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定調“靈活適度”貨幣政策,逆週期調節或貫穿全年

盤和林

2020年中國人民銀行工作會議1月2日至3日在北京召開,會議總結了2019年主要工作,分析當前經濟金融形勢,部署2020年重點工作。會議提出2020年七大重點工作方向,其中“保持穩健的貨幣政策靈活適度”被擺在第一的位置。關於“保持穩健的貨幣政策靈活適度”的表述為:加強逆週期調節,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促進貨幣信貸、社會融資規模增長同經濟發展相適應。繼續深化利率市場化改革,完善貸款市場報價利率傳導機制。繼續推動銀行通過發行永續債等途徑多渠道補充資本。堅持發揮市場在匯率形成中的決定性作用,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穩定。

央行定調“靈活適度”貨幣政策,逆週期調節或貫穿全年

就在這之前,中國人民銀行發佈公告稱將於2020年1月6日下調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我想這便是對上述表述最直接的解釋。其實從去年年底的經濟工作會議中我們就能發現,對貨幣政策的表述從“鬆緊適度”變為了“靈活適度”,表述改變一方面顯示出了近年來我國宏觀調控的成績斐然,就業和通脹率均保持在一個合理的水平;另一方面也意味著,經濟下行壓力有增無減,一味強調鬆緊的貨幣政策已不能很好的護航經濟發展,逆週期調節的重要性愈發凸顯。

單從降准以及央行的工作會議工作部署來看,2020年貨幣政策寬鬆的信號應該是較為明確了,貨幣政策的逆週期調節很可能貫穿全年。筆者之前也曾預測,2020年還會有2-3次降準,全年降準150-200個基點。但如果繼續深入思考,對於貨幣政策而言,我們應關注的焦點在於兩個方面,一是穩健、二是靈活,貨幣政策穩健的取向體現政策大局觀,靈活的定位體現政策工具性。

作為一個大型轉軌經濟體和新興市場經濟體,我國貨幣政策除了傳統短期目標外,還有促進金融市場發展、經濟改革和結構調整等多重長期目標,需要在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中做好統籌平衡。因此,在穩就業、保民生的前提下,容許轉型階段一定的經濟波動是值得的。貨幣政策的穩健,對於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解決經濟長期結構性問題有著重要的意義,可以說,穩健也是宏觀調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應有之義,也是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大局穩定的必然要求。

央行定調“靈活適度”貨幣政策,逆週期調節或貫穿全年

而說到靈活,便是今年的亮點,靈活從根本上來講是對市場波動的積極反饋,不再拘泥定式,像此次降準便是出於是市場流動性的考量。歷年銀行新增信貸規模數據顯示,每年1月份是銀行投放貸款最集中的月份,2018和2019年的新增各項人民幣貸款均在1月份創下新高,因此1月初降準釋放的資金可以讓銀行彌補季節性流動性缺口,同時也是應對專項債大規模發行下的流動性需求。2020年處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的關鍵節點,靈活運用貨幣政策將是增質提效財政政策的有力補充。

其次,此次降準反映了貨幣政策面臨的問題,之所以降準而不降息,一定程度是由於貨幣政策傳導渠道不夠暢通,LPR的實行雖在推行利率市場化方面邁出了巨大一步,然而利率傳導機制在當下還是很難發揮作用,相比之下,銀行信貸渠道還是我國貨幣政策發揮效力的關鍵所在。因此,從實體經濟的發展上來說,降準較之降息,一定是降準更有效果。

特別的,在前期宏觀政策逆週期調節力度加大的情況下,2019年四季度經濟已有回暖跡象,比如2019年12月,中國製造業PMI為50.2%,與上月持平,再度站上榮枯線。雖然此次全面降準雖不比定向降準來得精準,但無疑對於市場信心將有巨大的提振作用。央行負責人就此次降準特別指出,大銀行要下沉服務重心,中小銀行要聚焦主業,都要積極運用降準資金加大對小微、民營企業的支持力度,這也起到了溝通的效果。

針對貨幣政策是否淪為房地產的“起泡器”問題,筆者認為可能性不大,因為調控政策“房住不炒”的總基調短期內不會改變,加之信託、信貸等金融政策對房地產市場的口子扎得較以往更緊,但從水漲船高的角度來講,對房地產市場的間接利好還是有的。相反,對於春節前後的A股慣常牛市可能積極作用很大,特別是在降準對於實體經濟的刺激作用顯現之後。

央行定調“靈活適度”貨幣政策,逆週期調節或貫穿全年

不過,還是那句話,政策雖好,還需傳導,過去很長時間以來,由於傳導渠道不暢的問題,我國的政策經常表現出嚴重的滯後現象,從而使得作用效果並不明顯。以降準為例的貨幣政策最顯著的效果在於提高了市場的流動性,但流動性提高並不意味著銀行惜貸現象的緩解,“寬貨幣”必須轉化為“寬信用”才能使政策達到應有的效果,因此,政策產生效果一要打好流動性基礎,二要疏通傳導機制。

值得注意,此次全面降準對於中小銀行同樣意義重大,放開長期資金1200多億元,這將很大程度上緩解小微、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現狀。從這個方面來講,注意銀行業體系的改革,改善銀行的績效考核方式,加力建設社會信用體系對於貨幣政策的實施也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作者系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