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的最新表態:金融改革、貨幣政策、匯率變化新定調

都在等央行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的出爐!8月10日,央行發佈《2018年第二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作為季度例行報告的重頭戲,市場通常最為關注央行對於下一階段主要政策思路的描述,尤其是通過對比本季度報告與上一季度報告有關政策思路的變化,以推測下一季度央行可能重點側重的政策領域。 央行的最新表態來了!這些關鍵表述有變,關於金融改革、貨幣政策、匯率變化都有最新定調券商中國梳理二季度與一季度報告就下一階段主要政策表述的變化,總結以下幾大要點:(注:標紅部分為《報告》相較於一季度出現的重點新表述)

1、貨幣政策基調改動較大,新增堅持不搞“大水漫灌”式強刺激等表述《報告》稱,下一階段,將創新和完善金融宏觀調控,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提高政策的前瞻性、靈活性、有效性。穩健的貨幣政策要保持中性、鬆緊適度,把好(一季度為“管住”)貨幣供給總閘門,堅持不搞“大水漫灌”式強刺激,根據形勢變化預調微調,注重穩定和引導預期,強化政策統籌協調,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高質量發展營造適宜的貨幣金融環境。健全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框架,深化利率和匯率市場化改革,疏通貨幣信貸政策傳導機制,大力推進金融改革開放發展,通過機制創新,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和意願。堅定做好結構性去槓桿工作,把握好力度和節奏,打好防範化解金融風險攻堅戰,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底線。

2、資本項目可兌換配合金融對外開放可能會有更多新舉措《報告》在論述下一階段主要政策時,新增了關於資本項目可兌換和金融業對外開放方面的表述。包括,穩步推進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完善人民幣跨境使用的政策框架和基礎設施, 堅持發展、改革和風險防範並重。 按照準入前國民待遇和負面清單原則,與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和資本項目可兌換程度相配合,在重視防範金融風險的基礎上,大幅度放開金融業對外開放, 提升國際競爭力。拓寬中外金融市場合作領域,建立健全公開透明、 操作便利、風險可控的合格境外投資者制度。

3、健全債券市場制度發展將有更多政策出臺相比於一季度,《報告》也在健全債市制度方面有更多具體安排。新增表述包括,進一步推動債券市場產品創新,完善發行、評級等制度建設,促進公司信用類債券發行准入和信息披露規則一。 加快建立統一的債券市場執法機制,打擊市場違法犯罪行為,保護投資者利益,維護債券市場秩序, 促進金融市場平穩發展。

4、設定未來三年金融改革目標在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金融風險攻堅戰的過程中,《報告》依舊強調在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的牽頭抓總下, 加強部門間協調配合,明確時間表、路線圖、優先序,但新增“把握好工作節奏和力度”、“加強預期管理和輿情 引導,切實防範金融市場異常波動風險和外部衝擊風險”等新表述,可見,隨著近期債市違約、P2P爆雷事件頻出,以及中美貿易戰影響,市場情緒敏感波動,未來金融防風險政策會更注重節奏和顧及市場情緒,嚴監管政策預計會進一步邊際放鬆。

此外,《報告》新增了對未來三年金融改革目標的論述,具體包括:爭取通過三 年時間的努力,金融結構適應性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明顯增強,金融工作法治化水平明顯提升,硬約束制度建設全面加強,系統性風險得到有效防控,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創造良好的金融環境。

解讀一:貨幣政策保持充裕,但也不會“大水漫灌”近一段時間以來,市場對於未來經濟政策的預期充滿了不確定性和擔憂。

一方面,從7月國務院常務會議和政治局會議的定調看,經濟政策重心從去槓桿重回穩增長,監管部門也通過釋放流動性、放鬆部分嚴監管政策等措施鼓勵銀行加大信貸投放;另一方面,市場又擔憂這些舉措意味著去槓桿中止,經濟重回強刺激老路,貨幣政策再次“大水漫灌”。

但從《報告》對貨幣政策的表述看,最近一段時間資金面最為寬鬆的時期可能正在過去。相較於一季度報告,二季度對貨幣政策基調的表述可謂“恩威並施”,並非全然寬鬆。

一方面,《報告》對流動性的定調是“維護流動性合理充裕”,一季度為“合理穩定”,充裕相較於穩定,顯然資金面會較以往有所寬鬆。

但另一方面,寬鬆並非無底線,《報告》新增的表述特別強調,要把好(一季度為“管好”,此次程度加深)貨幣供給總閘門,堅持不搞“大水漫灌”式強刺激,合理安排工具搭配和操作節奏,加強前瞻預調微調。華創證券研報就認為,資金面最寬鬆的階段可能正在過去,央行的態度開始出現微妙的變化。

