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要高產,別丟細節,重頭做起

小麥要高產,別丟細節,重頭做起

一、播前準備

選種:選擇適合當地種植條件,抗逆性強、抗病蟲害、高產、優質的冬小麥品種。 種子處理:小麥播種前進行種子消毒,可以殺死附著在麥種上如黑穗病、赤黴病、鏽病和白粉病等各種病菌,可提高麥種發芽率,使麥苗健壯,早生快發,奪取高產。1、藥劑拌種:播種前15~20天用粉鏽寧拌種,可抑制鏽病、白粉病等病的發生,每千克麥種用粉鏽寧2克,用拌種器充分攪勻後密閉堆放1~2天。2、變溫處理:先將麥种放人50℃~55℃的熱水中浸泡10分鐘,撈起後立即放人冷水中浸泡5分鐘,再放人50℃~60℃的熱水中;這樣反覆數次,從熱到冷,再從冷到熱,使病菌因不適應急劇變化的水溫而死亡,最後撈起晾乾待播。

選地:一般選擇灌排水方便、能適時收割前茬作物、地力較好、鹽鹼較輕的旱茬地,若土壤鹽鹼較重,可施用中國農資高活性腐植酸土壤調理劑;同時注意協調好冬麥生長中後期同鄰水稻的關係,以免冬小麥的生長受影響。

施足基肥:播前結合整地每畝基施中國農資生物有機肥(有機質40%)20~40公斤,配合中國農資高磷型腐植酸螯合肥(15-20-6)35~50公斤。

適時追肥:返青後和拔節期,結合小麥長勢,適時畝追施中國農資鋅腐酸尿素15~20千克。

灌好底墒水:播前要管好“白露”水。前茬作物收穫前7~15天內及時灌水增墒,為冬麥保全苗打好基礎。

小麥要高產,別丟細節,重頭做起

二、播種技術

種植方式:可採用常規平種和膜側種植兩種方式。

播種規格:常規平種可採用寬窄行,即寬行17釐米、窄行8釐米,或均行行距12~15釐米;套種12行、20行任選一種;膜側種種植寬帶60釐米為一壟,壟寬36釐米,壟間距24釐米;對進行間套種玉米、蔬菜等其他作物的可在播種時預留相應的寬帶距離。

播期:最適播期在9月10日~10月5日,10月5日後播種的冬小麥,可加大播種量。

播量:畝播量一般在22到25公斤,畝保基本苗32萬以上。

播種深度:5~7釐米。

種肥:播種時每畝施磷酸二銨5~8公斤,注意種肥隔離,避免燒種燒苗。

播種要求:一般整地後1~2天即搶墒播種,播後及時耱地保墒。做到行直,籽粒播量均勻,防治漏播和重播。

小麥要高產,別丟細節,重頭做起

三、田間管理

灌足冬水:越冬前要大水灌溉至自然落下,對漏水嚴重的田塊可再次適當補灌。嚴禁冰層蓋苗。

越冬防護:在越冬期要注意防止牲畜等啃吃、侵害幼苗。

鎮壓保墒:冬春季鎮壓是提高越冬存活率的重要措施,一般12月下旬土壤封凍後及時打碾,彌合裂縫,保溫防凍。次年2月返青前後進行1~2次打碾提墒,促進返青。

追肥:在返青期結合苗情及時追肥,一般畝追中國農資鋅腐酸尿素5-10公斤,拔節前結合灌水畝追中國農資鋅腐酸尿素5~10公斤。基種肥與追肥的氮肥比例控制在5:5~6:4之間。

灌水:4月上中旬及早灌頭水,適時管好抽穗水、麥黃水。

防治病蟲草害:在冬麥播種前應除去田塊周邊的雜草,破壞害蟲的生活壞境,減少傳播病害的機會。

適時收穫:在小麥蠟熟末期進行收穫。

四、小麥主要病蟲害及防治措施

主要病害:

1、小麥白粉病:症狀:小麥感染白粉病菌後,首先在葉片上出現黃色小斑點,而後逐漸擴大為近圓形或橢圓形病斑,表面覆有一層白粉狀黴層,後期白粉狀黴層逐漸由灰褐色變為黃褐色小圓粒,能引起枯死,使麥粒不飽滿甚至腐爛。發病嚴重的麥株矮而弱,不抽穗或抽出的穗短而小。

防治方法:在小麥孕穗抽穗期,田間病株率達10%-20%,每畝可用20%粉鏽寧乳油40毫升,或10%烯唑醇粉劑100克,加水30-50公斤噴霧防治。

2、小麥條鏽病 :俗稱“黃疸病”。有條鏽、葉鏽、稈鏽三種。主要危害葉片,葉梢及莖稈。在春季多雨的情況下,易流行成災,輕者麥粒不飽滿,重者麥株枯死,一般減產二、三成,嚴重時減產一半以上。

