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波這位貧困戶從挖蕨根充飢到蓋起三層小樓

“十年樹木”常被用來比喻把小樹培養成材需要很長時間,而貴州荔波縣大土村的村民們培育杉樹的歷史已有20多年。

海拔1000米的大土村位於貴州南部的月亮山南麓,地處貴州省深度貧困的“三山”地區。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大土村是一個不通水、不通電、不通路的苗族山村。

“那時我們這裡是一個靠政府救濟度日和挖蕨根充飢的貧困山寨,全村人均吃糧不足150公斤,人均純收入只有不到170元。”大土村村支書龍貴雄對記者表示。

荔波这位贫困户从挖蕨根充饥到盖起三层小楼

大土村的命運從1990年開始發生轉折,那一年,原國家林業部決定在荔波縣實施以工代賑速生杉木林基地種植,大土村被列為重點區域。直到今天,荔波縣仍是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的定點幫扶貧困縣,林業扶貧在荔波已有20多年曆史。

杉木是一種適宜在亞熱帶生長的喬木,喜溫暖溼潤,多霧靜風的氣候環境。樹木質地較軟,紋理直,易加工,是很好的建築材料。

大土村附近有許多荒山,憑著“要讓後代們有樹用”的想法,龍貴雄和部分村民們率先開始種樹,當年春節前就兌現了國家林業造林扶貧補助款。“嚐到甜頭後,第二年幾乎全村村民都搶著上山植樹。”

荔波这位贫困户从挖蕨根充饥到盖起三层小楼

村民潘忠亮就是從1991年開始種杉樹的,三年時間,老潘在山上種了近100畝樹,到1994年,大土村的荒山已全部被“消滅”,披上了綠色的“衫衣”。

龍貴雄告訴記者,三年時間,大土村民們一共種植了23650畝杉樹。20多年後,這些樹已開始為村民們帶來實實在在的收益。如今,潘忠亮家種植的杉樹已賣出40多畝,平均每畝都有1萬元左右收入。

荔波这位贫困户从挖蕨根充饥到盖起三层小楼

龍貴雄(左一)和潘忠亮(右一)

除此之外,作為大土村的生態護林員,老潘每年還有1萬元收入。記者瞭解到,林業扶貧的措施之一就是聘用貧困戶作為生態護林員,讓其有就業增收門路,在整個荔波縣有2000名像老潘一樣的護林員。

曾經的貧困戶潘忠亮如今花費20多萬蓋起了3層小樓,“等小娃娃明年大學畢業,再把房子好好裝修一下。”老潘對未來的生活已提前進行了規劃。

荔波这位贫困户从挖蕨根充饥到盖起三层小楼

潘忠亮家蓋起了嶄新的三層苗寨樣式的小樓

2016年,潘忠亮家退出貧困戶,和他一樣脫貧的家庭在村裡不在少數。村書記龍貴雄對記者說,大土村建檔立卡的123戶貧困家庭如今已大部分脫貧。2017年,全村貧困發生率1.9%,整村實現貧困村出列。

更令龍貴雄自豪的是,如今大土村不僅已脫貧,還在嘗試發展旅遊產業讓村民的收入更上一層樓。記者在大土村看到,一座座嶄新的苗寨小樓錯落有致的排列在村莊裡,村裡甚至還建立起苗族文化博物館。

荔波这位贫困户从挖蕨根充饥到盖起三层小楼

2018年2月,大土苗寨升級為國家3A級旅遊景區,這個曾經極度貧困的苗寨已經變身為集民宿旅遊、徒步養生、文化體驗為一體的旅遊村莊。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