公開市場已連續數十個個交易日暫停逆回購,前期通過逆回購投放的流動性已經全數收回,共計回籠流動性5800億元。即使考慮到央行通過MLF加量投放了5020億元流動性,公開市場整體依然是淨回籠的狀態。

央行的態度之所以開始出現微妙的變化,匯率的壓力、貨幣政策的效用遭遇邊界等都是可能的原因。中信證券首席固定收益分析師明明也對券商中國記者表示,預計未來央行可能會通過定向的方式,以正回購或者其他替代工具回籠部分流動性,以保障市場流動性的總體平穩。“比如說針對部分銀行進行定向正回購回籠流動性,但這一操作一般不會公開”。

解讀二:央行傳授觀察銀行體系流動性兩項關鍵指標儘管央行對於下一階段的流動性定調為“維護合理充裕”,但“合理充裕”是否有量化的指標可供市場觀察和預判?《報告》在專欄“基礎貨幣與銀行體系流動性”中指出,隨著貨幣政策調控框架從數量型為主向價格型為主逐步轉型,觀察銀行體系流動性宜從“量”、“價”兩方面著手:一是看“量”,要看銀行體系超額準備金水平,而不是簡單看基礎貨幣數量;二是看“價”,也就是要看貨幣市場利率尤其是銀行間的資金價格。《

報告》強調,隨著金融創新和金融市場深化發展,價格型指標將更趨重要。

2018 年以來,我國貨幣市場利率穩中有降,6月份同業拆借和質押式回購加權平均利率分別為 2.73%和 2.89%,較上年12 月份分別下降 0.18 個和 0.22 個百分點。應當說,目前銀行體系流動性是合理充裕的。

按照上述價格型指標,實際上,進入7月以來,銀行間市場短端資金利率快速下行,有分析稱甚至達到2015年以來新低,這或許意味著當前的銀行體系流動性已超過“合理充裕”的範圍,也因此,如上所述,央行近期連續數十個交易日為開展逆回購操作,也是在迴流市場部分流動性,讓流動性重回“合理充裕”區間。所以,可以看到,週四、週五資金面雖然整體仍維持寬鬆狀態,資金利率依然處於近年來的低點附近,但邊際變化已經開始顯現。與此前持續下行的走勢不同,這兩天銀行間隔夜、7天回購加權利率,Shibor利率等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反彈。不少分析預計,資金面拐點出現之際,利率的底部可能也已經出現。

解讀三:明確不會將人民幣匯率作為工具來應對貿易戰今年4月-7月,人民幣兌美元匯率進入快速貶值通道,貶值幅度一度高達9%左右。

有人甚至認為這是中國為應對中美貿易戰而有意為之,以貨幣貶值刺激出口,抵消美國加徵關稅的影響。不過,《報告》首次明確不會將人民幣匯率作為工具來應對貿易爭端等外部擾動。

在專欄“如何看待近期人民幣匯率變化”中,《報告》稱,無論是 2017 年至 2018 年一季度的人民幣匯率升值,還是二季度以來的人民幣匯率貶值,都是由市場力量推動的,央行已基本退出常態式外匯干預,這從官方外匯儲備和央行外匯佔款變化上也能反映出來。

《報告》強調,我國一向堅持市場化的匯率改革方向, 更多發揮市場在匯率形成中的決定性作用,不搞競爭性貶值,不會將人民幣匯率 作為工具來應對貿易爭端等外部擾動。不過,儘管央行基本退出常態式外匯干預,但退出並不意味著放棄這一政策調控手段。一旦人民幣匯率面臨大幅波動,央行仍會出手予以應對。

《報告》就重申,在保持匯率彈性的同時,必須堅持底線思維,必要時通過宏觀審慎政策對外匯供求進行逆週期調節,維護外匯市場平穩運行。目前境內微觀經濟主體尚未完全樹立財務中性理念,外匯市場容易出現“追漲殺跌”的順週期行為和“羊群效應”,加劇市場波動。針對市場可能出現的順週期波動,必要時也須進行逆週期調節。

對於下一步的外匯管理政策,央行表示,將繼續深化匯率市場化改革,保持人民幣匯率彈性,發揮價格槓桿調節市場供求、促進外匯市場自我平衡的功能。同時,針對外匯市場可能出現的順週期波動,也將繼續運用已有經驗和充足的政策工具,根據形勢發展變化在必要時進一步採取有效措施進行逆週期調節,發揮好宏觀審慎政策的調節作用,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