麼時間設置臨時攤區能夠更符合社區居民的生活習慣,臨街商家的越門經營、商場的佔道促銷活動在哪個時間段開展不會干擾周圍居民,如何確保對流動商販所販賣商品安全衛生的監管,如何保障共享單車能夠規範佔道停放而不至於干擾正常交通……限制的放寬不代表放鬆管理,“五允許一堅持”在鼓勵開展經營活動的同時,也在擴大著監管工作的範圍。之前明令禁止的行為,在當下做出調整後,更需要結合所在地區實際,以更加精細化的思維明確工作的尺度,以“度量衡”的準確拿捏為政策的規範落地打下基礎。

商業是城市生命力的重要支撐,也是人們生活的重要保障。在疫情防控取得階段性成果的重要時期,我們需要以更加嚴謹嚴密、靈活變通的方式做好商業的“鬆綁”工作,讓那份久違的“煙火氣”安全迴歸,讓車水馬龍、萬家燈火的城市活力重新凝聚。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 本報評論員 張帆 編輯 田莉 校對 楊華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