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忠:現階段貨幣政策重點應是維護適宜的貨幣環境

中證網訊(記者 彭揚)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局長徐忠20日在“2018國際投資論壇”上表示,對於經濟這輛大車,貨幣政策的作用有如“繩索”,“抑制過熱”的效果強於“推動增長”。貨幣政策是通過直接作用於金融體系,並經由金融體系傳導至實體經濟的宏觀政策。貨幣擴張對實體經濟的傳導路徑長、見效慢,刺激力度受金融機構風險偏好影響大,效果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通常不是穩增長的第一選擇。現階段,貨幣政策的重點應是維護適宜的貨幣環境。

在徐忠看來,盲目擴張M2和社融不可取。當前,中國經濟增長已主要由國內需求推動,消費和服務業逐步成為主要驅動因素,與投資和製造業相比對資金的依賴度較低,因此M2和社融等數量指標與實體經濟的關聯性明顯下降。盲目追求M2和社融所測度出的融資供給,er不在提振實體經濟上想辦法,不僅無法解決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還會加劇物價和資產價格的上漲壓力。長期來看,潛在GDP增速明顯下降,通脹環境更加穩定,放開管制後利率缺口逐漸收窄,支付技術迅猛發展,較過去更低的M2增速符合高質量發展要求。因此,應逐步淡化數量指標,同時進一步強化利率、匯率等價格機制的作用。

徐忠強調,“貨幣政策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金融機構的健康性和監管政策。貨幣政策以金融機構為傳導中介,金融機構的健康性決定了貨幣政策傳導的有效性。監管政策直接作用於金融機構,直接影響金融機構資產負債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貨幣政策傳導效果。今年以來,金融監管政策加強,隨著影子銀行體系收縮、表外回表,金融機構風險偏好明顯下降,資本充足率面臨壓力,信貸投放明顯放緩,貨幣乘數下降,對貨幣政策傳導影響顯著。從實體經濟的感受看,是正規金融體系與影子銀行體系的同時收緊。”

此外,徐忠表示,當前中國經濟的主要矛盾是有效需求不足,應堅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宏觀調控應在短期需求管理和結構性改革之間更好地權衡,更加側重於以改革的思路進行短期需求管理,穩定經濟增長和市場信心,夯實經濟發展的基礎,才能為進一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造條件。同時,還需強化宏觀政策統籌協調,有序推進各項宏觀政策和改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