防治方法:當田間病葉率達1%時就要開始噴藥。每畝可用20%粉鏽寧乳油40毫升,或15%粉鏽寧粉劑80克,加水30-50公斤噴霧防治。還可用10%烯唑醇粉劑,每畝用量100克,加水30-50公斤進行防治。病害流行期間每隔7-10天噴藥一次,連噴2-3次。

3、小麥赤黴病 :小麥從出苗到成熟都會受到赤黴病的侵染,引起苗腐,莖基腐和穗腐等。在小麥揚花期受赤黴病菌侵染後,初期時小穗基部或穎殼上出現褐色水侵狀病斑,後期時有白穗狀和黑顆粒的出現,最終造成整穗或大半穗枯死,表現為“枯白穗”。

防治方法:可用25%多菌靈可溼性粉劑每畝150-200克,或70%甲基託布津可溼性粉劑每畝40-50克,加水30-50公斤,在始花期進行噴霧,5-7天再噴一次。

4、小麥黑穗病:

主要為害穗部,病株比健株稍矮,抽穗略早。最初抽出的病穗外面包有一層薄膜,不久自行破裂,散出黑色粉末,大部分病穗整個穗子變為黑粉,即冬孢子。也有少數小穗仍為健全的,留在穗子的上半部。

防治方法:藥劑拌種是防治小麥黑穗病最經濟有效的措施。對多種黑穗病效果較好的藥劑有:12%三唑酮或12.5%烯唑醇、2%立克鏽、3%敵畏丹懸浮種衣劑、50%多菌靈、75%五氯硝基苯(PCNB)、5.5%浸種靈Ⅱ號等,這些藥劑拌種對散黑穗和腥黑穗病的防效可達90%以上。

5、小麥紋枯病:症狀:小麥各生育期均可受害,造成爛芽、死苗、花稈爛莖(眼斑)、倒伏、枯孕穗、枯白穗等多種症狀。主要危害植株基部的葉鞘和莖稈。發病初期,在近地面的葉鞘上產生淡褐色小點,後發展成中部灰白色、邊緣淺褐色的雲紋狀病斑或眼點狀病斑。田間溼度大時,病部形成黃褐色菌核。

防治方法:田間噴藥防治。如果應用殺菌劑拌種,輕病年不需要防治。中等以上發病年份應當及時組織防治。每畝用5%井崗黴素150-200毫升或500萬單位可溼性粉劑25-30克或10克三唑酮兌水30-33公斤將藥量稀釋後,均勻噴霧。施藥時應當參照指標(嚴重度1-2級,病株率為25%-30%)進行。

小麥主要蟲害:

1、小麥蚜蟲:為害症狀:主要為害麥類和其它禾本科作物與雜草。若蟲、成蟲常大量群集在葉片、莖稈、穗部吸取汁液,被害處初呈黃色小斑,後為條斑,枯萎、整株變枯至死亡。

防治方法:(1)農業措施。一是選種抗耐蚜豐產品種;二是早春耙壓,清除田邊雜草。(2)藥劑防治。一是種子處理,黃矮病流行區拌種可做到防病治蟲;二是大田施藥,可用50%抗蚜威可溼性粉劑每666.7平方米5~7克,或90%萬靈粉劑8~10克,或25%病蟲靈乳油50毫升,或50%辛硫磷乳油50毫升,或2.5%敵殺死乳油10~15毫升,對水50~60千克噴霧。其中抗蚜威防效好,且不殺傷天敵,可優先選用。

2、麥紅蜘蛛:是小麥返青拔節期的常發性害蟲,成蟲和幼蟲吸食麥葉汁液,被害葉片佈滿黃白色斑點,以後斑點合併成斑塊,葉片發黃,受害嚴重時,使麥子不能抽穗。 防治方法:可用2%阿維菌素乳油或10%氯氰菊酯乳油1000-1500倍噴霧防治。

3、吸漿蟲:

越冬後的幼蟲於3月下旬(小麥拔節期)破繭升至3-10釐米土層內準備化蛹。到5月初羽化結束。成蟲羽化當天,交配產卵,幼蟲孵化後從穎殼縫鑽入穎殼內食害麥粒。主要以幼蟲在小麥灌漿期為害,造成秕粒。

防治方法:當蟲情達到防治指標時,可選用擬除蟲菊酯類或新菸鹼類殺蟲劑均可。隔7天噴藥一次。

小麥要高產,別丟細節,重頭做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